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7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56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844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4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4 毫秒
61.
上震旦统陡山沱组是鄂西地区最具工业价值的含磷地层。著名的磷矿有荆襄磷矿、宜昌磷矿、兴(山)神(农架)保(康)磷矿。迄今已有20多年的勘探史,但由于各矿区研究程度不一,又缺古生物依据,亦不能依靠同位素年龄来作划分对比,故在地层及磷矿层的划分、对比上认识不一。笔者结合磷矿特征及含磷岩系岩类组合、剖面结构特点、稀土元素特征等,将本区划分为4个磷矿分布区,将陡山沱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5个含磷层位。  相似文献   
62.
豫南中温榴辉岩中角闪石的变质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该区中温榴辉岩的各个演化阶段中,出现了不同成分的角闪石。石榴石环带及其核部的闪石等矿物包囊体记录了前榴辉阶段及其进变质演化的特征。在榴岩阶段晚期,蓝闪石稳定出现,其成分环带反映了压力降低的连续过程;角闪石-斜长石后成合晶为石榴石和绿辉石的退变质产物;退变质后期,钙质闪石大量出现。角闪石的矿物组合及其成分变化,反映了中温榴辉岩的顺时针变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3.
鄂北—豫南地区榴辉岩相岩石变质作用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晓燕 《岩石学报》1997,13(3):369-379
鄂北-豫南地区榴辉岩相变质岩石类型多样,其野外产状和岩石化学特征反映了原地变质成因。根据区域地质及榴辉岩相变质岩石的野外产状,结合榴辉岩中石榴石绿辉石的Fe2+-Mg互换温度计所计算出的峰期变质温度,将本区榴辉岩分为两类,一类为中温榴辉岩,产于晚太古界—早元古界大别群,为B类榴辉岩,由绿帘角闪岩相岩石进变质形成。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分为两阶段,首先为柯石英榴辉岩相阶段,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600℃~700℃,P=2.7~3.0GPa,然后近等温降压,出现蓝闪石等含水矿物,为蓝闪石榴辉岩相阶段,此时水活度在榴辉岩相变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类为低温榴辉岩,产于中元古界七角山组,为C类榴辉岩,由蓝片岩相岩石进变质形成,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490℃~560℃,P<1.5GPa。中温榴辉岩与低温榴辉岩具有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最后讨论了本区高压变质带的成因演化。  相似文献   
64.
湖北省罗田凤凰关混合岩浅色体的类型及其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混合岩浅色体的重褶、横切和叠加关系并剔除因粘性褶皱效应引起的重褶皱假象,在湖北罗田凤凰关识别出8个世代的浅色体。它们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用于锆石U-Pb定年的浅色体是深熔成因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在大别杂岩内存在燕山期的混合岩化作用,其时代为(129.3.8)Ma。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1992年河南登封4.7级地震的资料分析,表明拐河老井地下水位变化是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效应。在时间上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和构造体系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形成环境及时代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孙晓猛  张保民 《地质论评》1997,43(2):113-120
本文对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及其混杂岩的产状、规模,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并根据大量的化石资料,将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晚石炭世至二叠纪,蛇绿要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早、中三叠世,论证了本区蛇绿岩产于规模较小的洋盆环境之中,由于金沙江洋盆发育阶段较短暂,不具有隔离冈瓦纳及扬子两大古生物地理区系的作用,因此,金沙江缝合带不能构成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相似文献   
67.
以UP-Pb单颗粒锆石同位素稀释法、角闪石~(40)Ar—~(39)Ar坪年龄和Sm-Nd全岩及矿物等时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造山带西部熊店榴辉岩的峰变质年龄,可能的原岩年龄和退变质年龄,建立了这一榴辉岩的构造-变质时间序列,提出了大别地区存在加里东期榴辉岩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68.
冀西北麻粒岩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元生  刘敦一 《地质学报》1997,71(4):316-327
本文通过年代学资料和其它地质依据建立了冀西北及邻区麻粒岩地体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事件发生在2868—2932Ma期间,形成本区的早期地壳。在2761Ma左右发生了大规模的TTG岩浆侵位事件,在2650Ma时发生了基性岩浆侵位,使地壳加厚。在2561—2503Ma期间,花岗闪长质岩浆在本区广泛侵入,使地壳进一步加厚。2477—2461Ma期间,紫苏花岗岩以岩株形式侵入,同时发生区域麻粒岩相变质,早期地壳受到改造。大约在2300Ma时发生第二阶段的麻粒岩相变质。此后,在2144—2087Ma期间红色花岗岩侵位,形成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69.
小秦岭东闯金矿区花岗岩浆活动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东闯金矿区中生开岩交活动的特征是小秦岭地区这一时期岩浆活动的缩影。从钾长花岗岩墙-文峪第一次侵入体-文峪第二次侵入体,岩石向相对基性度增高方向变化,可能暗示区域岩石圈的热-物质调整从印支期至燕山早期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70.
豫西南蒲塘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塘金矿床属爆破角砾岩型,主成矿期温度236~318℃,主矿体受爆破角砾岩筒控制,含矿围岩蚀变及矿体变化规律明显,黄铁矿及黄铜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矿石中Au-Cu含量呈正消长关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从花岗岩的侵入到矿床的形成,大体上经过了晚燕山期浅成初始岩浆侵入-爆破,超浅成强烈爆破及热液成矿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