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54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50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围海造陆工程泄水口悬浮物扩散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掌握围海造陆工程泄水口悬浮物扩散规律,对保护海洋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围海造陆工程泄水口为研究对象,基于泥沙对流扩散方程,推求出泄水口悬浮物扩散平面二维分析解表达式。开展现场观测,确定泄水口源强取值,并对泄水口悬浮物扩散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工程施工后期,泄水口悬浮物流失非常严重。泄水口附近水域出现的最大悬浮物浓度主要由源强的大小来决定,悬浮物扩散范围主要由流速的大小来控制。  相似文献   
132.
娄敏  明海芹 《海洋通报》2015,34(1):113-120
基于ANSYS/LS-DYNA动力学分析软件,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对坠物撞击海底管道的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得出:相同坠落物能量的情况下,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与裸露管道的相比偏小,且随着坠落物能量的增加,其差值增大;随着坠落物速度、坠落物质量的增大,管道撞击部位凹陷变形加剧,海底管道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增大;相同坠落物能量的情况下,坠落物与悬空管道的接触面积越小,悬空管道的损伤深度越大;海床土体参数(剪切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密度)的变化对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及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3.
本文首先提出了河流泥沙输移过程中泥沙中的钙镁矿物溶蚀消耗水体中的CO2并具有碳汇功能的观点。基于前人长江干流从源头到入海口和支流2003~2007年期间4次河流悬移质泥沙的化学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资料,分析悬移质中CaO、MgO含量和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变化特征,定量计算了这些取样点悬移质泥沙的CO2总碳汇能力和非永久性、永久性碳汇能力,分析了不同碳汇能力沿程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碳汇计算结果表明:寸滩—大通河段1956~2000年期间泥沙输移过程中钙镁矿物溶蚀产生的总碳汇量、非永久性和永久性碳汇量分别为2572万t/a、1700万t/a和872万t/a。由于输沙量减少,寸滩站—大通站河段的总碳汇量、非永久性和永久性碳汇量2006~2019年期间较1956~2000年期间相应分别减少了1852万t、1224万t和872万t。三峡水库年均淤积量1. 145亿t,损失总碳汇量675. 6万t,相当于三峡电站减排二氧化碳8580万t的7. 9%。全球河流入海年输沙量126. 1亿t,以寸滩- 吴淞口河段碳汇功能0. 060 t/t计,总碳汇量7. 57亿t相当于全球岩石风化碳汇总量10. 56亿t CO2的71. 6%。河流泥沙输移过程中钙镁矿物溶蚀的碳汇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溶蚀速率大于原地风化。  相似文献   
134.
基于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回注对地层存在的损害现象,研究了污水回注渗透率的影响因素。采用室内水驱实验方法,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中悬浮物、油、碱、聚合物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各种成分对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悬浮物颗粒会堵塞孔隙喉道,油产生的“贾敏效应”将增大油水流动阻力,碱与岩石及黏土矿物问的物理化学作用会使地层结垢,聚合物在岩芯中的吸附和滞留共同造成地层渗透率的下降。因此,建议将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中悬浮物、油、碱、聚合物等处理合格后再进行回注,以减轻对地层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5.
Climbing dune‐scale cross‐statification is described from Late Ordovician paraglacial successions of the Murzuq Basin (SW Libya). This depositional facies is comprised of medium‐grained to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 that typically involve 0·3 to 1 m high, 3 to 5 m in wavelength, asymmetrical laminations. Most often stoss‐depositional structures have been generated,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topographies of formative bedforms. Climbing‐dune cross‐stratification related to the migration of lower‐flow regime dune trains is thus identified. Related architecture and facies sequences are described from two case studies: (i) erosion‐based sandstone sheets; and (ii) a deeply incised channel. The former characterized the distal outwash plain and the fluvial/subaqueous transition of related deltaic wedges, while the latter formed in an ice‐proximal segment of the outwash plain. In erosion‐based sand sheets, climbing‐dune cross‐stratification results from unconfined mouth‐bar deposition related to expanding, sediment‐laden flows entering a water body. Within incised channels, climbing‐dune cross‐stratification formed over eddy‐related side bars reflecting deposition under recirculating flow conditions generated at channel bends. Associated facies sequences record glacier outburst floods that occurred during early stages of deglaciation and were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linked with subglacial drainage events involving tunnel valleys. The primary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of climbing‐dune cross‐stratification is a combination between high‐magnitude flows and sediment supply limitations, which lead to the generation of sediment‐charged stream flow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relatively coarse‐grained, sand‐sized suspension‐load concentration, with a virtual absence of very coarse to gravelly bedload. The high rate of coarse‐grained sand fallout in sediment‐laden flows following flow expansion throughout mouth bars or in eddy‐related side bars resulted in high rates of transfer of sands from suspension to the bed, net deposition on bedform stoss‐sides and generation of widespread climbing‐dune cross‐stratification. The later structure has no equivalent in the glacial record, either in the ancient or in the Quaternary literature, but analogues are recognized in some flood‐domin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foreland basins.  相似文献   
136.
孙立宝 《探矿工程》2010,37(2):51-55
随着地下空间工程的不断发展,超深地下连续墙的应用越来越多,施工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结合工程实践,对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施工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采用先进合理的解决措施,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是完全能达到设计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7.
杨春  赵慎中  宋珪 《探矿工程》2010,37(6):56-58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日益增多。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紧邻地下建筑物进行开挖、钻进等情况,特别是地下连续墙这样较大面积深层开挖的工法,势必会对原有地下建筑造成一定影响,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结合工程实例,简要介绍了地下连续墙在上海市某紧邻地铁结构基坑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可行性分析,采取相关的施工过程控制措施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铁结构的变形影响达到最小,实践证明了该法对同类复杂工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8.
结合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深基坑围护工程中的具体应用,阐述了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提出了施工的注意事项和特殊问题的预防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9.
针对目前渤海整个海域悬浮泥沙分布全貌的研究不充分。根据2000—2004年渤海表层悬浮泥沙分布特征选取7个典型海区,通过利用长时间序列悬沙质量浓度和风场遥感反演资料,在分析悬沙质量浓度与局地风速、物质来源等关系的基础上,定量研究风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随季节显著变化的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从而揭示整个渤海海域代表性海区悬沙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的动力成因。渤海不同海区表层悬沙质量浓度绝对值差别很大,多年平均最高质量浓度在20~450mg/L变化,高质量浓度集中在近岸河口区及其邻近海域,如黄河口和辽河口地区,低质量浓度区位于渤海中部、渤海海峡以及秦皇岛外海(属于近岸海域却质量浓度常年偏低的特殊海区)。渤海表层悬沙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风场的季节变化是主要影响因子,各代表性海区悬沙质量浓度与风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悬沙质量浓度与风速之间存在一定时间段的滞后相关。沉积物再悬浮的定量研究表明,除渤海海峡外,渤海其它典型海区表层悬沙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变化,均与各自海区风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最大底流速及其季节变化相对应。在渤海,底层沉积物再悬浮的季节变化是影响悬沙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最关键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40.
海水中光合作用有效光强(PAR)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分布在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是造成PAR在水中衰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风与潮混合作用较强的近海。已有的研究表明:PAR在水中是呈指数衰减的,并且在悬浮物颗粒物分布比较稳定时,光衰减系数k与悬浮物体积浓度线性相关。在生态模型中,往往需要利用k获得水下光强,而衰减系数k很难直接通过观测得到,因此本文目的就是建立衰减系数与悬浮颗粒物体积浓度的关系,后者可通过观测得到。经过对2个航次与2个定点观测数据的处理,得到了PAR衰减系数分别与所有粒径悬浮物颗粒物总体积浓度以及3种粒级(黏土、粉砂、细砂)悬浮物体积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并且发现相对于细砂,较小粒径的黏土、粉砂的浓度能更好的表征PAR的衰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