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894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富钴结壳生长过程中铁锰氧化物矿物组合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钴结壳的矿物学研究是一个难点,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结合X射线衍射和矿相显微镜观察的综合方法对富钴结壳中的铁锰氧化物矿物组合及其组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富钴结壳是从与胶状粘土类混合共沉积开始生长的,结壳内部的韵律层和柱状构造也是始于粘土层终于粘土层的;铁锰团粒的核心一般是较纯的水羟凶国矿小核心,可能是在生物媒介作用下在水体中形成后沉降叠积的,FM、FPE海山结壳的中层存在一较纯水羟锰矿层,但该层中Co含量FM15比FPE06低得多,可能反映了FM15在该层形成时Co通量较低,而该层在FN12中不存在,反映了区域环境的较大差异,在FN12火焰状构造亚带存在Mn氧化物和Fe氧化物的极度分异现象,可能反映了结壳形成环境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82.
根据野外剖面观测及古地磁资料,将会宁黄土地层与兰州、洛川黄土地层进行对比。在孢粉分析的基础上,把该区约66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演变历史划分为13个阶段,并将其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阶段及冰期旋回进行了对比。约66万年以来,该地植被变化于温性针阔叶混交林与荒漠草原之间,气候变化于温暖半湿润-寒冷干旱之间。  相似文献   
83.
大别地区不同类型岩石的超高压结晶实验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春  曲玮 《矿物学报》1995,15(3):305-311
在3.5GPa、1200℃条件下对取自大别地区的不同类型岩石进行了重结晶实验,并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晶衍射和电子探针对实验产物的结晶特点、矿物组成及矿物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石榴橄缆岩的岩石成因与共生的榴辉岩相同;②榴辉岩的重结晶经历了从单斜辉石岩、石榴辉石岩到榴辉岩的过程;③超高压片麻岩主要由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和柯石英组成,不含斜长石、黑云母和绿帘石等常规矿物;④柯石英和文石  相似文献   
84.
我国一些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金属矿物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镍、铜共生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是镍矿也是铜矿的重要矿床类型。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是这类矿床的主要金属矿物。它们的某些矿物学特征,特别是微量元素Co/Ni比值,与其他铜矿类型明显不同,这三种矿物组成不同于任何其他铜矿类型的典型矿物共生组合, 形成特殊的海绵损铁状、球滴状构造。  相似文献   
85.
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区十二万年来的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株生  郑芬 《福建地质》1993,12(3):218-227
根据福建中部沿海地区有关钻孔或露头第四系孢粉样的研究,将该区距今12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七个气候期:(1)温暖湿润的琅岐期,距今12.0—7.0万年;(2)冷干的前福州期,距今7.0—4.1万年;(3)前期凉爽,后期温湿的福州期,距今4.1—2.0万年;(4)冷干的后福州期,距今2.0—1.2万年;(5)稍温干的前长乐期,距今1.2—0.8万年;(6)暖热湿润的长乐期,距今0.8—0.3万年;(7)稍温湿的后长乐期,距今0.3万年至现在。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下限距今约12万年,全新世下限距今约1.2万年。  相似文献   
86.
Fossil beetles and pollen were examined from an intermorainal bog at Puerto Edén, Isla Wellington, Chile (latitude 49°08'S, longitude 74°25'W). Wood from near the base of the section has an age of 12 960 ± 150 yr BP. Occurrence of flightless beetle species in the basal peat sample is evidence that some members of the biota survive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in refugia.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Chilean Channels were entirely ice-covered is incorrect. Plants and insects that invaded the deglaciated terrain were those of an Empetrum heathland in which patches of Nothofagus forest were restricted to sheltered locations. The climate supporting the heathland is inferred to have been windier and probably drier than that of the present day. From 13 000 yr BP to 9500 yr BP Nothofagus forest expanded, possibly in response to less windiness and more available moisture. Neither the fossil beetle nor pollen data support a return to significantly colder conditions between 11 000 and 10 000 yr BP at the time of the Younger Dryas Stade. From 9500 to 5500 yr BP the climate was as wet as that of the present day, based on an increas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llen of moorland plants and of aquatic beetle species. From 5500 to 3000 yr BP the climate was drier, as indicated by the expansion of Empetrum heath and the reduction in mesic habitats. From 3000 yr BP to the present-day mesic habitats dominated as the climate returned to a wetter mode. The alternatively wetter and drier episodes are attributed to latitudinal shifts in the position of storm tracks in the belt of Southern Westerlies.  相似文献   
87.
李杰  旺罗  裴云鹏  彭淑贞 《地学前缘》2006,13(5):342-348
甘肃西峰红粘土剖面蕴涵了大量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信息,是重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通过对红粘土地层孢粉学研究,发现孢粉组合特征在~4.5Ma发生了明显转变,乔木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大量增加,尤其是藜科花粉百分含量显著增加,麻黄出现频率明显增高;孢粉类型C/A(Chenopodiaceae/Artemisia)和B/A(Betula/Artemisia)的比值发生显著变化,反映研究区从~4.5Ma开始植被类型由稀疏森林草原逐步转变为典型草原,甚至荒漠草原,揭示了亚洲内陆生态环境的一次显著变干事件。这一信息与前人研究红粘土中其他替代性指标指示的气候变干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孢粉组合中藜科植物含量在此时迅速递增,反映黄土高原气候的季节性反差明显加强。青藏高原在~4.5Ma发生的隆升可能是导致这次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高原对暖湿气流的屏障和加强季节性反差可能是导致干旱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8.
以北羌塘盆地多格错仁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和论述了该地区地层、构造组合及其空间展布规律,指出北羌塘盆地多格错仁地区多级复式褶曲及与其匹配的边界断裂所构成的三级构造单元,呈现帚状构造组合特征,进而提出北羌塘盆地为一大型帚状旋扭构造体系。油气找寻的战略方向应在该体系向东南撤开的方向上,重点是多格错仁—赤布张错一带的广大区域。  相似文献   
89.
关于上海地区金山群大地构造属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上海地区金山群的岩石组合、原岩及原岩建造、变质作用、构造形变特征,以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值,认为金山群与浙东南陈蔡群基本一致,是华厦古陆块的基底组分。参照华厦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岩多期聚合的观点,推断分布在(?)径——川沙断裂南东侧的金山群块断体,是晋宁期末二古板块碰撞对接、于结合带内形成的构造推叠岩片。  相似文献   
90.
藏南昂仁县贡久布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 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