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3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720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635篇
地球物理   491篇
地质学   1200篇
海洋学   408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对大气环流模式提出了完全控制试验(FC)的概念,对包括陆面下垫面在内的整个地球表面的热力强迫作了控制。在FC中,可以更好地分离出大气内动力过程对于模式大气短期气候异常的影响。利用IAP2-LAGCM(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二层大气环流模式)实施了完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半年FC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LP)年际异常较C的小,而全球或南半球FC与C的SLP无明显差别。东亚-西太平洋区域夏半年FC的月平均SLP年际异常甚至高于C的,意味着该区域模式大气环流短期气候异常中大气内动力过程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2.
冯桂力  陈文选  刘文 《气象》1997,23(12):3-8
利用二维雹云模拟济南地区1996年7月24日出现的一次冰雹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对雹云26个主要微物理过程双参数化较细致地描述对流过程的热,动力反馈和微物理特点2。根据计算结果,对该次冰雹过程进行了AgI催化试验,结果得出在云发展初期对暖底雹云实施高浓度的冰晶催化,可起到减少地面冰雹和增加地面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以一个6层原始方程模式的基本动力学框架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对物理过程考虑得较全面的中尺度原始方程模式。该模式采用(x,y,σ)坐标系;大气上界取为10hPa,提供多种水平边界条件;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均可调;降水方案包括大尺度降水和深厚积云对流降水;地面温度的计算采用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考虑了地气和海气交换作用;垂直交换系数的计算采用Liouis格式;水平扩散采用二阶形式和四阶形式相结合的方案,扩散系数是网格点位置和风场的函数;积分方案采用经济的中央差格式。在水平格距取80km,垂直方向不等距地分为16层的分辨率条件下,利用该模式进行逐个个例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模式计算稳定,能较好地报出主要的天气形势,预报的降水也较接近实际。文中给出了一些检验指标的统计结果。还在预报能力及模式特性方面与原6层模式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4.
该文把Easter(1993)的水汽方程积分方案应用到球坐标的有限区模式(LAFS)中,并作了两组比较性试验。Easter的方案是把水汽的通量方程和连续方程联立求解。在计算中不会出现水汽负值。而且稳定性好。本文所做的两组试验表明。Easter的方案比LAFS的原方案所产生的计算性扩散小。因而降水预报更接近实况。但CPU时间增加了16%。  相似文献   
75.
利用一个二维大气模式,研究粗糙冷岛宽度与布局对局地气候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粗糙冷岛激发的局地环流随其宽度的变化表现出3种流型-单环流型,双上升单下沉型,双环流型。存在40-50km左右的临界宽度dc,当粗糙冷岛宽度d〈dc时,粗糙冷岛激发的局地环流随d的增加而明显增强;而d〉dc时,局地环流随d的增国变化不大,甚至趋向准定常。  相似文献   
76.
贵州大厂锑矿有机质与有机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造军  施继锡 《矿物学报》1997,17(3):310-315
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矿区与右江盆地有机质的分析研究表明,容矿的大厂层有机碳与锑含量相对较高;有机包裹体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与沥青包裹体,在气态烃包裹体中含0%~30%的液态烃,发暗黄色荧光;有机气相成分中四种烷烃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均有显示;从主成矿期萤石中的沥青及右江盆地再沉积火山碎屑岩中的干酪根的生物标志物测定结果来看,二者在正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烷与甾烷标志物特征上较为接近,表明右江盆地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锑矿中的有机质有亲缘关系。模拟实验证明原油对锑有较强的萃取迁移能力;而有机质在锑成矿过程中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淋滤、萃取迁移及还原沉淀。  相似文献   
77.
We present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multi-layer soil temperature finite-difference model using the data set obtained during the pilot experiment on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t Anand. We hope that the present results will prove useful during the final field experiments scheduled for the coming monsoon season.  相似文献   
78.
对湘西和黔北早寒武世含Ni、Mo等多金属黑色岩系进行了淋滤实验。实验分别模拟了普通雨水、富CO2气雨水及酸性雨水三种不同淋滤条件。实验表明,黑色岩系中Mo、Ni、V等元素是比较容易被淋滤出的,尤其是在酸性雨水条件下,它们的带出强度最大。本实验为镍钼富集层的成因及寻找类似的矿床提供了依据。*据(1962)。图3实验样品在不同雨水淋滤条件下各个元素带出强度的比较Fig.3Comparisonoftheintensityofthatthevariouselementinsamplesisleackedoutbydifferentrainwaters从图3上可以看出,不同元素的带出强度有着明显的差别。例如带出强度最大的钼与其最小的铝可以相差4~5个数量级。现代空气雨水与饱含CO2气的雨水对样品淋滤强度的图形基本相似,也就是它们对各种元素的带出强度是相似的。而酸性度很大的雨水则明显地增强了多数元素的带出强度。值得注意的是钼在上述实验的任何条件下都能被强烈的带出,这是因为在表生条件的氧化作用下,Mo4+可氧化为Mo6+,形成溶解度较高的钼酸或钼酸盐,在溶液中搬运或呈胶体形式迁移,而在还原条件下,在有机质及铁硫化物大量存?  相似文献   
79.
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通过对较大尺寸的裂隙岩体试块进行不同侧压力和加载条件下的渗流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的耦合机理,得出了不同应力条件下裂隙岩体渗流量与应力成四次方的关系。并且得出并非压应力都引起裂隙岩体的渗流量减小,当裂隙岩体受平行于裂隙面方向的单向压应力时,渗流量随着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0.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with a wide range of stability is simulated experimentally using a thermally stratified wind tunnel, and numerically by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 The turbulence structures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BL flows, capped by a strong temperature inversion and affected by surface shear, are investigated. The various vertical profiles of turbulence statistics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observed CBL in the field are successfully simulated in both the wind-tunnel experiment and in DNS. The comparison of the wind-tunnel data and DNS results with those of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and water-tank studies shows the crucial dependence of the turbulence statistic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layer on the strength of the inversion layer, as well as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CBL turbulence regime by the surface sh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