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630篇
海洋学   177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作为典型区域呈献给读者。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南,沿闽浙近岸浅海一直延伸到台湾海峡中部,全长800km,宽约100km,面积约80000k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的大小,实属我国乃至亚洲浅海规模最大(体积排第二)的楔式泥质沉积体和现代沉积区。该区中晚全新世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局部厚达40—80m,总体上呈近岸厚、向海方向逐渐变薄,一般在50—60m等深线、局部可达75m甚至90m等深线附近尖灭。该区泥质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大于90%),砂含量很低(小于10%),黏土和粉砂含量在泥质沉积区外缘急剧降低,而砂含量突然增加。沉积物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外侧与黏土-粉砂-砂(混合沉积)或泥质砂为界。粒度分布南北有一定差异,北段(长江口外至瓯江口外)近岸较粗外侧较细,近岸为黏土质粉砂,外侧为粉砂质黏土;而南段(自瓯江口至台湾海峡北部)则相反;深入台湾海峡中部的远端泥质沉积也较粗,为黏土质粉砂。现代沉积速率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至闽浙沿岸近海以及从近岸向外陆架方向逐渐降低,与地层厚度分布相一致。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尤其是冬季悬浮体的分布与沉积速率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是从长江口沿闽浙近海向南和从近岸向海输运的。矿物、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等均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老黄河对该区北部,台湾物质对南部有一定影响,闽浙沿岸河流在局部也有少量贡献。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约7.3ka BP以来持续高海面及相应的总体沉积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闽浙沿岸流将长江物质源源不断地向南输送和沉积过程、台湾暖流、上升流在其外侧的阻挡作用,以及下降流和穿刺锋的横向输运等动力控制因素。沉积物输运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风导致海洋动力加强的作用功不可没,热带气旋-台风风暴对泥质体起到了一定助长与破坏的双重作用。由于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季风和沿岸流的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气候环境的烙印,是冬季风和夏季风演化记录的良好载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很好地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千年、百年、十年尺度甚至更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历史及气候突变事件。该泥质沉积区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较敏感,自3.0ka BP以来对长江流域燃火变化以及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几次大迁徙均显现在沉积记录中,特别是对近几十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来沙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响应。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泥质体形成发育过程不同阶段中长江、黄河、台湾、闽浙河流物质以及残留区物质的定量贡献及时空差异;深入了解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环境记录研究;加强现代沉积动力过程的观测和精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泥质积区动力背景的空间差异性,这不仅是深化泥质沉积形成机制的需要,也可为古环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12.
文章为了解决淡水资源短缺这一严峻的问题,考虑将能耗小、无化学再生等优点的膜电容去离子技术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改进与优化,即将低电阻、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的泡沫镍替代传统集流体。并利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分别探讨电极材料、电压和盐水流速等因素对脱盐效率的影响。将未加电极材料和加3种不同的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的装置进行脱盐实验,根据结果得出,在脱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电吸附过程,通过进一步对电极材料进行表征,讨论得出脱盐效率与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均有关系。随后在最优电极材料的条件下,讨论得出最优的操作条件,即在施加电压为1.6 V、盐水流速为10 mL/min下可以达到最佳的脱盐效率,吸附量为8.9 mg/g。且通过长时间的吸脱附实验得出电极材料AC1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13.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和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变化,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约1992-2001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约2001年后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陆源有机质含量在约1992-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约2004年后相对降低;海源有机质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东海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剧增与上升流引发东海营养盐输入量增加。群落结构与陆源有机质含量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年份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914.
鄂西台地东部陡山沱期微生物泥丘的聚磷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陡山沱期的鄂西台地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大型磷矿产出区域,其沉积磷矿床以各种类型的生物泥丘存在,生物泥丘为磷矿床的容矿体并直接控制着矿床的形态和品位。研究表明,水体中富磷营养化特殊环境导致了局部地段生物群落的超速繁殖,其代谢活动极大地抑制了水体中碳酸盐的沉积掺和作用而使其中的磷酸盐优先沉积富集形成泥丘。不同泥丘分别形成于正常清水潮坪、局限还原浅滩和广海高能带等环境中,其微生物群落组合也相应从以底栖藻类为主,至底栖、漂浮混合到底栖、漂浮、高级藻类复合型等变化,从而形成本区Ⅰ、Ⅱ和Ⅲ三种类型不同的生物泥丘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915.
The tidal asymmetry-induced siltation below tidal barriers is a worldwide problem that restricts regional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he hydro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small mud estuary also feature a high uncertainty after estuary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this study, a hydrodynamic model based on the MIKE21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responses of tidal asymmetry to a two-phase restoration project in Shuanglong Estuary, Bohai Bay, China.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modeling results, the tidal flat removal in the upper estuary(first-phase restoration) induces the flood asymmetry switching to the ebb asymmetry in unrestored reach but enhances flood asymmetry in widening restored reach. Although the tidal asymmetry reverts to flood-dominated pattern after full restoration over the estuary, the imbalance between flood and ebb velocities is relieved. A possible net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dominant asymmetric current and actual sediment transport period shows net sediments in the upper estuary and inlet transport seaward and landward,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phase restoration, whereas landward net sediment transport occurs in the whole estuary under the second-phase restoration scenario. Given these results, we assume that a switch from the flood-dominated estuary to ebb-dominated estuary can be caused by redesigning the cross-sectional profile. The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Lagrangian residual currents also implies that a channel–shoal structure rather than a flat bathymetry can promote the mass transport. Therefore, reshaping the channel–tidal flat system in restoration projects can prevent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estuary and improve the wate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16.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13个站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并测定了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铜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2~5.1μg/g,平均值为3.3μg/g;铅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1.9~7.3μg/g,平均值为5.3μg/g。泥质区铜和铅的有机结合态和易还原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水深之间的呈明显的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则与水深不相关。铜和铅非残渣态总量与采样站点水深之间的关系受控于其主要赋存形态,反映了重金属形态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在水体中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铜和铅含量高于其他海区表层沉积物,可能是由于沉积物再悬浮所致。  相似文献   
917.
九龙江口海沧港区因建设17—18^#泊位而开挖的基槽处发育厚层浮泥.通过对该处浮泥及其周边的水体悬浮颗粒、海底表层和沉积物柱状样的激光粒度分析,发现浮泥的颗粒物主要由峰值粒径在7~10μm的粘土粉砂质细颗粒组分构成,但在浮泥层的下部还含有小部分峰值粒径为200—500μm的砂质粗颗粒组分.浮泥中细颗粒组分的粒度特征和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底质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组分一致,而浮泥中粗颗粒组分的粒度特征,和九龙江口洪水事件成因的中粗砂的粒度特征一致.结合现场调访和水文观测,得出17—18^#泊位基槽处浮泥的成因主要受海沧港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再悬浮泥沙以及受水下地形的影响,水动力条件适宜悬浮泥沙在17—18^#泊位基槽处聚淤.此外,台风引发的洪水也是增加悬浮泥沙含量的辅助因素.随着海沧港区的建成,水动力条件的改变,17~18^#泊位港池及调头区浮泥的厚度将小于基槽区浮泥厚度.  相似文献   
918.
砂岩储层酸化技术是油田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针对层间矛盾突出、近井地带污染较为严重的油层采用常规酸化效果不佳的实际状况,氮气泡沫分流酸化技术能够有效封堵相对较高渗透层,使酸液转向分流进入相对较低渗透层,达到全面酸化的目的。从油藏角度对首次在海洋油田应用的SZ36-1-D27井氮气泡沫分流酸化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Z36-1-D27井氮气泡沫分流酸化后吸水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了常规酸化视吸水指数的要求;酸化解除了高渗层堵塞,并且使得Iu油组和Id油组的吸水剖面得到显著改善,达到了分流及剖面调整效果;酸化后,该井组内的D21油井和F2油井见效明显。现场实践证明,氮气泡沫分流酸化能够有效地增加中低渗透层吸酸量,扩大了酸化范围,提高了酸化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9.
采用固体培养基体外抑菌法,在不同浓度,相同pH条件下,研究了采自浙江秀山海泥制备的不同浓度的海泥水溶体系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及其最低抑菌浓度,同时与目前公认较好的合成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进行对比,考察了海泥水溶体系的抑菌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浙江秀山滩涂海泥对各种指示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海泥水溶体系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75、1.00、0.50、2.00,对细菌的抑菌效果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相当,且优于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霉菌的抑菌效果与两个阳性对照相当,对酵母菌的抑菌作用弱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抑菌动力学曲线显示接种72h内,含有海泥水溶体系的培养基中的供试菌生长均被抑制在一个较低水平,达到100%的抑制。因此将其用于食品防腐、化妆品工业、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20.
Small mudstone diapirs in multi-layer Ordovician rocks near Llanwrtyd, Wales, match in anatomy those produced experimentally by Ramberg (1981) and Jackson and Talbot (1989). This appears to be the first record of natural examples at this scale, and they cast light on the relative viscosities of the sediments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