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2篇
  免费   796篇
  国内免费   684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832篇
地质学   3238篇
海洋学   275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212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三株赤潮硅藻5.8S rDNA及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引发赤潮的3株硅藻——1株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hia pungens)和2株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5.8Sr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分析了硅藻门10株赤潮藻(7株从GenBank获得)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的ITS和5.8SrDNA的长度为693bp,SK-1(分离自东海赤潮暴发区)测序得到715bp,除ITS和5.8SrDNA外,还包含部分18SrDNA和28SrDNA;SK-2(分离自青岛养殖场)的ITS和5.8SrDNA的长度为331bp,尖刺拟菱形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2株尖刺拟菱形藻相似程度最高,为100%,与该属的多列拟菱形藻相似程度稍低,为82.9%.SK-2的ITS序列与SK-1的相似程度很低,只有51%,但与拟中肋骨条藻的ITS序列相似程度高,为95.5%.SK-1的ITS序列与拟中肋骨条藻的相似程度也低,为56.7%.系统进化树反映的结果与相似性反映的结果一致.研究的该株尖刺拟菱形藻从根据ITS序列研究的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看是一致的;SK-2可能属于拟中肋骨条藻;SK-1比较特殊,有待于用其他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992.
济阳坳陷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分析技术,对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开展层序地层分析工作。在博兴洼陷沙三段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和4个较大规模的洪泛面,由此将研究层段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3级层序),并通过长期旋回内部次级转换面的识别,细分出8个中期旋回(大致相当于4级层序)。通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各层序的地层发育特征。以层序格架为基础,探讨了研究区各层序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辫状三角洲—浊积扇层序发育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和浊积扇均具有加积作用特点;斜坡区为辫状三角洲发育区,而洼陷区为浊积扇发育区;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期辫状三角洲发育,上升期浊积扇发育;浊积扇体的发育规模与湖泛规模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浊积扇是形成岩性圈闭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其发育的有利层位是MSC8、MSC7、MSC6、MSC5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是博兴南部斜坡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  相似文献   
993.
新元古代末期震旦系陡山沱阶和早古生代早期寒武系梅树村阶是全球两大成磷时期.贵州瓮福磷矿含磷岩系—早震旦世陡山沱组磷矿a矿层与b矿层,是震旦系陡山沱阶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瓮福磷矿含磷岩系为在浅水陆棚地区沉积的一套与磷矿有成因联系的岩石组合,属于浅海台地相型;含磷岩系具备早期准备阶段、磷质富集阶段及晚期磷质贫化消失阶段的沉...  相似文献   
994.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沉积微相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型铀矿是在中国克拉通盆地中首次发现的大型铀矿。通过野外调研和多种室内分析手段,对该铀矿的含矿建造进行了岩石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认为直罗组沉积环境经历了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向曲流河的转化,沉积相由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过渡的地区有利于铀矿的沉淀富集,层序地层学格架由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7个短期旋回层序构成,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形成的含矿建造具良好的地层结构。基准面上升早期形成的辫状河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白色粗—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具连通性好、粒度粗、碎屑含量高、杂基含量低及孔渗条件好等特点,是重要的含矿层。  相似文献   
995.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190—240kaBP左右、300kaBP左右的4个暖湿期,其中间隔有3个干冷时期,具有完整的3个气候旋回。对应地层发育的4个古土壤层、3个黄土层的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研究表明,虽然古地磁极性定年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磁化率信息为辅助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局限,获得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多种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6.
在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区上石炭统至中二叠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从船山组至孤峰组下部共划分了5个三级层序、13个四级层序。通过五百多个米级旋回层序的研究,认为本区海盆有台地、台盆相间及盆地3个发展阶段,并得出4—6个米级旋回层序组成一个更高级别旋回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第四纪MIS5以来的地层层序。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SU5、SU4、SU3、SU2、SU12、SU11)与钻孔岩芯划分的6个沉积地层单元(DU5、DU4、DU3、DU2、DU12、DU11)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分别与MIS4期、MIS2期低海面时期的沉积间断密切相关的两个层序界面R5、R3,将辽东湾识别出的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其中SQ3仅识别出上部的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对应MIS5期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滨浅海相沉积(DU5);SQ2自下而上由低水位体系域(MIS4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4))与海侵体系域(MIS3期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3))组成;SQ1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MIS2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2))、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12))高水位体系域(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浅海相沉积(DU11))。研究区的海侵体系域厚度较薄且变化较小,分布广泛,而低水位体系域厚度与横向分布均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98.
焦家金矿深部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家金矿是胶西北地区典型的金矿床,该区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共同作用的特点。通过对典型剖面上钻孔不同部位岩性样品的微量元素测试分析,运用数学地质分析方法,对焦家金矿床深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深部成矿微量元素特征组合为Au,Ag,Cu,Pb,Zn,As,Sb,Bi,Hg,W,Mo,Sn;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Hg,As,Sb(矿头晕)→Au,Ag,Cu,Pb,Zn,Bi,Sn(矿中晕)→W,Mo(矿尾晕)。由此建立了地球化学原生晕异常模型,并总结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中国近五千年来山崩滑坡地裂等地质灾害事件存在着多种时间尺度的群发期。最显著的群发期出现在中国黄帝、夏桀、殷代、周代、西汉、东汉、西晋、元代、明清、清末时期。近800起灾害事件时间序列谱分析表明,多尺度群发周期序列为1380,600,288,162,118,72,61,31,24,20,15,11年,具有可公度性和对数螺线性,并且与冰川泥石流、火山爆发、陨石坠落等周期序列相近,与地球运动周期、气候旋回、地质旋回一致。  相似文献   
1000.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ingerprinting of fou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to reveal their disease-resistance traits. Some loci showed quite different genetic frequencies due to artificial selection, which implied that these fragments were putative markers related to the disease-resistance trait. We developed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se AFLP fragments. Specific AFLP bands were cut directly from polyacrylamide gels, re-amplified, cloned and sequenced. Eight putative genetic markers were sequenced and their sizes ranged from 63 to 209 bp. The sequences were submitted to dbGSS (database of Genome Sequence Survey); and the BLAST analysis showed low similarity to the function genes, indicating these markers were tightly linked to a disease-resistance trait but were not functional genes. 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special funds from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G1999012007) and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gram. 2001AA620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