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4篇
  免费   900篇
  国内免费   1239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449篇
地球物理   833篇
地质学   2448篇
海洋学   57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88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31.
Surface ozone data from 25 Europeanlow-altitude sites and mountain sites located between79°N and 28°N were studied. The analysiscovered the time period March 1989–February 1993.Average summer and winter O3 concentrations inthe boundary layer over the continent gave rise togradients that were strongest in the north-west tosouth-east direction and west-east direction, respectively. WintertimeO3 ranged from 19 to 27 ppbover the continent, compared to about 32 ppb at thewestern border, while for summer the continentalO3 values ranged between 39 and 56 ppb and theoceanic mixing ratios were around 37 ppb. In the lowerfree troposphere average wintertime O3 mixingratios were around 38 ppb, with only an 8 ppbdifference between 28°N and 79°N. For summerthe average O3 levels decreased from about 55 ppbover Central Europe to 32 ppb at 79°N. Inaddition, O3 and Ox(= O3 + NO2)in polluted and clean air were compared. Theamplitudes of the seasonal ozone variations increasedin the north-west to south-east direction, while thetime of the annual maximum was shifted from spring (atthe northerly sites) to late summer (at sites inAustria and Hungary), which reflected the contributionof photochemical ozone production in the lower partsof the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132.
黄河三角洲的边滩、心滩上发育了大量冲蚀沟槽(冲槽).这些冲蚀沟槽深数厘米至1m~2m,宽数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十几、二十余米,但以深数十厘米,宽数厘米至十余厘米,长数米者多见。形态多样,有直立板片状、直立楔状、“⊥”状、梯形状、“U”形状及树枝状等,其内有时被风成砂充填。经成岩作用后,它们便会转变成砂岩岩脉(岩墙、岩床)。因此,冲蚀沟槽的(砂)充填可能是一种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133.
临兴区块上古生界储集层为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对致密气富集影响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甜点区预测。 根据岩心、露头、薄片及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特征,探讨了裂缝对致密砂岩气富集的影响。临兴区块上古生界主 要发育高角度缝,其次为中低角度缝及水平缝,微观上根据裂缝与矿物颗粒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识别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 缝,其中粒缘缝最为发育。受塑性泥岩阻挡,裂缝垂向延伸较差,一般延伸1~2 m后消失于泥岩层中,受燕山期北西—南东向 地应力影响,裂缝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裂缝密度一般2~5条/m。裂缝可改善储集空间、提高油气充注效率,储层裂缝发育 区渗透率可增大1~2个数量级,含气饱和度高,此外,研究区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效通道,影响着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致 密气的富集,在后期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寻找裂缝发育区,并通过进一步压裂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4.
安山岩中黄铜矿矿石分析和制硫酸铜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山岩中的黄铜矿是庐江中生代陆相火山热液型铜矿床的原生矿,矿石中主要伴生黄铁矿及少量斑铜矿、赤铁矿和褐铁矿。物相分析结果,黄铜矿的粒度很细,只有细磨才能单体解离;它在矿石中分布极不均匀,且与脉石矿物接触疏松,适于粗磨抛尾。物性分析结果,黄铜矿在400~530℃、斑铜矿在450~600℃、黄铁矿在500~680℃氧化分解。实验研究表明,矿石经磨碎磁选,大部分的粗粒级的铁矿物能够回收;粗磨抛尾可获得铜、硫的粗精矿;然后再经硫酸化焙烧、酸浸、过滤、提纯、浓缩结晶可制得工业级硫酸铜。浸渣做炼铁原料,黄钾铁矾做Fe2O3颜料,有时还可回收金、银。  相似文献   
135.
I.IntroductionStalagmiteshavebeenappliedtouseashighresolutionpaleoclimaticindicatorssincetheannualgrowthbandingwasrecognizedinstalagmites[1,2].Annualgrowthbandingcanbemanifestedinseveralmannersdefinedby1)alternatingfluorescentandnon-fluorescentcalcite[3,4];2)…  相似文献   
136.
天山地震活动区的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分布和导电性为基础,描述了天山地区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特征,地震大都发生在地壳内不同速度块体之间的过渡带附近;沿着天山的南缘和毗邻塔里木盆地的西昆仑、阿尔金等山前地带,壳内高导层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加深并增厚,它们与所在地区震源深度的分相相吻合。这种不稳定的地壳结构有长期受力情况下非常容易发生形变甚至破裂而引发地震。  相似文献   
137.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燕守勋 《地质学报》1996,70(1):1-11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伸展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以泰山-鲁山-沂山为核心的鲁中块隆,它至今耸立于周围以平原地貌为标志的地堑系之间,隆起的高点,就是当今的泰山。  相似文献   
138.
楚雄盆地铜、盐、有机质相互作用与砂岩铜矿生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楚雄盆地含煤、含铜和含膏盐建造中的有机质在来源、类型和成熟度上是不一致的。成岩期干酪根降解形成的短链羧酸是矿源层中铜活化的重要因素,石油烃是矿质搬运的重要载体。改造成矿期,天水淋滤膏盐展形成富SO_4~(2-)的下渗氧化性流体,为改造成矿提片供了硫源。另一方面,来自基底的含矿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混染煤系地层形成还原性流体,沿次级断裂进入到高渗透的砂岩储集层。当两种流体在砂岩中相遇时,发生氧化-还原作用而形成改造期矿体。  相似文献   
139.
大陆层控构造论盆-山系与造山带成因及演化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构造以受中地壳塑性层控制的盆-山系和冲叠造山带厚皮构造为主要构造类型,而与中生代以来才出现的受软流层控制的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截然不同。由上地壳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和下盘断隆山所组成的盆-山系,与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派生不同性质水平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有关。当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变化时,将派生强烈的侧压力,使升降幅度较大、具有侧向应变空间的断陷盆地与断隆山之间的上地壳发生冲叠运动,盆-山系由此演变成冲叠造山带。后者对前者存在着严格的继承关系,服从于“升降-冲叠律”。中生代以来的盆-山系和冲叠造山带有的是板块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140.
对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地洼盆地中的砂岩铜矿床进行了化学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矿源岩中以辉铜矿和黄铜矿最有利于溶解和迁移,NaCl对Cu的溶解和含矿流体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溶液中Cu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其中以一价铜氯络合物为主;温度的降低和溶液中性化导致了络合物的失稳、分解和铜矿物的沉淀。铜矿物的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制约了砂岩铜矿中以辉铜矿为主及矿床分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