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8篇
  免费   2230篇
  国内免费   3546篇
测绘学   1857篇
大气科学   2065篇
地球物理   3285篇
地质学   6145篇
海洋学   1654篇
天文学   371篇
综合类   1248篇
自然地理   1449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88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593篇
  2018年   556篇
  2017年   630篇
  2016年   614篇
  2015年   665篇
  2014年   791篇
  2013年   882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839篇
  2010年   688篇
  2009年   920篇
  2008年   858篇
  2007年   914篇
  2006年   848篇
  2005年   714篇
  2004年   710篇
  2003年   597篇
  2002年   545篇
  2001年   435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315篇
  1997年   317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96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51.
程宗颐  朱文耀 《地震学报》2001,23(3):268-279
使用伪无基准(pseudo nonfiducial)算法、利用GIPSY软件,归算了APRGP97、APRGP98 和APRGP99的GPS资料.对大多数站所得解的站座标的精度:南北分量是1~2mm,东西分量是2~5mm,垂直分量是5~10mm;并初步获得亚太地区84个站在ITRF97中的运动速度,其水平方向的精度约为1~4mm/a.基于ITRF97速度场建立一个新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97VEL,由此获得这些站相对于该模型的现今形变速度,并对这些站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情况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52.
岩石层流变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岩石层的流变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高温高压岩力学实验,而且还包括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物质组成和温度场特性的研究,70年代以来岩石力学实验和地质热研究的成果推动了岩石层流变学的发展,目前,人们应用已有的实验结果建立了岩石层流变学的剖面,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许多大地构造现象,但是,人们对流变机制的转换,水对岩石层流变性的影响等问题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深入的了解岩石层流变性质在岩石层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应用,必须开展岩石层流变机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便建立流变性质的三维分布,本文主要分析了岩石层的流变性质随深度变化的研究结果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讨论了确定岩石层粘度或流变强度的主要因素并对岩石层的流变学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53.
在河南省6种雨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要素海温、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气候因子和河南省汛期降水的关系,给出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气候预测概念模型。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具体预测雨型。  相似文献   
954.
Statistical analysis techniques based on multiplicative cascades are investigated for use with surface-layer wind data sets collected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over flat farm land. The data were found to exhibit multiscaling statistics, allowing the surface-layer winds to be simulated with the use of multiplicative random cascades. The study found evidence that, for the surface-layer at least, these cascade models (andhence the methods of multifractal analysis) should be applied in separate ways to the microscale inertial range, and the mesoscale. This is at odds with the view foun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hich proposes a `universal multifractal' model to replace the widely held view that there exists separate microscale, mesoscale and synoptic scales for which the processes governing each are different. At least two separate ranges of scaling are suggested for surface-layer wind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microscale inertial range and the mesoscale. For the case of the mesoscale range, a self-similar distribution of weighting factors was found for the wind speed data themselves, rather than for an intermediate (dissipation) field, as is required for themicroscale data.  相似文献   
955.
分析了2000年1月28日随州和信阳交界处发生的ML4.2地震前,信阳地震台(△=35km)定点形变中短期及临震异常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次地震前信阳台目视水管倾斜仪EW向测值从1999年6开始出现反向变化,NS向测值从1999年3月开始出现加速变化;水平摆倾余仪EW向和NS向测值分别从1999年2月和1999年6月开始出现反向变化。这些异常于2000年下半年结束。震前3天水管倾斜仪EW向测值出现加速变化;震前5-8天NS向测值除了出现加速变化外,还出现突跳。城前约20天,水平摆倾斜仪2个方向测值构出现了准周期性波动变化。另外,形变固体潮潮汐因子也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56.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4个运动学单元组成:(1)新生代复活的喀拉铁热克山-天山南脉古生代造山带,其快速变形和抬升可能起始于23-26Ma前,持续至13-16Ma前。(2)向南逆冲的西南天山前陆薄皮主冲断带,包括木兹杜克弧形薄皮推覆体和依柯冲断带,前者代表了向南薄皮逆掩的天山型岩系,地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飞来峰群,在14Ma前曾有过大规模活动,最小缩短量约为20-35km,最小缩短速率为1.4-2.8mm/a;后者代表了向南叠瓦状薄皮逆冲推覆的前陆古生代基底(塔里木地台型沉积岩系)卷入构造,其西段在距今14Ma时曾有过强烈活动。两者共同组成了一复杂的双重构造;新生代地层也卷入变形。(3)喀什-阿图什弧形反冲褶皱-逆断裂带,由3排向北(天山)反冲的左阶雁列展布的第四纪地表滑脱褶皱组成,仅在大山口以西发育。该构造带形成于距今约1.4Ma以后。依什拉克喀拉乌尔断裂以南,博古孜河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5.8mm/a,翁库尔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8.6mm/a。(4)塔里木克拉通下盘块体,向北西方向缓倾,内部变形较小。里木块体西北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其学问基底高角度逆断裂和走滑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厚度,导致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时间以及变形缩短量沿走向的巨大差异性。迈丹-喀拉铁克断裂和阿图什断裂带均为岩石圈规模断裂,研究区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两条断裂带以及它们之间的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上。  相似文献   
957.
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的野外调查表明,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8.1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位于昆仑山南麓,西端可能终止于布喀达坂峰,东端点距青藏公路以东70km.主破裂带总长度可达350km,总体走向N80°~85°W.具明显的左旋水平走滑运动性质,最大左错量为6m.宏观震中初步定在库赛湖东约30km一带,震中区烈度定为Ⅺ度根据初定宏观震中的位置,建议将该地震命名为库赛湖地震.  相似文献   
958.
对南海及邻区中国数字地震台网4个台站接收到的328条长周期地震记录的面波波形进行分块波形反演.分块波形反演把大尺度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小尺度的优化问题,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从而得到南海及邻区22网格划分、从地表深至430km 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用检验板法进行了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海域、岛弧和大陆在速度分布、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959.
应用综合信息函数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形变观测点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和首都圈地区几次强震前形变场的变化规律,考虑各测点的不同地球物理性质,利用近20年来的形变资料,计算了首都圈及邻近地区1995年以来的综合信息函数值,动态地显示了在局部区域内中强地震前,形变异常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60.
地震面波产生的地震动转动分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弹性波动理论对地面转动分量,即瑞利(Rayleigh)波和乐夫(Love)波产生的转动分量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特别注意到面波的散射效应对转动分量的影响,并将这一特性引入到转动分量的求取中,使问题的解决更切合于实际,最后选取实际地震记录,利用得到的公式计算出地震面波产生的转动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