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339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01.
Heavy Metal Removal from Water by Adsorption Using Pillared Montmorilloni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moval of Cu^2+, Cr^3+ and Cd^2+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adsorption on montmorillonite modified by sodium dodecylsulfate (SDS) and hydroxy-alumino-silicate (HAS)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s a function of solution pH, solute concentration, and time. The Langmuir model was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single-solute adsorption isotherm, in which the Langmuir parameters were directly taken from those obtained in single-solute systems. The kinetics of metal ions adsorption was examined and the pseudo-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was finally evaluated.  相似文献   
502.
东海北部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2007年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库资料和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2006年发布的全球地貌数据库资料,在MATLAB计算机平台上,利用研发的数值分析与成图技术,对东海北部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海北部海域NO3--N、PO43--P分布总特征为由沿岸向离岸递减,由表层向底层递增;西北高,东南低,呈扇形向东南扩展;SiO3--Si有两个浓度高值区,一个为研究区域的西北角,另一个在东北角;(2)在0~50 m的表层营养盐平均浓度均是冬季最高;50~200 m的中层NO3--N、SiO3--Si夏季最高;200 m以下的底层四季变化微弱,其中400~500m层PO43--P、SiO3--Si浓度值秋季最高。NO3--N变异系数表层最大,PO3--P中层最大、SiO3--Si底层最大,其中NO3--N相应各层变异系数大于PO43--P、SiO3--Si;(3)研究区域四季均存在高营养盐水团。高PO43--P、SiO3--Si水团中心分别位于125.5°E、30.5°N和128.5°E、30.5°N;高NO3--N水团中心,随冬-春-夏-秋、从南往东北再向西、最后向东南,在125°~128°E、29°~31°N范围内移动。  相似文献   
503.
选取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沉积物柱状样,在高分辨率测年基础上,通过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δ13C)、生物硅、绿素等多项指标的分析获得了调查海区古生产力的变化信息。并结合近几十年来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海洋浮游藻类组成结构的变化在海洋古环境中的记录。柱状样年代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δ13C值在柱中的分布为-26.15×10-3~-19.5×10-3,表明有机碳为陆源与海生的混合。生物标志物在柱状样中的分布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以前含量均较低;50年代至80年代含量均增加,表明海洋浮游藻类活动强烈且以硅藻为主,与此阶段长江口营养盐浓度迅速增加相对应;80年代以后,生物硅的含量下降至整个柱中最低水平,绿素有所降低,但高于50年代前的水平,而有机碳含量增加,表明在该时段硅藻生物量降低,其他藻类生物量有所增加,这与长江口营养盐氮盐持续增加而硅酸盐逐年降低、氮与磷的含量比值、磷与硅的含量比值迅速增大有关。沉积记录还表明此阶段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强。  相似文献   
504.
采用稀释涂板法研究了南麂岛海域沉积物中海洋放线菌的分离技术,分析了真空干燥处理、热处理、海水浓度、培养基种类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首次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应用于海洋沉积物样品的预处理,探讨了不同浓度的CMC对海洋沉积物样品中放线菌分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经干燥处理、50℃热处理20 min均能有效地减少细菌数量,利于海洋沉积物中放线菌的分离;60%的海水配制的培养基对海洋放线菌的分离效果优于纯海水所配培养基,并且培养基中添加海泥浸出液能有效地增加海洋放线菌的出菌率;以质量浓度为2 g/L的CMC为分散剂时,不仅能良好地分散沉积物样品中的放线菌孢子,而且能明显地增加海洋放线菌的检出量及稀有放线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