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41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426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与表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炳松 《地学前缘》2013,20(4):211-220
页岩气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储集体,对于其孔隙类型,目前国际上尚没有统一分类方案。由于其孔隙结构的特殊性,常规孔隙表征方法也难以对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特征进行有效的表征。为此,在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国际上有关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页岩储层的特殊性,提出了页岩气储层孔隙的产状结构综合分类方案。该方案综合考虑了孔隙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信息。根据定性观察的孔隙产状,把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类型划分为与岩石颗粒发育无关的和与岩石颗粒发育有关的两个大类。前者即为裂缝孔隙,后者为岩石基质孔隙。岩石基质孔隙大类又进一步分成了发育在颗粒和晶体之间的粒间孔隙、包含在颗粒边界以内的粒内孔隙和发育在有机质内的有机质孔隙。年轻的浅埋藏沉积物中只含有粒间和粒内孔隙,这些孔隙随着埋藏和压实而大大减少。随着埋深的增加,伴随着烃类的热成熟,有机孔隙开始发育,同时,随着烃类热成熟过程中有机酸的排放,导致溶解孔隙的形成。再结合定量测定的孔隙结构信息,把孔隙划分为微孔隙、中孔隙和宏孔隙。综合上述不同产状孔隙类型的结构特征,即构成了文中的产状结构综合分类。同时,鉴于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以及难以用研究常规油气储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征,文中介绍了目前最常用的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的定性半定量观测和定量检测方法。前者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抛光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后者包括压汞分析、低压氮气吸附、低压二氧化碳吸附和核磁共振等方法。  相似文献   
992.
页岩油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页岩油赋存特征分析,建立了适合于中国勘探开发阶段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对方法中所涉及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探讨了不同级别页岩体积的确定、氯仿沥青“A”和热解S1轻烃恢复系数求取以及吸附油含量的计算等问题。轻烃的恢复系数受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影响,随演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而吸附油含量与页岩中的有机质含量相关,研究认为:氯仿沥青“A”中吸附油的比例约为TOC的0.2倍,热解S1中约为TOC的0.1倍。应用该研究提出的页岩油资源量计算方法对渤南洼陷古近系页岩油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并讨论了不同级别页岩对资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3.
费红彩  张玉华 《地球学报》2013,34(3):375-380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已经成为继石油、天然气后的一种重要能源。美国能够成功开发页岩气能源和迅速发展页岩气工业,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及优惠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结合近年来美国页岩气开发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中国页岩气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最后指出中国页岩气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项目研究中积累的大量油页岩含矿区开发数据,采用油页岩含矿区开发优选双因素法对我国41个盆地81个油页岩含矿区中的23个开展开发优选排序.其结果显示:近期开发目标有8个,分别是辽宁抚顺,吉林桦甸、罗子沟,山东黄县,甘肃窑街,海南儋州,广东茂名和高州含矿区;中期开发目标有9个,分别是广东电白,甘肃炭山岭、崇信,新疆妖魔山,山东昌乐五图、兖州,青海小峡,内蒙古奈曼和黑龙江达连河含矿区;远期开发目标有6个,为陕西铜川,广西钦州,河北卢龙鹿尾山、丰宁大阁、四岔口和甘肃华亭含矿区.  相似文献   
995.
针对提取氧化硅后的油页岩灰渣,对改良碱石灰烧结法提取氧化铝过程中的铝溶出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碱铝比及钙硅比对烧结熟料中的物相特点及铝溶出率的影响。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烧结熟料进行的物相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物相为铝酸钠(NaAlO2)和硅酸钙钠(Na2CaSiO4)。烧结实验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 150℃,保温时间为1.5 h,碱铝比为1.0,钙硅比为1.0时,烧结熟料中氧化铝的标准溶出率可达94%。  相似文献   
996.
The Biluo Co and Amdo 114 station, northern Tibet, cropping out the Early Toarcian and Middle-Late Tithonian (Jurassic) organic-rich black shales, have been a focus to petroleum geologists in discussing their oil-producing potential. This paper first reports the trace element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to discuss the paleoenvironments, redox conditions and sedimentary mechanisms of those black shales. Both sections exhibit variation in trace element abundances with concentrations <0.1 ppm to 760 ppm, mostly enriched in V, Cr, Ni, Cu, Zn, Mo, Ba and U. Element ratios of Ni/Co, V/Cr, U/Th and V/(V+Ni) plus U were used to identify redox conditions. The shale-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pattern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lat-shale type with instable Ce anomalies and very weekly positive Eu anomalies. Positive Ceanom values are significant with values varying between –0.064 and 0.029 in Biluo Co, which may be interpreted as release of REE and input of riverine terrestrial matter with rich Ce (resulting in pH change) during the anoxic conditions. In the middle parts of Amdo 114 station, distinct negative Ceanom values are observed (?0.238 to ?0.111) and associated surface water warming were interpreted as being related to a major sea level rise. In contrast, the formation of the black shales in the lower and upper part of the studied succession took place during a cooler (Ceanom values >–0.10), lower surface water productivity, and lower sea-level stage. Thus, we emphasize the role of different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black shal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re sea-level fluctuations and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997.
998.
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储集条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客观评价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倍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等系统研究了其页岩气储集条件。XRD分析结果表明, 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为53.8%-98.1%, 平均77.9%,脆性矿物含量丰富,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张家界柑子坪、三岔及其周边地区。高倍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中发育残余原生孔隙、有机质微孔隙、不稳定矿物溶蚀孔、矿物层间微裂隙和构造裂缝,其中构造裂缝、有机质微孔隙和不稳定矿物溶蚀孔是页岩基质孔裂隙的主要组成部分。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中蜂窝状的有机质丰富,主要呈分散状和条带状分布,其内部纳米级孔隙发育。Ultrapore-200A氦孔隙仪测试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孔隙度较低,为0.6%~11.7%,平均4.6%,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构造裂缝,其次是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和长石含量。ULTRA-PERMTM200渗透率仪测试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的渗透率度较低,为 0.002mD~0.06mD,平均0.014mD,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构造裂缝,其次是矿物层间微裂隙。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具有较好的吸附气性能,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有机碳含量,其次是粘土矿物含量。  相似文献   
999.
扬子地台寒武系泥页岩甲烷吸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敍  王思波  曹涛涛  宋之光 《地质学报》2013,87(7):1041-1048
对采自扬子地区寒武系黄柏岭组、幕府山组和牛蹄塘组的泥页岩进行了甲烷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所分析页岩的TOC含量在1.08%~4.16%之间;粘土矿物含量在36.7%~62.3%之间。页岩样品甲烷吸附量测定结果显示,寒武系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与页岩TOC含量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丰度是控制页岩甲烷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而粘土矿物总含量与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之间缺乏相关性,仅蒙脱石含量与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呈正相关性,显示个别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甲烷吸附及影响页岩吸附性能的作用。寒武系不同地区页岩吸附性能存在显著差异,遵义牛蹄塘组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在2.76~5.30mL/g之间;南京幕府山组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在1.36~4.35mL/g之间;池州黄柏岭组泥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在1.63~2.72mL/g之间。此外,寒武系不同地区页岩有机碳含量与甲烷吸附量之间关系变化很大,显示页岩吸附量不仅受有机质丰度类型的影响,而且受有机质成熟度、区域地质演化以及粘土矿物吸附等多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延钧  赵圣贤 《地质学报》2013,87(8):1136-1148
页岩气是我国未来一个重要的且比较现实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对页岩气油气成藏理论创新、页岩气开采技术运用和资源量的准确计算都非常必要.因此,本文运用野外露头资料、钻取岩芯和测井资料,以及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化验结果等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详细分析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含气性特征,并结合研究区沉积相标志和测井相特征,明确指出泥质深水陆棚微相是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页岩最有利沉积微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