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48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We conducted a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Paleoproterozoic potassic granites in the Lushan area,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regime of the NCC at 2.2–2.1 Ga. This rock suite formed at 2194 ± 29 Ma. The rocks are rich in SiO2 (76.10–77.73 wt.%), and K2O (5.94–6.90 wt.%) with high K2O + Na2O contents from 7.56 wt.% to 8.48 wt.%, but poor in CaO (0.10–0.28 wt.%), P2O5 (0.02–0.05 wt.%) and MgO (0.01–0.30 wt.%, Mg# = 1.08–27.3), indicating they experience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s suggest the potassic granites share an affinity with high K calc-alkaline granite. Even though the Lushan potassic granitic rocks have high A/CNK ratios (1.11–1.25), which can reach peraluminous feature, the very low P2O5 contents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P2O5 and SiO2 ruling out they are S-type granites. Different from peralkaline A-type granites, the Lushan potassic granites have variable Zr concentrations (160–344 ppm, 226 ppm on average) and 10,000 Ga/Al ratios (1.76–3.00), together with high zircon saturation temperatures (TZr = 826–885 °C), indicating they are fractionated aluminous A-type granites. Enriched LREE ((La/Yb)N = 9.72–81.8),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low Sr/Y with no correlations in Sr/Y and Sr/Zr versus CaO suggest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Ca-rich plagioclase and absence of garnet in the residual. Magmatic zircon grains have variable εHf(t) values (−2.4 to +7.3) with zircon two-stage Hf model ages (TDMC) varying from 2848 Ma to 2306 Ma (mostly around ca. 2.5 Ga), and are plotted in the evolution line of crustal felsic rock. We propose that the rocks mainly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ca. 2.50 Ga tonalitic–granodioritic crust as a result of upwelling mantle-derived magmas which provided thermal flux and source materials in an intra-continent rifting. The ca. 2.2 Ga magmatism suggests that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occurred at 2.35–1.97 Ga at least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CC after its final cratonization in the late Neoarchean.  相似文献   
172.
报道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晚期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630.1±1.3Ma,钾长花岗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630.6±1.3Ma。Hf同位素组成表明,这2种岩石主要来自古老(中)基性地壳的重熔,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已有的研究表明,650~615Ma期间的岩浆活动代表了塔里木地块新元古代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是Rodinia超大陆解体过程中的产物,与泛非造山事件无关。塔里木地块自新元古代中期到早寒武世,持续接受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表明在这一时期塔里木为冈瓦那大陆之外独立的大陆块体,或是位于冈瓦那大陆最边缘的稳定大陆块体。  相似文献   
173.
诸广山岩体南部是我国主要铀产地之一,找到并为国家提交了一大批可供利用的铀矿床。文章通过分析诸广山岩体南部以往区域化探资料及最新铀矿化探工作成果,总结了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诸广山岩体南部地球化学元素存在空间分布组合关系,蚀变存在垂直分带,岩体内地球化学元素在空间上存在垂直分带,区内热液型铀矿床地球化学定位的三个标志等认识。  相似文献   
174.
本文分析测试了骑田岭花岗岩芙蓉锡矿的各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本区有两期花岗岩,早期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60.02.7 Ma,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56.5±1.8 Ma。在晚期矿化的黑云母花岗岩中出现了蜕晶化锆石,蜕晶化锆石强烈富集LREE和U、Th,是典型热液锆石的特征。四个花岗岩锆石的Lu-Hf同位素组成说明骑田岭花岗岩的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它们的原始岩浆源于中元古代(1.3~1.5Ga)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部分地幔物质的参与。还分析测定了骑田岭芙蓉锡矿黄铁矿、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的He-Ar同位素组成,其3 He/4 He比值较低(0.059~0.432),介于地壳和地幔流体3 He/4 He比值之间,表明芙蓉锡矿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壳,同时有部分地幔流体的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175.
江西宜春雅山花岗岩体的成因与演化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雅山岩体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萍乡-绍兴结合带西端,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钽铌矿化稀有金属花岗岩之一。该岩体为一经多阶段演化形成的复式岩体,自早至晚主要可区分为黑鳞云母-白云母花岗岩—锂云母花岗岩—黄玉锂云母花岗岩等不同阶段。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岩体成岩年龄约为150Ma,属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化学组成上,雅山岩体富硅,贫铁、镁,分异演化程度高,分异指数(D. I)值普遍大于93,并具亚碱、强过铝特征,过碱指数(AKI值)多低于0.80,铝饱和指数(A/CNK值)均大于1.20。岩体富Cs、Rb、Th、U、Nb、Ta,亏损Ba、Sr,稀土总量低,并具显著的Eu负异常(δEu=0.04~ 0.25)。自早至晚,岩体的Na2O/K2O比值渐次增大,F含量逐渐增多,Ta/Nb比值增大,稀土总量急剧降低,Eu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组分效应增强,成岩温度逐渐降低。岩体具有低的εNd(t)值(=-9.5~-10.7)和CaO/Na2O比值(<0.3),指示其应主要起源于基底地壳中变质泥质岩的部分熔融,但其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0.7~-14.8),表明其成岩过程中也有地幔组分参与。综合分析表明,雅山岩体成因类型应属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其成矿受到岩浆高程度分异演化和晚期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但前者是导致Ta、Nb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76.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孟恩陶勒盖岩体由二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英云闪长岩组成,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岩石具有SiO2较高(平均为72.03%),富碱并相对富K2O(K2O/Na2O平均为1.08),Mg#较低(平均为0.30),铝饱和指数(A/CNK)较高(平均为1.08)的特点。在ACF图解中,岩石投影在S型花岗岩中,标准矿物中普遍出现刚玉分子,岩石中可见白云母,个别可见石榴石,应属S型花岗岩范畴。岩石稀土总量较低(∑ REE平均为120.76×10-6),轻、 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3.2~32.5),有变化较大的负铕异常(0.2~0.8);在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上,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 Ba),高场强元素(如Ti)强烈亏损,在微量元素与上陆壳标准化及(La/Yb)N-δEu图解中,物源属于壳源。岩体Sr的含量平均为176.57×10-6,小于300×10-6,Yb含量平均为1.3×10-6,小于2×10-6,属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源岩可能为含石榴石和斜长石的高压麻粒岩相,形成于加厚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其形成的压力可能为0.8~1.5 GPa。在R1-R2图解、 Yb-Ta图解中,岩石均投影在同碰撞环境。因此,该岩体是中三叠世挤压背景下同碰撞壳源S型花岗岩,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上限的约束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7.
来守华  陈仁义  张达  狄永军  龚勇  袁远  陈良 《岩石学报》2014,30(6):1780-1792
潘田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潘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硅钙岩性界面”中,其成矿与花岗岩侵入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很大找矿潜力的富铁矿床。但前人对该花岗岩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潘田铁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131.68±0.48Ma。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属弱过铝质-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具有明显铕负异常,重稀土配分模式相对平坦,中稀土相对亏损。微量元素中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潘田岩体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潘田铁矿床矿体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成因关系表明,花岗岩侵入作用是控制主成矿阶段矿体空间定位的地质作用,花岗岩是铁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林地组碎屑岩与黄龙组-栖霞组碳酸盐岩的接触界面是成矿有利部位,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硅钙岩性界面”成矿,本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多因耦合、临界转换、边界成矿”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8.
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花岗岩的约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天山造山带和索仑缝合带之间的关键构造位置,对认识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桥湾糜棱岩化花岗岩和金塔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桥湾糜棱岩化花岗岩和金塔钾长花岗岩均形成于~430Ma,岩浆结晶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2.14~2.37Ga和1.32~1.72Ga。样品中含有少量继承锆石,继承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与北山南部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类似。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两者均具有高的SiO2含量(73.18%~75.00%),弱过铝质,富集Rb、U、K等元素,亏损Ba、Nb、Ta、和Sr、P、Ti等元素的特点,类似于北山南部其它早古生代钾长花岗岩。它们的岩浆均起源于北山南部古老地壳基底的部分熔融,金塔钾长花岗岩可能还有幔源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贡献。这同时也暗示了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与敦煌地块具有显著不同的地壳基底组成。结合敦煌地块早古生代高压麻粒岩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北山南部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可能与敦煌地块向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的碰撞、俯冲作用有关,反映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在早古生代经历了造山带中微陆块与周缘克拉通碰撞拼贴的造山事件。  相似文献   
179.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花岗岩均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到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具中-强Eu负异常,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V型”模式。微量元素Rb、U、Th、La等强烈富集,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中魁歧花岗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其余地区为铝质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研究区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碱性A型花岗岩较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有更多的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龄资料综合判定,中国东南沿海2类A型花岗岩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中弧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0.
在浙东沿海地区存在一条北北东向线型展布的、规模可观的富碱侵入岩带,岩带由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高硅(SiO2>76%)、富碱(N_2O K_2O>8.2%)、低铝(Al_2O_3<12.5%)、贫钙镁(CaO<0.4%、MgO<0.2%)、富集Rb、Th(U)、Nb(Ta)、Zr、Zn和Ga等元素;稀土元素模式曲线具缓右倾“V”字形,铕亏损强烈。上述地球化学特征与福建魁歧碱性花岗岩基本一致并类似澳大利亚东南Lachlan褶皱带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该富碱花岗岩带是燕山晚期岩浆演化后期产物,受区域深断裂控制,即可能是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深断裂在拉张条件下由深源富碱岩浆上侵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