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195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杜斌 《地质与勘探》2021,57(4):879-894
松诺铜矿区位于香格里拉格咱斑岩铜矿带红山-普朗铜多金属成矿亚带中段,矿区剥蚀程度较低,具有寻找斑岩型铜矿的潜力。本次蚀变矿物填图工作采用近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识别出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云母类、蒙脱石类及伊利石等6类主要蚀变矿物,蚀变类型为青磐岩化、绢英岩化;结合物探、化探异常分布,圈定3处找矿靶区,经对KHT2、KHT3钻孔验证,深部均圈定多层铜矿化体。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在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勘查评价中可以较好地划分热液矿化蚀变带,进一步明确斑岩型矿化-蚀变中心,为探矿工程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
本文运用系列黏土矿物学和碳酸盐结构占位的方法研究了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出露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这些方法包括了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黏土矿物组合、粒度分布、多型、有序度、Mg/Ca离子占位以及地质温压计.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范围为0.37°~1.37°Δ2θ,绿泥石结晶度árkai指数范围为0.31°~2.40°Δ2θ,以及1Md的多型,一致指示本区处于晚期成岩作用影响范围,仅非常有限局部达到了初始变质的状态;黏土矿物组合主要是伊利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和高岭石;粒度分布范围为8~24 nm,其上界(23~24 nm)达到了NEWMOD计算的理论成岩带/近变质带界限,与结晶度数据一致,也表明了本区处于晚期成岩阶段.白云石有序度的数据表明,本区碳酸盐岩白云石的有序度值范围为0.19~0.99,可分为4个带:甚低级有序带、低级有序带、中级有序带、高级有序带.与川东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相比,中低级有序带有一定的油气前景.本区由西向东,由甚低级有序带变化到高级有序带,白云石有序度升高.估计的成岩作用温度为183~200±20℃,压力为330 MPa,古地热梯度为17~21℃/km.  相似文献   
63.
稀有金属矿物记录了花岗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信息。喜马拉雅是全球著名的淡色花岗岩带,库曲岩体位于喜马拉雅东段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中。本文调查了库曲岩体的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其中,花岗伟晶岩涉及花岗岩的伟晶岩相和独立伟晶岩脉。库曲岩体产出的稀有金属矿物包括锂辉石、锂绿泥石、绿柱石、铌铁矿-钽铁矿、钇铀钽烧绿石和细晶石,它们主要赋存于似文象伟晶岩、石英-钠长石-白云母伟晶岩、块体长石-钠质细晶岩、块体长石-电气石钠质细晶岩、锂辉石-块体长石-细晶岩、白云母花岗岩的伟晶岩相以及电气石花岗岩内。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和LA-ICP-MS测试结果显示锂辉石具有四种产状,包括粗粒锂辉石自形-半自形晶、细粒锂辉石-石英镶嵌晶、中细粒锂辉石-钾长石-钠长石-云母镶嵌晶以及发育锂绿泥石的粗粒锂辉石,揭示了其形成时复杂的熔流体动荡结晶环境。绿柱石背散射电子图像(BSE)下呈均一结构和不均一结构(蚀变边、不规则分带和补丁分带),元素替代机制包括通道-八面体替代、通道-四面体替代以及通道中碱金属阳离子间的置换。铌铁矿族矿物包括原生、蚀变边和不规则分带结构,部分被钇铀钽烧绿石和细晶石交代。与原生铌铁矿相比,蚀变边和不规则分带铌铁矿族矿物总体上富钽贫锰,显示了结晶分异、过冷却引起的过饱和以及流体作用。根据稀有金属矿物揭示的成因信息,独立伟晶岩脉(似文象伟晶岩)、白云母花岗岩的伟晶岩相和电气石花岗岩在岩浆分异程度、经历的演化过程、以及流体活动方面存在差异,很可能是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库曲岩体绿柱石的Rb和Zn含量、以及铌铁矿族矿物的Sc2O3、SiO2和PbO含量,与已有指示标志存在相关性,作为潜在指示标志仍需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综合含锂辉石伟晶岩的产出、岩浆分异演化程度、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复杂的流体作用以及所属锂丰度高值区等因素,库曲岩体是喜马拉雅东段找锂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64.
董宇  魏博  王焰 《岩石学报》2021,37(9):2875-2888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我国最主要的铂族元素(PGE)资源产地,其矿石受热液蚀变作用影响明显,并产出多种铂族矿物(PGM)。岩浆演化和热液蚀变过程中PGE的迁移富集机制和PGM的成因,一直是研究PGE地球化学行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PGM的研究发现,其主要类型包括含PGE的硫砷化物(硫砷铱矿)和砷化物(砷铂矿),Pd的铋化物、碲化物和硒化物,以及少量其他铂族矿物。其中,硫砷铱矿可包裹于各种贱金属硫化物(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中,表明硫砷铱矿可能结晶于早期的含As硫化物熔体,随后被包裹于硫化物熔体冷凝分异产生的单硫化物固溶体(MSS)和中间硫化物固溶体(ISS)中。硫化物熔体中的As可能主要通过地壳混染作用加入幔源岩浆。大量铋钯矿(PdBi)呈微细乳滴状包裹于黄铜矿中,为晚期ISS冷凝形成黄铜矿过程中出溶的产物。少量铋钯矿(PdBi_2)呈不规则状充填于矿物裂隙,与次生磁铁矿脉紧密共生,并随矿石的蚀变程度增加,铋钯矿的化学成分由PdBi逐渐向PdBi_2转变,表明这部分铋钯矿为后期热液蚀变产物。铋碲钯矿和钯的硒化物则主要产出于镍黄铁矿裂隙且与次生磁铁矿紧密共生,指示明显的热液成因。钯的硒化物的出现表明,岩浆期后酸性、高盐度、高氧逸度的富Cl~-流体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Pd的迁移和富集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5.
The garnet muscovite granitic pegmatite of Um Solimate, in southern Egypt, represents a promising asset for strategic and economic metals, especially Bi–Ni–Ag–Nb–Ta as well as U and Th. The ore bodies occur as large masses, pockets and/or veins of very coarse-grained pegmatites, which consist mainly of K-feldspar, quartz and albite with subordinate muscovite, garnet, and biotite. Radiometric data revealed that eU- and eTh-contents of the pegmatites reach up to 39 ppm and 82 ppm, respectively. The studied pegmatites are enriched in primary U and Th minerals (uraninite, coffinite, thorianite and uranothorite) as well as Hf-rich zircon and monazite, which give rise to anomalous radioactive zones. Niobium-tantalium-bearing minerals (i.e. ferrocolumbite, microlite and uranopyrochlore), xenotime, barite, galena, fluorite, and apatite are ubiquitous, and, consequently, the studied pegmatites belong tothe Niobium–Yttrium–Fluorine-type (NYF) family. The noble metal mineralization includes argentite (Ag2S), native Ni and Bi as well as bismite and bismoclite. In addition, beryl and tourmaline are observed in pegmatites near the contact with metasediments and ultramafic bodies. The observed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Ta/(Ta+Nb) and Mn/(Mn+Fe) ratios in columbite (0.08–0.45 and 0.11–0.57, respectively) and Hf contents in zircon (3.54–6.46 wt%) may reflectan extreme degree of magmatic fractionation leading to formation of the pegmatite orebody.  相似文献   
66.
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 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2.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1993;Ingle and Coffin,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67.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中普遍发育粘土矿物,根据岩心薄片观察,自然γ能谱测井交会图识别出的粘土矿物类型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薄片分析按粘土矿物形成方式划出沉积粘土和成岩粘土(蚀变、转变及化学成因粘土),以及按其产出状态尚划出构造(骨架)粘土和结构(填隙)粘土,并定量分析出构造粘土和结构粘土含量在多数层段分别为20%以上与10%~18%。依据自然γ能谱测井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查明各粘土矿物含量同T h,U,K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85,建立了粘土矿物定量计算模型X=a-b×T h c×U d×T h/K还对储层中粘土矿物进行预测及粘土矿物的纵向分布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68.
人体高发疾病的病理性矿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很多疾病病灶中都有矿物晶体沉淀,这些矿物与通过地球化学作用生成的矿物在成分、结构和产状上有很大差异。病理性矿物的矿化过程必然有人体有机组织和成分的参与,并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含有丰富的能反映人体环境及周围环境变化影响人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具体蕴藏在矿物外部微形貌、内部微结构、化学组成和成因、产状等方面。本文总结了一些高发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病理性矿物的分布和特征,综述了矿物与疾病关系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9.
地壳中的氮大都以NH4 储存在矿物中.由于成岩时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氮广泛分布在沉积岩和低级变质岩中;在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氮主要以NH4 存在于含钾硅酸盐(长石和云母类)中;岩浆岩的δ(15N)值和氮浓度明显地不同于沉积物和变沉积岩,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的缺乏.具有明显铵含量的火成岩主要是含钾矿物的深成岩.因而NH4 可以作为一个"示踪元素"而用于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0.
Variations in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of sediment cores from the margin and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unda Shelf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E Asia) covering the past 17,000 yr reflect changing influences of sediment sources together with clay mineral partitioning processes in shallow waters. We identify the deglacial sea level rise as the principal factor driving these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glacial, high values of kaolinite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 higher contribution of clays from soils that have formed on the exposed Sunda Shelf and in the southern archipelagos of Indonesia. At this time core sites were located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mouths of the Sunda Shelf palaeo-drainage systems on the emerged shelf (“Sundaland”). The progressive land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coastline and breakdown of these vast drainage systems during deglaciation led to a decrease in influence of the kaolinite-rich southern sources. When the coastline had retreated closely to its present-day position in mid-Holocene times, the former dominance of southern sources was replaced by a stronger influence of illite-rich sources (e.g. Borneo). The overriding control of sea level changes on the clay mine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precludes a definite climatic interpretation of clay mineral data in terms of climatic/monsoonal changes in such highly dynam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