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9篇
  免费   1240篇
  国内免费   1765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279篇
地球物理   930篇
地质学   5448篇
海洋学   855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56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伶仃洋沉积动力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侧的伶仃洋,因径流下泄与潮流进退的流向不一,使它各分流口门的出口水道都有主槽和支槽之分,即都有主干水道和分汊水道。陆架高盐海水入侵又使伶仃洋内沉积动力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差异,如沉积物分布有粗-细-稍粗之分;而水体中的密度、速度差异,常常产生锋带,对水下地形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全面认识发生在伶仃洋内的沉积动力作用,对深水航道的选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鱼粉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对水产饲料的主要原料——— 4类进口鱼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①鱼粉中主要脂肪酸含量SFA为C1 6∶0、C1 8∶0 ,MUFA为C1 8∶1、C1 6∶1 ,PUFA为EPA和DHA .② 4类鱼粉中 ,美国、新西兰、俄罗斯的鱼粉MUFA含量较为接近 ,都在 4 0 %左右 ,但新西兰鱼粉的C1 8∶1含量较美国鱼粉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 2 50 %和 1 9.53% ,而C 2 0∶1、C2 2∶1 ,则比美国低一些 ,俄罗斯鱼粉的含量居两者之间 .智利鱼粉的MUFA比前 3种鱼粉低 ,只有 30 %左右 .③ 4类鱼粉中新西兰鱼粉的PUFA最低 ,它们的EPA与DHA的比值为 :美国鱼粉接近 1∶1 ,新西兰鱼粉为1∶1 .5~ 1∶3.2 ,俄罗斯鱼粉为 1∶1 .2~ 1∶1 .4 ,智利鱼粉为 1∶2左右 ,④智利鱼粉的C2 2∶5n 3明显高于其它 3类鱼粉 ,而C2 0∶1、和C2 2∶1则明显低于其它 3类鱼粉  相似文献   
14.
用自装的BET容量法装置测定了几种粒状钛型吸附剂的比表面及其孔径分布。测定是在常温减压下进行的。结果表明:钛型吸附剂在加铀海水中的吸铀量与样品的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表面性质的研究对吸附剂的筛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钦州湾潮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4年5月和11—12月两个航次的调查及近年有关海湾的海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钦州湾的潮流特征,观测资料来自分布于该海湾东中西三个航道及相关区域的8个测站。钦州湾涨落潮流特征: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东部最大涨落潮流速小于西部:夏季落潮流总是大于冬季:龙门水道附近的流速最大,而其余区域的流速相对较小。外湾(钦州湾)余流,是气旋式环流:水体东进而西出。从湾内来的泥沙和污染物质,主要从西部进入外海;中、东槽是主要“进水”通道,外海低泥沙含量、少污染物质的清洁水从这里潮流而上。因此,与西部相比,东部盐度高,水质清洁,底质重金属含量少。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 new definition of structure system redundancy is proposed in view of the various measures for structure redundancy. By introducing the terms of structure system failure at the mechanism level and equivalent reliability index, the safety for existing offshore platforms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semi-probabilistic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given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相似文献   
17.
在连云港近岸海域计算潮流场基础上建立拉格朗日余流模型,并对连云港市两大堤建成前后的拉格朗日余流变化进行了分析,且选择有代表性的排污口进行了数值跟踪。  相似文献   
18.
对类比路段进行连续模拟试验,进行现场调查,给出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污强度,预测了汽车尾气中CO、C_nH_m和NO_x的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19.
Using a two-dimensional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we examine nonlinear responses of a semidiurnal tidal flow impinging on a seamount with a background Garrett-Munk-like (GM-like) internal wavefield. It is found that horizontally elongated pancake-like structures of high vertical wavenumber near-inertial current shear are created both in the near-field (the region over the slope of the seamount) and far-field (the region over the flat bottom of the ocean).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is that the high vertical wavenumber near-inertial current shear is amplified only at mid-latitudes in the far-field (owing to a 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 (PSI)), whereas it is amplified both at mid-and high-latitudes (above the latitude where PSI can occur) in the near-fiel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for the strong shear in the near-field, additional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GM-like background internal waves removed.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trong shear is also created, indicating that it is not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ckground GM-like internal waves and the semidiurnal internal tides.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amplification of high vertical wavenumber near-inertial current shear in the near-field where tide residual flow resulting from tide-topography inter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erring energy from high-mode internal tides to near-inertial internal waves.  相似文献   
20.
胶莱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胶莱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特征分析,论述盆地的发育和演化阶段,并对胶莱盆地含油气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