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地质学   26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发育钨锡-铍稀有金属成矿作用。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其中在幔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套同构造变形的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该套伟晶岩形成于33.7±0.4Ma(MSWD=1.12),为早渐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明显早于穹隆中目前发现的淡色花岗岩(20~14Ma)。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1)错那洞早渐新世花岗伟晶岩为过铝质高钾富钠花岗质岩石,具有较高SiO_2(69.74%)、高Al_2O_3(14.58%)及较低的CaO、MgO、MnO、TiO_2的特征;(2)高场强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均呈现高度变化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3)Sr同位素初始值(0.696308~0.751604)与Nd同位素初始值(-11.48~-12.05)总体在角闪岩与泥质片麻岩之间,ε_(Hf)(t)值介于-5.4~0.1之间(主要集中在-5.4~-1.8)。综合研究表明,错那洞早渐新世含绿柱石伟晶岩是角闪岩与泥质片麻岩混熔的结果,其中泥质片麻岩的部分熔融起主导作用,其形成与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密切相关,表明错那洞地区新生代地壳深熔作用主要源岩在早渐新世已完成了从角闪岩向泥质片麻岩的转变。该同构造变形含绿柱石伟晶岩的发现,揭示错那洞穹隆的成穹作用至少在早渐新世便已开始。铍稀有金属可能在早渐新世已有了初始富集,而在中新世大规模岩浆活动中实现了巨量富集。  相似文献   
42.
海蓝宝石属绿柱石族矿物,产出于花岗伟晶岩中,其结晶过程可贯穿于伟晶质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岩浆熔体和流体包裹体的重要宿主矿物。库吉尔特伟晶岩是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地区众多伟晶岩脉中产出高质量海蓝宝石的LCT型伟晶岩。本文对库吉尔特伟晶岩中产出的海蓝宝石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示,在海蓝宝石中熔体/熔体-流体包裹体(MI/M-FI)和流体包裹体(FI)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 MI/M-FI主要集中在晶体的根部至中部,而FI则富集在边缘区域,说明该海蓝宝石的结晶过程经历了较为完整的伟晶岩岩浆演化阶段。测温结果显示,M-FI的均一温度>550℃,FI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20~400℃,盐度介于0~14%之间,密度为0.6~0.9 g/cm2,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在结晶学和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基础上确定出海蓝宝石晶体代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的部位,进行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结果显示海蓝宝石为Fe元素主导致色,在海蓝宝石生长过程中Fe2+以Na++Fe2+→Al3+的通道-八面体替代模式进入矿物晶格使其呈现蓝色。在伟晶岩演化早-中期,海蓝宝石中碱金属(Li、Na、K、Cs)与过渡族金属元素(Fe、Mg、Mn)含量变化稳定,进入晚期这些金属元素含量陡增。结合该地区板块运动长期处于挤压俯冲环境,推测库吉尔特伟晶岩岩浆演化过程处于非封闭的状态,晚期仍然有深部岩浆房富集Fe、Mg、Mn的流体呈脉动式注入,导致原始热液流体成分发生波动。  相似文献   
43.
The analysis of granitic pegmatites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 because suitable natural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scarce or not available. Two new reference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a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to provide an avenue to pursue the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micas and feldspars in granitic pegmatites: STL-1, the Stewart lepidolite (NMNH 174041) and ZA-1, the Zapot amazonite (NMNH 174042). STL-1 was prepared from lepidolite collected from the lithium-rich Stewart pegmatite, San Diego County, California (33°22'52'N, 117°03'41'W). ZA-1 was prepared from an amazonite from the topaz-bearing Zapot pegmatite, Mineral County, Nevada, (38° 41'N, 118 °33'W).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STL-1 and ZA-1 are homogeneous and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 materials that would allow the expansion of calibration curves in XRF analysis up to 16000 μg g−1 for Rb, 2000 μg g−1 for Cs and 100 μg g−1 for Tl. STL-1 and ZA-1 also contain unusual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Ga and Tl, and STL-1 of Nb.  相似文献   
44.
The Oban Basement Massif of southeastern Nigeria is composed of metamorphosed rocks including phyllites, schists, gneisses and amphibolites cut by pegmatitic dykes of varying length and thickness, which intruded the metamorphic rocks. Preliminary geochemic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se pegmatites from western Oban Massif at Uyanga, Akwa Ibami, Iwuru I, Iwuru Ⅱ and Igbofia showed that the pegmatites are highly albitized. This is incon-sistent with earlier postulations that the pegmatites in this part of Nige...  相似文献   
45.
高建飞  丁悌平 《地质论评》2011,57(5):670-674
在运用常规方法和激光烧蚀同位素分析方法分别对云霄晶洞花岗岩和伟晶岩(长石、石英和石榴子石)的硅、氧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晶涧花岗岩及其含石榴子石伟晶岩的物质来源及形成条件.伟晶岩中的石英和长石的氧、硅同位素组成分别较之花岗岩中的石英和长石的氧、硅同位素组成,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二者岩浆来源一致.云霄县的乌...  相似文献   
46.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岩浆—热液演化和成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由一陡倾斜的巨大岩钟和缓倾斜的板状体联合组成,总 体形态似一实心草帽。其空间分带十分明显,自外向内可依次划分出如下九个共生-结 构带 :Ⅰ 文象、变文象伟晶岩带;Ⅱ 糖粒状钠长石带;Ⅲ 块状微斜长石带;Ⅳ 白云母-石英 带;Ⅴ 叶钠长石-锂辉石带;Ⅵ 石英-锂辉石(-叶钠长石)带;Ⅶ 白云母-薄片状钠长石 带;Ⅷ 锂云母-薄片状钠长石带;Ⅸ 石英和微斜长石核。根据伟晶岩各共生-结构带的时 空关系、矿物的多世代性和矿物中的包裹体等特征,从岩浆-热液演化的角度,探讨了伟 晶岩的成因问题,认为:Ⅰ、Ⅲ带和部分Ⅱ、Ⅳ带主要是富水但水不饱和的伟晶岩浆 直接结晶的产物;Ⅴ、Ⅵ、Ⅶ带是在晶体相、熔体相和流体相三相并存的条件下,即岩浆— 热液过渡阶段结晶形成的;Ⅸ带是在热液早阶段从高温富硅酸盐溶质的超临界流体中结晶出 来 的;Ⅷ带和部分Ⅱ、Ⅳ带则是热液交代的产物。但交代流体不是从深部外来,而是从伟 晶岩浆体系本身在分异演化过程中发生液相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烧碳沟地区伟晶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其成矿构造背景及物质来源等成矿地质条件.结果表明:烧碳沟一带伟晶岩的SiO2含量为73.46%~75.96%,全碱含量为4.71%~7.36%,里特曼指数为0.70~1.84,反映了伟晶岩的钙碱性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 为1.54~2.49,全部大于1...  相似文献   
48.
中哈俄阿尔泰发育许多大型—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是世界著名的稀有金属成矿省.该成矿省可分为3个稀有金属成矿带,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哈萨克斯坦Kalba-Narym、中国阿尔泰和俄罗斯山区阿尔泰等.这3个成矿带稀有金属矿床以伟晶岩型为主,但伟晶岩与花岗岩关系及其伟晶岩成因不一致:在哈萨克斯坦Kalba-Narym成矿带和俄罗...  相似文献   
49.
四川丹巴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床是我国第二大白云母产地,但其研究程度很低,形成机理的研究停留在定性推断的水平上,本文拟从流体的角度来研究其形成机理。丹巴北部的布衣沟位于白云母矿区的中心地带,自西向东穿过混合岩化变质带→部分混合岩化变质带→夕石化变质带,分布有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等伟晶岩矿脉,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依次降低,CO2-H2O包裹体的数量逐渐减少,盐度有增高的趋势。碳、氢、氧同位素示踪出成岩成矿流体主要由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建造水及脱碳反应产生的CO2组成。从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伟晶岩脉,流体中的CO2/CH4和CO2/N2呈降低。这些特征显示出成岩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自春牛场穹隆体的深部向外迁移,在部分混合岩化带与脱碳反应产生的CO2混合,在夕石带与建造水混合而稀释。因此丹巴白云母矿床属于“岩浆 变质”混合成因。  相似文献   
50.
宝玉石的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祥政 《矿物岩石》1992,12(1):115-118
本文主要探讨宝石的找矿标志。包括在超基性岩、辉长岩—斜长岩中含虹彩长石、喷发岩、花岗伟晶岩中的宝石,还有变花岗岩云英岩中含海蓝宝石,镁矽卡岩中含尖晶石、红宝石、蓝宝石和青金石,风化壳中的宝石,砂矿中的宝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