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1篇
  免费   3045篇
  国内免费   3318篇
测绘学   391篇
大气科学   596篇
地球物理   3148篇
地质学   10913篇
海洋学   1699篇
天文学   101篇
综合类   730篇
自然地理   103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411篇
  2021年   466篇
  2020年   493篇
  2019年   549篇
  2018年   512篇
  2017年   563篇
  2016年   651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787篇
  2013年   807篇
  2012年   798篇
  2011年   847篇
  2010年   736篇
  2009年   905篇
  2008年   896篇
  2007年   857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775篇
  2004年   732篇
  2003年   661篇
  2002年   598篇
  2001年   483篇
  2000年   506篇
  1999年   416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363篇
  1996年   326篇
  1995年   303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现明 《海岸工程》1995,14(4):33-36
在分析综合辽宁省海岸带调查和沿海经济贝类污染监测资料基础上,根据辽宁海岸带水质,沉积物和生物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讨论了辽宁省海洋污染特别是赤潮对海洋资源的破坏,并在组织机构,地方立法,海岸带环境保护规划,污染源控制与整体环境改进,监测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加强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与海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2.
针对多传感器观测环境下带乘性噪声系统的逆向最优滤波与反褶积融合估计问题 ,本文提出了 1种基于极大似然准则的最优融合算法。该算法中各单传感器间并行计算 ,并且融合中心与单传感器处理中心间无反向通讯 ,因而执行效率较高。仿真表明 ,该融合算法产生的逆向滤波与反褶积比单传感器处理结果有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3.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共鉴定248种,隶属于5纲78科161属,应用群落系数,等级聚类分析和极坐标排序研究软体动物落分布,结果表明,软体动物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即河口型群落,近岸港湾群落和开阔海域群落,群落分布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及其生境类型密切相关,盐度和水动力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4.
象山港、三门湾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数量的水平分布与港湾的屏蔽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生物量是三门湾(180.95g/m2)高于象山港(94.47g/m2),生物密度是象山港(816个/m2)高于三门湾(347个/m2)。决定所面生物数量变化的主要底栖动物种类数随着港湾屏蔽性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以中潮区为最高。生物量以6月份最大,密度是4月份最大。  相似文献   
55.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milarity between breaking waves and hydraulic jumps, the expressions for estimating wave decay and wave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surf zone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s of fluid mechanics. Using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cnoidal wave theory, the various kinematic properties of waves in the surf zone, including the relative wave crest height, wave energy, and radiation stress are discussed. The values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gain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 present expressions can be used in the studi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on gently sloping beaches, especially on muddy beaches.  相似文献   
56.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舟山潮间带生物种类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群落数量的水平分布与底质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舟山潮间带生物有明显的分带现象,隐蔽的岩岸区分为:滨螺带和藤壶-牡蛎带两个带;开敞性岩岸区分为:滨螺带,藤壶-(虫戚)-藻类带及藻类带3个带。沙滩区分为:沙蟹带和浅蛤-斧蛤带两个带;泥沙滩区分为:盐碱植物-滨螺带和招潮蟹-大眼蟹带;泥滩区分为:蟹守螺-囊螺带和蟹守螺-织纹螺带。  相似文献   
57.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58.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59.
鱼粉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对水产饲料的主要原料——— 4类进口鱼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①鱼粉中主要脂肪酸含量SFA为C1 6∶0、C1 8∶0 ,MUFA为C1 8∶1、C1 6∶1 ,PUFA为EPA和DHA .② 4类鱼粉中 ,美国、新西兰、俄罗斯的鱼粉MUFA含量较为接近 ,都在 4 0 %左右 ,但新西兰鱼粉的C1 8∶1含量较美国鱼粉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 2 50 %和 1 9.53% ,而C 2 0∶1、C2 2∶1 ,则比美国低一些 ,俄罗斯鱼粉的含量居两者之间 .智利鱼粉的MUFA比前 3种鱼粉低 ,只有 30 %左右 .③ 4类鱼粉中新西兰鱼粉的PUFA最低 ,它们的EPA与DHA的比值为 :美国鱼粉接近 1∶1 ,新西兰鱼粉为1∶1 .5~ 1∶3.2 ,俄罗斯鱼粉为 1∶1 .2~ 1∶1 .4 ,智利鱼粉为 1∶2左右 ,④智利鱼粉的C2 2∶5n 3明显高于其它 3类鱼粉 ,而C2 0∶1、和C2 2∶1则明显低于其它 3类鱼粉  相似文献   
60.
P. Bonneton   《Ocean Engineering》2007,34(10):1459-1471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ability of the nonlinear shallow-water (NSW) equations to predict wave distor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periodic broken waves in the inner surf zone. This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weak-solution theory for conservative equations. We derive a new one-way model, which appli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n-reflective periodic broken waves on gently sloping beaches. This model can be useful to develop breaking-wave parameterizations (in particular broken-wave celerity expression) in both time-averaged wave models and time-dependent Boussinesq-type models. We also derive a new wave set-up equation which provides a simple and explicit relation between wave set-up and energy dissipation. Finally, we compare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both, the NSW model and the simplified one-way model, with spilling wave breaking experiments and we find a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