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沈细中  张慧  杨文丽 《岩土力学》2008,29(4):973-978
因放淤固堤导致河南、山东堤防多处出现纵向裂缝,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的质量与进度。通过开展现场调研与室内试验,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及湿化变形理论,探讨黄河大堤纵向裂缝的形成原因,据此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治理对策。研究表明,淤背施工过快是导致大堤开裂的根本原因,堤身湿化变形、淤区排水不畅、堤顶堆载、堤顶重载车辆作用等加剧了堤身裂缝的形成与扩展;控制淤背施工速率、加速淤区排水、避免堤顶堆载等是预防裂缝的有效措施;锥探灌浆、开挖回填等方法可用于治理裂缝。  相似文献   
32.
非均质随机分布对岩石热破裂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健  毕秀国  刘超 《岩土力学》2008,29(Z1):491-494
采用随机固热耦合数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方法,仅将热膨胀系数和热传导系数作为随机变量,在正态和韦泊两种随机分布下,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对热应力引起的岩石热破裂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模拟了岩石热破裂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概率分布形式、分布参数m对岩石热破裂的影响,讨论了岩石热破裂与时间t的关系,温度与参数m的关系,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热破裂率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3.
粘性土在不同温度下龟裂的发展及其机理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研究了粘性土在不同温度下龟裂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编程技术,对不同温度下获得的粘性土龟裂网络的几何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龟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温度效应十分明显。温度越高,龟裂形貌越简单,龟裂条纹越宽,而在较低的温度下,龟裂的形貌比较复杂,龟裂条纹纤细且间距较密,表面比较破碎;从粘土矿物双电层理论对龟裂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在试验中还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大部分龟裂都呈垂直或近似垂直相交,被龟裂分割出的区块形状多以四边形为主,其它多边形较少;最后提出了龟裂研究的下一步课题。  相似文献   
34.
在中高温三轴应力作用下岩石内部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性将发生变化,随着岩石内部结构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声发射现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大试件花岗岩在三轴压力状态下声发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①随着温度升高,岩石的声发射现象是间断发生的;②花岗岩存在一个开始发生热破裂的门槛值温度,其值为120 ℃左右;③试验温度范围内花岗岩热破裂的声发射现象可分为5个阶段,即岩石原生裂隙整合阶段、热破裂前声发射静默阶段、热破裂声发射阶段、大规模热破裂后声发射静默阶段、二次热破裂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35.
The paper examines ion (chloride) transport equations in porous media (concrete) integrated over a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that is to say, averaging over the macroscopic level the phenomena that occur really at the pore scale. There are three basic variables to be used: chloride concentration,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The diffusion process is examined, in addition to other phenomena such as convection (the motion of dissolved substances caused by flow of water in a pore solution of partially saturated media) or chloride binding (the capacity of free chloride of being chemically bound, particularly with C3A to form Friedel salts). Contrary to other approaches, such effects are not considered by means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 but by developing the complete set of time‐dependent equations for both the chloride concentration within the pore solution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within the pore space. Once the general model is described, the system of equations can be solved numerically by means of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reproduc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tests by means of a priori parameter esti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thereby superseding the well‐known best fit a posteriori through Fick's second equation. While the introduction of hygrometric conditions and convection phenomena appears to be of high significance, other factors like temperature, surface concentration, chloride binding or equivalent hydration time are analysed too. The proposed model can reproduce bidimensional complex geometries, for example, cracked concrete cover, as well as variable surface condition. An application case is developed through a realistic model of the geometry of a crack.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6.
37.
38.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39.
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特殊的气源灶,是优质生烃母质在成气过程中派生出的。烃源岩生成的油主要有3种赋存形式:源内分散状液态烃、源外分散状液态烃和源外富集型液态烃。3种赋存状态液态烃的数量及分配比例受内因和外因多种因素控制,就排油率而言,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62%和10.6%的泥岩、灰岩和油页岩,最大排油率分别为45%、55%和80%。原油与不同介质配样的生气动力学实验表明,不同介质条件下甲烷的生成活化能分布有差异,碳酸盐岩对油裂解条件影响最大,可大大降低其活化能,导致原油裂解热学条件降低,体现为油裂解温度的降低;泥岩次之,砂岩影响最小。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对油的催化裂解作用依次减弱,不同介质条件下主生气期对应的Ro值:纯原油1.5%~3.8%;碳酸盐岩中的分散原油1.2%~3.2%;泥岩中的分散原油1.3%~3.4%;砂岩中的分散原油1.4%~3.6%。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中间体,可以直观看到的是原生气源灶和由此形成的气藏,而对油裂解型气源灶的赋存形式、分布范围、成气数量和储量规模等问题,只能通过正演和反演的研究去确定且相互映证。正演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为例,原始生油量2232.24×108t,剩余油量806.21×108t,油裂解气量106.95×1012m3。反演研究以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中油裂解气为例,圈定的古油藏面积约735km2,古油藏原油数量45×108t,油裂解气量及油裂解气资源量分别为2.72×1012m3和1.36×1012m3。  相似文献   
40.
双河拱坝开裂的反分析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垫江双河拱坝的开裂原因的初步分析,建立了地基与大坝的三维网格模型,运用自己开发的TFINE计算程序,对拱坝不同高程的地基做了不同工况条件的敏感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大坝的自重和坝中上高程地基减弱是造成拱坝下游面最初发生纵向裂纹的主要原因;水压和泥沙的压力能增大下游面的受压,并减少下游面第二主拉应力的产生,如减少水荷载,则下游坝面仍能在自重作用下出现裂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