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812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Fluent流体计算平台,运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亚临界雷诺数Re=3900下“X”形排列五圆柱体结构群三维绕流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分析来流攻角α与间距比L/D两个关键参数对五圆柱体结构群的尾流区三维涡结构演化与流体力系数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流动互扰机理。研究表明:来流攻角和间距比的变化对五圆柱体结构群流动控制及互扰效应的影响显著。在小间距比工况下,观察到柱体群间隙区域内流体高速流动的现象,导致五圆柱体之间的互扰作用十分强烈。间隙流对中间圆柱体和下游圆柱体有较强的冲击作用,对其表面的流体力分布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大间距比工况下,当α=0°与L/D≥5.0工况时,柱体群尾流效应强于其间隙流效应。当α=22.5°与L/D=7.0时,位于下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流体绕流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当α=45°与L/D≥6.0时,位于上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尾流区均会产生正负交替的漩涡结构。  相似文献   
52.
不同排列方式和间隙比下双圆柱流致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ALE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将圆柱体振动模型简化为平面双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系统,进行了计算参数无关性分析。对不同θ角和间隙比T下的双圆柱流致振动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单圆柱振动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不同θ角和间隙比T下中心圆柱的升阻力系数、流场分布和运动轨迹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小间隙比下由于两圆柱间的相互干扰,改变了中心圆柱的尾涡结构,导致了升力和阻力系数随不同θ角而发生变化;小间隙比下由于两圆柱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均使中心圆柱的轨迹在不同θ角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顺流向的振动频率与单圆柱振动时相比出现了多倍频,导致其运动轨迹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3.
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岩浆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关系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裂谷盆地阶段有一次强烈的岩浆活动,主要为玄武岩—中酸性凝灰岩喷发和大规模基性岩墙群的侵入,玄武岩K-Ar法同位素年龄为241~278Ma,而辉长岩的Sm-Nd法年龄为259Ma。火山活动产生的能量使得塔里木盆地内的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大量生烃并运移,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数据显示哈得4石炭系油藏、塔中4CⅢ油藏油气充注时间为224~275Ma,与上述火成岩的活动时间相当。东河砂岩,一套深埋的优质储层,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二叠纪末油气的注入并导致其后期深埋时只有机械压实而无其他成岩作用的缘故。  相似文献   
54.
防风林带结构是影响防风效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不同宽度、不同株行距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之间的统计模型,可以为防风林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通过风洞实验,在11 m·s-1风速下,对4种宽度、5种株行距林带的背风面0~10H(H为林带高度)的风速进行测定,采用曲线参数估计法、傅立叶模型、SSF模型(Sum of Sin Functions),构建了不同结构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间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傅立叶模型拟合不同宽度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可决系数(R2)均在98%以上;SSF模型拟合不同株行距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R2>0.98)。根据构建的统计模型,风速为11 m·s-1左右时,林带宽度8 m(两行一带)的防风林的防风效能存在明显优势;5种株行距的林带中,株行距为8 m×8 m的防风林带本试验条件下防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5.
详细讨论了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它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对其形成发表了新的观点:认为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是中生代以来,在抽拉-逆冲岩片构造体制作用下形成的。对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表层构造特征以及它和深层构造的关系、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断层与界面的区分及成矿作用等都提出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回顾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演化历史及其周缘环境响应、中国第一第二阶梯地貌格局演变和高原东南缘水系变迁的天然地质记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该区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尤其是昔格达组和大箐梁子组的研究历史、岩性内涵、形成时代、古地理与古气候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晚新生代冰碛物记录的冰川发育过程、青藏高原东南缘新构造运动和隆升历史、水系格局变迁等过程进行了评述。针对该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歧,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认为在详细的地层学和地貌学等综合研究基础上开展高精度的年代学研究是当前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7.
根据库车坳陷西部地质剖面分析其构造圈闭类型,利用平衡剖面和生长地层分析构造圈闭形成期次。选取大北1井和一口人工井,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进行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分析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根据构造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的匹配关系,认为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盐下古构造圈闭与拜城凹陷烃源岩生烃期匹配良好,形成的油气藏大部分在后期保存良好,盐上圈闭可能形成油藏,盐层内部圈闭可能形成油藏、气藏或油气藏,在较厚盐层之下的圈闭可能会形成气藏。克拉苏构造带古构造圈闭与克拉苏构造带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以及拜城凹陷的主要生油期匹配良好,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藏,但是库车组沉积末期—第四纪构造破坏严重,油气藏经受构造调整、破坏和再分配形成残余油气藏、次生油气藏,此时正处于侏罗系烃源岩生气期,可以在盐下形成大量气藏。  相似文献   
58.
Y. Chebud  A. Melesse 《水文研究》2013,27(10):1475-1483
Lake Tana is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body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highlands of Ethiopia. In addition to its ecological services, it serves for local transport,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fishing, recreational purposes, and source of dry season irrigation water supply.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lake has dried at least once at about 15,000–17,000 before present owing to a combination of high evaporation and low precipitation events. Pas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and simulate historical fluctuation of Lake Tana based on simplistic water balance approach of inflow, outflow, and storage have failed to capture well‐known events of drawdown and rise of the lake that have happened in the last 44 years. This study tested different stochastic methods of lake level and volume simulation for supporting Lake Tana operational planning decision support. Three stochastic methods (perturbations approach, Monte Carlo methods, and wavelet analysis) were employed for lake level and volume simul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tage level measurements. Forty‐four years of daily, monthly, and mean annual lake level data have shown a Gaussian variation with goodness of fit at 0.01 significant levels of th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The stochastic simulations predicted the lake stage level of the 1972, 1984, and 2002/2003 historical droughts 99% of the tim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frequency) of fluctuation of Lake Tana for various periods was resolved using Wigner's Time‐Frequency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wavelet analysis agreed with the perturbations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resolving the time (1970s, 1980s, and 2000s) in which low frequency and high spectral power fluctuation has occurred. The Monte Carlo method has shown its superiority for risk analysis over perturbation and deterministic method whereas wavelet analysis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record of lake stage level at daily and monthly time scale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9.
断裂造山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巍然 《地球科学》1989,14(1):9-18
  相似文献   
60.
ON SOME KEY SEDIMENTATION PROBLEMS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 INTRODUCTION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being planned is to be located on the Yangtze River at Sandouplug, 44 km upstream of Yichang (Fig. l). A scheme studied in the feasibility stage has the crest ofthe dam placed at 185 m with a maximums height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