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9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欢乐谷地区由新元古代泥砂质岩层夹铁镁质岩层组成。受达马拉期陆块碰撞事件的影响,发生区域中深地壳层次的强烈韧性变形。后碰撞期,在地壳增厚背景下,发生大规模伸展减薄和花岗岩浆作用,形成多种浅色花岗岩体即白岗岩。产铀白岗岩主要为D型及E型白岗岩,为S型壳源花岗岩。欢乐谷地区经历了四期五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分别是:前达马拉期构造变形、达马拉碰撞造山期韧性变形(早阶段的挤压逆冲、晚阶段的走滑剪切韧性变形)、后达马拉期脆性变形和新生代整体抬升引起的脆性变形。广泛发育的白岗岩属于同构造期岩体。通过对变质岩和白岗岩的节理测量统计,基本确定了研究区的碰撞后区域应力场。最优势的主压应力方向介于N26°~35°方位间,其次为介于N110°~129°方位间和N345°~360°方位间的主压应力。目前保留在各类岩石中的密集节理构造,是碰撞造山后构造折返或岩浆上涌到达上地壳层次后才发生的,与铀矿富集关系密切。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达马拉期构造作用、韧性剪切、后期脆性断裂(基性岩墙侵位通道)与铀成矿作用的成因联系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2.
"改造成矿作用"是涂光炽院士提出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有如下基本论点和鲜明特色:矿质来源的广泛性;成矿流体的特殊性;成矿元素的活泼性;改造作用的内生性;断裂构造的主导性;赋矿岩石的多样性;改造矿床的普遍性;成矿作用的独特性与应有地位——矿床分类的四分法。滇中大姚-牟定式砂岩铜矿是典型的沉积-成岩-后生-改造成因。其主要论据与以下要素有关:裂谷成矿背景;矿源层(K、J)、矿源岩(元谋古陆);矿体受地层层位、岩相、岩性控制,其生成与煤系(提供有机质)、盐层(提供卤素)密切相关;矿体形态产状、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流体性状与水的来源、有机质类型及其作用在不同成矿期、成矿阶段显著不同。从岩石学的名词概念来解读和划分"改造成矿作用"的上限与下限:上限确定在后生作用之后,下限在变生作用之末。  相似文献   
33.
Nine tephra layers in marine sediment cores (MD99‐2271 and MD99‐2275) from the North Icelandic shelf, spanning the Late Glacial and the Holocen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thods to detect tephra layers in marine environments, to pinpoint the stratigraphic level of the time signal the tephra layers provide, and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primary and reworked tephra layers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These nine tephra layers are the Borrobol‐like tephra, Vedde Ash, Askja S tephra, Saksunarvatn ash, and Hekla 5, Hekla 4, Hekla 3, Hekla 1104 and V1477 tephras. The methods used were visual inspec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ray photography, mineralogical counts, grain size and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microprobe analysi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grain size measurements and mineralogical count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to detect tephra layers in this environment, revealing all nine tephra layers in question. Definition of the tephra layers revealed a 2–3 cm diffuse upper boundary in eight of the nine tephra layers and 2–3 cm diffuse lower boundary in two tephra layers. Using a multi‐parameter approach th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a tephra layer was determined where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parameters tested was the greatest compared with background values below the tephra. The first attempt to use grain morpholog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rimary and reworked tephra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suggests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effective in verifying whether a tephra layer is primary or reworked.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microprobe analyse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ethod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primary tephra layers securel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apply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to detect, define (the time signal) and discriminate between primary and reworked tephra in marine environment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4.
袁峰  周涛发  岳书仓 《安徽地质》2001,11(2):150-154
诺尔特地区住于北阿尔泰构造带的东部,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该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演化与北阿尔泰一致,其演化经历了基底陆壳、拉张型过渡壳、汇聚型过渡壳、新陆壳及新陆壳在中生代的发展等阶段。金、多金属成矿为燕山期南北挤压、构造活化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与新陆壳在中生代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5.
湖南麻阳铜矿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麻阳铜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初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沅麻盆地南东侧的雪峰古陆;地下热卤水对成矿起有改造作用,成矿过程是地下热卤水将初始成矿物质溶离出来,并运移到有利的岩性-构造部位,在弱碱性还原条件下逐渐结晶成矿。  相似文献   
36.
邵世才  汪东坡 《地质论评》1994,40(6):520-525
本文通过太华群,熊耳群和燕山期花岗岩等地质体的含金性评价,认为熊耳山蚀变断层岩型金矿床的的金等成矿元素大多来自太华群,且太华群是主要的矿源层,对矿床的硫,铅,氢,氧和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硫,铅及碳等成矿物质源于太华群,而成矿流体则主要为大气降水,可能有少量岩浆水的加入。结合晚太古代至元古宙的区域变质作用,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和成矿时代,作者认为该类金矿床是一种复杂的改造型矿床,燕山期的构造-岩  相似文献   
37.
山东胶莱盆地位于胶东地区的胶北隆起区和胶南造山带之间,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叠置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拼合带部位,它的周边被深断裂所围限和控制,因此属于一个断陷盆地。自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胶莱盆地经历了初始拉张、强烈拉张、稳定扩张和萎缩消亡的几个构造演化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生代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以及郯—庐断裂带的强烈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胶莱盆地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对胶北隆起区的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中的控矿构造的时空演化、矿液上侵驱动转移、成矿热动力、成矿流体和金属来源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8.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反转构造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强  桑吉盛  金成洙 《铀矿地质》2006,22(3):151-156,181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嫩江组沉积期末形成了大量的正反转构造,主要发育断陷和坳陷层序反转背斜型、断陷层序中断层下正上逆型、坳陷层序中断层上下皆逆型、断陷层序中断层上下皆逆型4种样式.构造反转改变浅部坳陷层的构造形态、物理性能、地下水的循环方式和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导致深部油气和CO2向上运移,有利于形成砂岩型铀矿床.因此,盆地东南部找铀矿应注重由反转构造形成的剥蚀天窗地区.  相似文献   
39.
魏祥荣 《铀矿地质》1998,14(2):65-71
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构造分析方法,阐述了相山矿田基底变质岩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这种变形基底为铀成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40.
在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岩体及围岩条件的分析,探讨了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的关系。认为晚侏罗世火山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围岩和构造空间;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岩体及热力学条件,该期次火山岩浆的侵入并作用于不同的围岩,形成了由斑岩型Cu、Mo矿,浅成热液型Ag、Pb、Zn矿等组成的一系列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