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362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839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4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1.
富碱斑岩中超镁铁深源包体岩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找到超镁铁深源岩石包体,这对于研究富碱斑岩的起源和演化及其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深源包体岩石的矿物学特征,揭示该深源包体具有原始上地幔岩在地幔条件下受到一定程度富集地幔流体交代作用改造的特征,具有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属性,为富碱斑岩的成岩成矿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千庆兰 《热带地理》2002,22(1):90-92,96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质量分区是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在以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通常采用单一的环境污染指标,难以全面综合的反应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植被的面貌是一定时期内大气、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树木有生命而又不能移动,它的健康状态是一定时期因素内,综合地反映其生活环境条件的最好尺度。借鉴国外环境诊断的研究方法,提出“树木活力度”,即树木的枝、叶、梢、树形等各个部位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这一新的综合生态指标,并结合实际,以吉林市为例,对运用这一指标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原理、问题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运用树木活力度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区,具有迅速目测、计算简便,快速经济的特点,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景观诊断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44.
企业网络发育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分析企业网络的发育和完善程度出发,探讨影响网络创新能力的因素。文章指出,网络发育程度与创新能力(创新数量、创新发生的频率)是正相关的。从宏观上讲网络越密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越有效、网络联系越稳定、网络自我更新能力越强、网络的开放性越强、网络越能根植于当地的良好的区域环境,越容易激发创新;从微观上讲,网络中行为主体的学习能力越强,其创新发生频率越高,创新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45.
层次分析法在太行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层次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解决类似地质环境问题的这种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乏系统资料的研究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背景条件密切相关。当一种地质灾害具备了产生的内在条件并与适当的外在诱发条件相结合,即构成它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否则,它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地区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为计算样本。计算出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对计算样本的影响权重,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剖分、因素叠加,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单灾种评价指数和综合性评价指数,用以表征整个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6.
地铁基坑支护方案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文 《探矿工程》2003,30(1):57-59
根据地匠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建立支护方案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造了单极模糊评价模型,将指标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化。实例分析表明,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47.
在目标满意度和目标总体协调度的基础上构造了一种新的交互式多目标决策方法,运用欧式距离判断来描述目标总体协调度,避免了目标权重人为确定的任意性,且能充分体现决策者的主观愿望,便于实际操作应用.水资源系统规划的多目标决策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8.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小震活动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首都圈地区以中等地震活动为主,本文用反映地震频率、能量、平均震级的基本参量如频率、缺震、断层总面积、地震活动度等研究该区中等地震前的活动性异常特征,发现这些异常对1999-2001年首都圈地区的中等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同时出现三项低值异常后,有震预后准确率较高。这些方法对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的短期预报有重要作用,2001年12月28日滦县M14.2级地震就是用该方法在震前做了较成功的预测。由于参量指标与地震间的映震效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区域性,需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时刻跟踪并不断调整改进所使用的参量指标,才能更好地捕获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49.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分区讨论了河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5.0级地震前的ZL值,结果表明:开始出现活跃(平静)异常的时间集中在地震前1—2年,结束异常的时间在地震前一年内,集中于0—4个月。同时提出了异常的定量指标以及发震类型。  相似文献   
50.
Results of a detailed statistical study of constant relative strength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to estimate maximum lateral inelastic displacement demands on existing structures from maximum lateral elastic displacement demands are presented. These ratios were computed for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lateral strength normalized to the strength required to remain elastic when subjected to a relatively large ensemble of record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hree groups of soil conditions with shear wave velocities higher than 180m/s ar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period of vibration, level of lateral yielding strength, site conditions, earthquake magnitude, distance to the source, and strain‐hardening ratio are evaluated and discussed. Mean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and thos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percentiles are presented. A special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dispersion of these ratios. It is concluded that distance to the source has a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constant relative strength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However, for periods smaller than 1s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soil conditions have a moderate influence on these ratios. Strain hardening decreases maximum inelastic displacement at a fairly constant rate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relative strength for periods of vibration longer than about 1.0s while it decreases maximum inelastic displacement non‐linearly as the period of vibration shortens and as the relative‐strength ratio increases for periods of vibration shorter than 1.0s. Finally, results from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are presented that provide a simplified expression to be used to approximate mean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during th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structures built on firm sit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