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1篇
  免费   1035篇
  国内免费   1768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40篇
地质学   5528篇
海洋学   18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54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研究了安宁河——则木河一小江断裂带的强震构造环境和展源力学机制;据该带历史强震计算分析了地震短张量年速率;据该带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断裂带水平和垂直形变年速率;并就潜在地展危险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2.
由小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鄂尔多斯周边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格点尝试法首先分区对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 30 0 0多个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 ,在震源机制解覆盖的时段内 ,地块周边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有以下特征 :地块周边主要以水平构造作用力为主 ,且其主压应力轴走向以地块西南侧为中心 ,从北至东呈扇形展布。在分区基础上 ,对各区的平均主应力轴分布进行了扫描 ,得到了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其中渭河、六盘山和银川区的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临汾和同心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 ,临河、包头、呼和、大同和太原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与该区的几次中强地震有密切关系。另外 ,地块周边除个别区外大多数区域在 1992年和 1996年前后 ,主压应力轴走向有趋近于N75°E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3.
渭河盆地断层活动反映的第四纪构造事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渭河盆地南缘和北缘几条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迁移变化。利用横跨断裂的构造地层剖面 ,结合断裂上覆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对断裂活动强度迁移变化的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约 80~ 90万年前 ,渭河盆地南缘的临潼 -长安断裂带的活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骊山山前断裂也有活动性迁移现象 ,渭南塬前断裂开始强烈活动 ,渭南塬全面抬升 ;12万年前左右 ,渭河盆地北缘的口镇 -关山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该区断层活动的这些变化是对第四纪中晚期的 2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4.
研究发现三马坊水温对应某些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有相似性和重复性特征.对应北西向张渤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形态为突降型,对应东西向阴山-燕山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形态为上升型,表明水温前兆异常的相似性和重复性特征受活动性构造体系所控制.深入研究三马坊水温前兆异常特征与活动构造带间的关系,可能是突破该地区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5.
分析了近年沿安宁河一则木河一小江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出现的突出地震活动性、跨断层地壳形变和宏、微观异常现象。根据这些异常依据分析了强震趋势及预测应用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6.
2002年四川凉山州地区大规模宏观异常及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5月下旬,四川省凉山州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同时5月底开始出现宏观异常,显现出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性。为此有关部门组织了震情短临跟踪,笔者参加了相关的现场工作,亲身感受到大规模“异常”的出现与发展,然而预测中的地震并没有发生。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异常现象,分析了异常特征,讨论了异常意义。  相似文献   
117.
东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与构造变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任金卫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3,10(Z1):58-65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次发布的GPS观测结果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在 2 0 0 0年发布的ITRF97下的站速度矢量和“东南亚地球动力学项目”GPS网的观测结果 ,讨论了东亚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特征。在ITRF97参考系下 ,中国大陆东部现今地壳运动以向南东方向(12 0 130°)运动为主 ,量值平均为 35mm/a ,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东碰撞的影响 ,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呈显北东—近东西向运动 ,但这种影响涉及的范围达到了准噶尔盆地北缘一线 ,说明碰撞型板块边界对板内变形的影响远大于俯冲型板块边界。平均来看 ,75 %以上的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间的南北向缩短是通过地壳增厚变形来吸收的 ,这意味着在调节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过程中 ,逆断和地壳增厚起了主要的作用。东南亚块体总体上与欧亚板块的运动有所差异 ,相对于欧亚大陆有 10mm/a左右向东的运动。菲律宾板块南部向西的运动速度只有 2 4mm/a。包括华南地块在内的东南亚块体的运动不仅仅是与印度板块的碰撞过程有关 ,也应当与沿着东南亚块体东边界的俯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8.
中国西北叠合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 ,在中国西北叠合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 ,构造变革和构造耦合起着主导作用。构造变革包括大地构造格局的转变、沉积区和剥蚀区的转换、盆地类型的转换、大型区域性不整合的出现以及发生盆地构造反转等 ,这种构造变革具有多期性。叠合盆地构造耦合的方式主要涉及深部和浅部构造的耦合和盆山耦合等。盆山转换、盆山过渡带深部浅部构造的耦合、盆地沉降与造山带隆升耦合以及不同方向构造的耦合 ,反映了盆山耦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西北叠合盆地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的分层性、分带性、分段性、交叉性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多变性 ,喜马拉雅运动对于中国西北叠合盆地最后的构造改造以及构造定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9.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U–Pb dates of zircons from two consanguineous ignimbrites of contrasting composition, the high-silica rhyolitic Toconao and the overlying dacitic Atana ignimbrites, erupted from La Pacana caldera, north Chile, a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Zircons from Atana and Toconao pumice clasts yield apparent 238U/206Pb ages of 4.11±0.20 Ma and 4.65±0.13 Ma (2σ),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geochemical and stratigraphic data, reveal that the two ignimbrites were erupted from a stratified magma chamber. The Atana zircon U–Pb ages closely agree with the eruption age of Atana previously determined by K–Ar dating (4.0±0.1 Ma) and do not support long (>1 Ma) residence times. Xenocrystic zircons were found only in the Toconao bulk ignimbrite, which were probably entrained during eruption and transport. Apparent 238U/206Pb zircon ages of 13 Ma in these xenocryst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the onset of felsic magmatism within the Altiplano–Puna ignimbrite province occurred approximately 3 Myr earlier than previously documented.  相似文献   
120.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ravity variation features and Ms=8.1 earthquake in Qinghai-Xizang monitoring area is analyzed preliminarily,by using spatial dynamic variation results of regional gravity field from absolute gravity and relative gravity observation in 1998 and 2000.The results show that:1)Ms\8.1 earthquake in Kulun mountain pass westem occurred in the gravity variation high gradient near gravity‘s high negative variation;2)The Main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emnergy accumulation before MS=8.1 earthquake are distributed at south side of the epicenter;3)The range of gravity‘s high negative variation at east of the MS=8.1 earthquake epicenter relatively coincides with that rupture region according to field geology investigation;4)Gravity variation distribution in high negative value region is just consistent with the second shear strain‘s high value region of strain field obtained from GPS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