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6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盆地的主力产层,该组发育的6段地层表现为砂-泥间互的"三明治"式沉积结构.为了探讨古气候对这种沉积结构的控制作用,文章首次利用孢粉学方法、元素比值法和自然伽马曲线法分别恢复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孢粉植被法识别出蕨类和裸子类孢粉化石共计78属,呈现"拟网叶蕨孢属-凹...  相似文献   
62.
冶炼厂LFK1孔位于河西务断裂上盘,孔深249m,自下而上依次为更新统中部杨柳青组、更新统上部欧庄组及全新统等.对LFK1的孢粉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六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廊固凹陷地区植被演替及相应的气候演变,并结合测年和钻井资料,确定孢粉带Ⅰ为中更新世,孢粉带Ⅱ、Ⅲ、Ⅳ和Ⅴ为上更新世,孢粉带Ⅵ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63.
Shuidonggou site has abundant Paleolithic remains of Late Pleistocene deposition.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s essential to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ancient populations. To reconstruc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t Shuidonggou, we carried ou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collected systematic deposition samples at the key position of Shuidonggou Locality 2 for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sporopollen statistics.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round the Shuidonggou site generally underwent four stages at ~72–18 kaBP. During the first stage (~72–41 kaBP), the river developed with gravel and sand stratums.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41~34 kaBP), a swamp with numerous aquatic plants formed. In the third stage (34–29 kaBP), site form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shallow lak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The marginal bank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fourth stage (29–18 kaBP), and the site underwent several dry events; the climate also became drier and colder.  相似文献   
64.
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侏罗纪地层的发现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 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 合相邻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情况,认为该套地层为中-晚侏罗世。从岩性及孢粉组合上该井主钻遇地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 组合,上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特别是克拉梭粉占绝对优势,下组合具有较高含量的桫椤孢和克拉梭粉,以此推断南黄海盆 地东北凹是以中-晚侏罗世为主的沉积凹陷。根据井震标定信息,结合凹陷内二维地震测网综合地震追踪对比结果,凹陷 内侏罗系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格局,北部千里岩隆起带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65.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地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化石组合。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单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一段;Concentrisporites同心粉-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根据孢粉化石组合中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等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特征,认为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这些孢粉化石资料对建立海拉尔盆地地层层序,而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6.
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黄土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海洋 《地球科学》2010,35(1):65-74
通过对盆地黄土的粒度组分、石英砂的表面结构以及其它地质现象的综合研究,对若尔盖盆地黄土成因进行了探讨.在黄土的概率累计曲线上,跃进组分和悬移组分反映明显,以悬移组分为主,并采用矩阵法计算了黄土的粒度参数.对黄土扫描电镜观察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统计分析,反映出气流搬运的特点,以发育碟形坑为其主要标志,具有风成环境的表面特征组合.黄土中孢粉稀少,并在邻区黄土层中发现有冰楔构造.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出,若尔盖盆地黄土应为冰缘风成黄土.以测年资料为依据,黄土形成年代主要为马兰期茶镇梁子黄土和离石期索克藏寺黄土.   相似文献   
67.
长江口地区近7000 a来的植被、气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孢粉资料已相当丰富,但崇明岛地区以前孢粉研究资料较少,本文对崇明岛北侧的CY孔作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详细地划出了大西洋期以来的9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区钻孔孢粉资料研究,恢复了该区植被、气候演化的7个阶段。从大西洋中期起植被依次为:中亚热带含落叶树的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以松、栎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气候经历如下的波动:热暖潮湿—暖热湿润—温和略干—温暖湿润—温暖略湿—温而略干—温暖湿润,其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而且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68.
泻湖是全新世海侵以来发育的以淤积为主的海岸地貌,其沉积地层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变信息.对朝阳港泻湖SO4钻孔岩芯样品作粒度、软体动物、孢粉和14C等项目的测试分析,将该孔地层自下而上划分成陆相、滨浅海相、泻湖相、泻湖-沼泽相等四层和Ⅰ,Ⅱ,Ⅲ,Ⅳ个孢粉组合带.基于对地层和孢粉组合特点的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朝阳港泻湖自全新世海侵以来经历了海湾、沙坝-泻湖和泻湖-沼泽等3个环境演化阶段,同时存在明显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事件,包括8~7 ka B.P.海陆相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事件、7~6 ka B.P.的气候暖湿事件和5~4 ka B.P.的明显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69.
河套盆地古气候演化与生物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盆地呼和坳陷第四系具有浅层生物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而更新统孢粉化石的研究在该区相对薄弱.根据该区和1井第四系更新统孢粉化石资料的分析,讨论了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6个孢粉组合带,即松-藜-石松孢粉带、松-蒿-藜科孢粉带、松-藜科-云杉孢粉带、松-菊科-藜科孢粉带、松-菊科-香蒲孢粉带及松-云杉-木犀孢粉带.河套盆地早更新世气候从干冷-温干-略温干-偏凉湿变化,中更新世气候从偏凉湿-偏暖湿-干冷变化,晚更新世又从略暖向干冷变化,其气候演化特征为生物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0.
冕宁冶勒地区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冕宁冶勒地区,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新生代地层,通过野外填图、实测剖面,以及采获的孢粉化石,划分出了昔格达组及Ⅰ~Ⅴ级阶地,并建立了冶勒地区四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同位素地质年龄,区域对比分析,确认昔格达组属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沉积。区内Ⅱ~Ⅴ级阶地为更新世堆积,Ⅰ级阶地为全新世堆积,并对古气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