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6篇
  免费   639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1040篇
地质学   1399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71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激励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分析了目前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目前黄河管理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流域内不同成员的行为相互协调,加强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合作,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92.
Abstract The Red River, Manitoba, is a mud‐dominated, meandering stream that occupies a shallow valley eroded into a clay plain. The valley‐bottom alluvium is the product of incision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river meanders. As revealed by a transect of five boreholes located across the floodplain at each of two successive river meanders, the alluvial deposits range from about 15 to 22 m thick and are composed primarily of silt.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 the cores are weakly defined and consist mostly of beds of massive silt, thick (>0·4 m) massive silt and disturbed silt. Interlaminated sand and silt, and sand beds form relatively minor deposits, principally within the lower half of the alluvium, and thin beds of medium‐coarse sand and pea gravel can be present locally within the lower metre of the alluvium. The alluvium is interpreted to consist of overbank deposits from 0 to 2–3 m depth, oblique accretion deposits from 2–3 to 8–12 m depth and oblique accretion and/or channel deposits from 8–12 m to the base of the sequence. The massive bedding within the oblique accretion deposits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e remnants of couplet deposits that were initially composed of interbedded, muddy silt and sand‐sized silt aggregates, a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mporary bank sedimentation. The post‐depositional disintegration and/or compaction of the aggregates has caused the loss of the sand‐sized texture. The disturbed silt beds are interpreted as slump structures caused by large‐scale rotational failures along the convex banks. Overall, the Red River represents a portion of a continuum of muddy, fine‐grained streams; where the alluvium lacks a distinct coarse unit, oblique accretion deposits form a majority of the floodplain, and large‐scale slump features are present.  相似文献   
993.
河砂既是矿产资源,也是宝贵的环境资源,具有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作用。河砂资源的过度开采,既引起了河岸坍塌地质灾害,又对沿河水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环境造成破坏。大汶河河砂开采造成了河岸坍塌、河桥报废。使沿河第四系孔隙水和旧县水源地岩溶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开采资源减少,水质变差。分析结果表明,大汶河河砂的过度开采,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长远经济和社会效益,应予取缔或严格限制开采规模。  相似文献   
994.
截流是整个施工导流工程中最关键的工序之一,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截流施工的进程,能够为决策机构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为此,探讨了截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技术,介绍了截流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JLCADS)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95.
黄河下游河型的特性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随继 《地球学报》2003,24(1):73-78
黄河下游具有辫状河流、弯曲河流和微弯顺直河流3种河型,从横断面上可见,辫状河段的河道变化最频繁且最不稳定,微弯顺直河段最稳定;而弯曲河段明显向上游延伸,随着输沙量在各河段的阶段性变化,冲淤 状况在各河段也表现出阶段性,但加积升高是各河段发展的总趋势,从河相关系可见,弯曲河段和微弯顺直河段基本相似,但和辫状河段有着本质的区别。辫状河段的演变主要受到中上游来水来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其更大范围的摆动仍然受到人为作用的影响;弯曲河段是河流自动调整的必然结果,两岸河堤对它的形成及向上游的延伸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它侧向迁移的特性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而微弯顺直河段是人力强迫下河流局部调整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遥感技术在地表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十分紧缺,为缓解当地工农牧业用水紧张状况,必须科学合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好地表水资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许多小流域往往缺少水量资料,在现实情况下建立众多、长期的河流观测点又不可能,遥感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快速、比较准确的估测流域地表水径流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流域洪涝定量描述及江西省48a流域洪涝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对单站洪涝强度、流域集中期洪涝强度和流域汛期洪涝强度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对1951~1998年江西省5大流域的洪涝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各大流域近半世纪10大洪涝集中期、10大洪涝汛期和南北分片10大洪涝年。  相似文献   
998.
两大江河流量的半世纪变化与“南水北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近50余年资料研讨黄河、长江月平均流量的特征,揭示其若干演变规律。分析得出:长江中下游多年平均年流量约为黄河的20倍。初夏(6月)时,则接近50倍。黄河的大流量主要集中出现于 7~10月,这4个月平均月流量为全年的14.5%,其它8个月平均为 5.25%;长江流量自 5月起逐渐增加,5~10月平均月流量占全年的12.0%,其它各月平均为4.67%。最近50余年来,黄河中下游流量在1968年以前主要为正距平;1969-1985年基本正常;1986年起一直为负距平;加上人为因素,致使下游流量剧减迅猛,以致90年代以来连年有断流出现。长江中下游流量在1953-1955年为显著正距平;然后缓慢下降;90年代以后回升,1997年以后迅速上升,并出现几次大洪水。总之长江水源比黄河丰富且较稳定,黄河流量近10多年来则是贫瘠且多变。南水北调既是需要又有可能,尤其对解决北方春旱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999.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总被引:56,自引:17,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新  贾承造  杨树锋 《地质科学》2002,37(3):372-384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和持续碰撞使中亚内陆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发生变形,山脉前沿发育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中段库车河地区发育3~4排东西走向的逆冲(掩)断层和相关褶皱,逆冲(掩)断层由北向南扩展,断层和褶皱的形成时代自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山前带的变形发生于前中新世,南部秋立塔克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的变形时代为上新世(5.2±0.2Ma)。通过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作者提出了库车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方式和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无结构网格上平面二维水沙模拟的有限体积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勇  胡四一 《水科学进展》2002,13(4):409-415
基于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的算法框架,通过引入跨单元界面法向水沙数值通量的逆风分解,将悬沙与床沙交换以及分组挟沙力计算模式自然地嵌入二维水沙运动方程组的数值格式中,形成高精度、守恒性好的二维水沙有限体积算法。最后,利用该算法对谭江樟州河段的水沙输运和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复杂条件下河道水沙输运的往复特征和河床变形的动态过程,其精度满足河道工程后效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