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3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测绘学   532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30篇
地质学   682篇
海洋学   319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 generalized conditional intensity measure (GCIM)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use in the holistic selection of ground motions for any form of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The essence of the method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variate distribution of any set of ground‐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 conditioned on the occurrence of a specific ground‐motion intensity measure (commonly obtained from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The approach therefore allows any number of ground‐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in a particular seismic response problem to be considered. A holistic method of ground‐motion selection is also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comparison, for each intensity measure, of the empi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ound‐motion suite with the ‘target’ GCIM distribution. A simple procedure to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potential bias in the results of seismic response analyses when the ground‐motion suit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GCIM distribution is also demonstrat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 make it entirely holistic in that: any level of complexity in ground‐motion selection for any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can be exercised; users explicitly understand the simplifications made in the selected suite of ground motions; and an approximate estimate of any bias associated with such simplifications is obtained.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2.
新疆金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彭守晋 《矿产与地质》1994,8(5):311-316
新疆金矿床划分为绿岩型、碎屑岩一碳酸盐岩-硅质岩型、变质碎屑岩型、火山岩型、侵入岩内及内外接触带型、伴生金及沉积型等7种类型,指出了火山岩型为区内最佳矿床类型,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并探讨了地球化学场及地壳类型、构迟地质环境等方面对原生金矿床成矿的控制作用,提出了今后找金矿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3.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设计水平井的轨迹,用人工合成记录标定层位和岩性并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对测区速度场进行研究,利用Geoquest 人机联作解释系统编绘层拉平图、转弯测线剖面图,不整合面构造图,各套油层顶面构造图,沿地层倾向设计水平井的轨迹.经两口井钻探,钻遇不整合面的误差0.19%—0.39%,一口井平均钻遇油层204m,相当9口直井的效益.用地震资料设计巷道水平井的关键是油层标定、深度标定和确定油层走向,用人机联作系统绘制水平切片图、反射波振幅图、油层顶构造图,设计了在油层内钻探的巷道井.经钻探,钻遇不整合面的误差0.07%,在真厚度8.23m 的油层内钻进563m.  相似文献   
84.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typical question encountered in all industrial analytical laboratories:are all thetests performed in the laboratory to characterize the final product really necessary?In this work the cross-validation technique,Procrustes rotation techniques and statistical variable selection have been used toreduce the 26 initial British Petroleum and ASTM kerosene specification tests to ten'essential'ones.Statistical as well as chemical considerations were used to select the optimum subset of original variablesto be retained from all the possible ones.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出行发生量模型的建立为例,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近代回归分析中的自变量选择及回归诊断方法在交通调查分析建模中的应用。分析了在获取调查数据后,如何借助回归自变量选择方法来选择最佳自变量子集,以确定简捷的回归模型;文中应用回归诊断方法,讨论了修正回归模型、探测错误的调查数据的方法,从而为建立简捷、高精度的交通模型打下了基础。最后,作者提出了应用自变量选择及回归诊断方法建立出行发行量模型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86.
X射线荧光技术用于西秦岭地区金矿勘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相成 《铀矿地质》1990,6(5):303-307
本文根据用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在西秦岭数个金异常区测量金的伴生元素——砷的荧光强度,间接找寻金矿的实践,阐明用该仪器可快速圈定金矿远景区和揭示隐伏金矿体,提高找矿效果。并对使用X射线荧光技术进行现场测量及配合金异常查证工作,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7.
测试了130余件含金石英脉及不含金石英脉的红外光谱试样,查明了该区含金石英脉的红外光谱特征,同时配合其它预测含金石英脉的测量方法,提出了该区含金石英脉的预测靶区,经过初步验证,预测基本上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88.
甘肃西部地区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预选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选择的基本要求,对区域地质及深部构造特征、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确定北山南带地区为稳定区。在稳定区内根据处置库有利围岩的出露情况,结合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初步选出了4个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场址预选区。经综合分析,认为在4个场址预选区中,以I号预选区的条件最优,其次是Ⅱ号预选区,再次是Ⅲ号和Ⅳ号预选区。场址区的最后确定尚待进一步调查和论证。  相似文献   
89.
杨根生 《西北地质》2007,40(4):36-42
柴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柴家庄-庞家河金矿带上,赋存于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外接触带的丹凤群中,严格受NE向及NNW向断裂控制。矿床的形成受丹凤群、印支-燕山期酸性侵入体及断裂构造3种因素控制。岩体外接触带0~2km范围内的NE向、NNW向断裂构造带是找矿的最佳方向。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并归纳了主要找矿标志,为区内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0.
福建尤溪梅仙矿田铅锌银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仁生 《福建地质》2007,26(4):211-221
梅仙矿田铅锌银矿是福建省目前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铅锌矿产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矿田内陆续发现和评价了丁家山、峰岩2处大型规模的铅锌矿床。矿床产于闽中裂谷带中新元古代东岩组绿片岩中,属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