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41.
在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的带压转移过程中,岩心衬管抓捕装置是实现样品转移的关键。岩心抓取是在岩心管内进行,属于非可视化操作过程,同时岩心样品和抓捕器都处于高压液体中,岩心衬管与岩心管之间的间隙非常小,要保证岩心样品的原位状态,对岩心抓捕装置的结构设计、精准定位、快速抓取和释放都有很高的要求。根据该装置所需实现的抓取、拖动、定位和释放功能,设计挂盘自锁和触碰解锁机构,探针抓取衬管,经过室内抓捕实验,该机构可以顺利抓捕和解卡,其结构简单,能在压力状态下进行岩心转移,加快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带压转移装置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XDQ-1200型钻机是专门针对山区丘陵地带设计的钻机,对其质量的大小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为此对动力头的结构件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对其箱体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分析、优化,在满足受力的情况下,尽量减轻箱体质量,以达减重目标。介绍了XDQ-1200型钻机动力头的设计背景、理念以及设计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3.
徐国辉  梁俭  刘鹏  梅冬 《探矿工程》2015,42(10):42-44,54
介绍了CSD1800A型全液压动力头式钻机在青藏高原矿区内的应用效果,并对该型钻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国内外其它钻机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认为CSD1800A型钻机是一款经济实用的中深孔钻机。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决常规尾管悬挂器过流面积小、密封性能差的缺点,研究了膨胀式尾管悬挂器。主要对膨胀式尾管悬挂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原理,关键技术包括替浆技术、固井技术、膨胀悬挂技术、丢手技术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膨胀管悬挂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对膨胀管受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将结果与室内试验进行了对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通过野外试验进一步证明了膨胀式尾管悬挂器能够提供足够的悬挂力,满足悬挂要求。  相似文献   
45.
Despit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stream network expansion, contraction and fragmentation, surprising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hydr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shape these processes. Here, we present field surveys of the active drainage networks of four California headwater streams (4–27 km2) spanning diverse topographic, geologic and climatic settings. We show that these stream networks dynamically expand, contract, disconnect and reconnect across all the sites we studied. Stream networks at all four sites contract and disconnect during seasonal flow recessions, with their total active network length, and thus their active drainage densities, decreasing by factors of two to three across the range of flows captured in our field surveys. The total flowing lengths of the active stream networks are approximate power‐law functions of unit discharge, with scaling exponents averaging 0.27 ± 0.04 (range: 0.18–0.40). The number of points where surface flow originates obey similar power‐law relationships, as do the lengths and origination points of flowing networks that are continuously connected to the outlet, with scaling exponents averaging 0.36–0.48. Even stream order shifts seasonally by up to two Strahler orders in our study catchments. Broadly, similar stream length scaling has been observed in catchments spanning widely varying geologic, topographic and climatic settings and spanning more than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in size, suggesting that network extension/contraction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that may have a general explanation. Points of emergence or disappearance of surface flow represent the balance between subsurface transmissivity in the hyporheic zone and the delivery of water from upstream. Thus the dynamics of stream network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and connection and disconnection, may offer important clues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hyporheic zone, and to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runoff generation.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6.
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冉  何凡能  刘浩龙 《地理学报》2017,72(4):711-722
鸿沟是先秦至魏晋时期中原地区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对古代北方地区水运交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其引水口和渠首段经流的问题,至今仍存歧见。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深入探讨了战国至魏晋时期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的变迁过程,结果表明:① 战国时期,魏国在荥阳一带的实际控制线当在魏长城以西,包括当时的卷邑、衍邑等,魏惠王初开鸿沟运河时,其渠首段是利用流经魏国境内的济隧河道,而不是利用流经韩国境内的荥渎河道;② 秦兼并六国过程中,消除了国界的障碍,并在广武山设置了敖仓,为水运转输方便,遂将引水渠道西移至距敖仓较近的荥渎河道,并在荥口设置水门,以控制航运;③ 东汉后期,荥渎被黄河泥沙侵淤,鸿沟渠首段再次西迁至有柳泉、广武涧等清澈溪水注入的石门水河道,并一直沿用至隋开通济渠。  相似文献   
47.
We compare two methods of evaluating head covariance for two‐dimensional steady‐state flow in mildly heterogeneous bounded rectangular aquifers. The quasi‐analytical approach, widely used in stochastic subsurface hydrology, is based on the Green's function representation, and involves numerical four‐fold integration. We compare this approach with a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boundary‐value problem for head covariance. We show that the finite differences integration of this problem is computationally less expensive than numerical four‐fold integration of slowly‐convergent infinite seri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8.
许光泉  李占强 《现代地质》1999,13(3):359-362
在用“2D σ”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的基础上, 分析了因采煤引起淮北矿区下部含水层水位下降而对井壁产生的影响。其表现为: 下部含水层水位下降将引起地层压缩沉降; 地层与井壁间产生附加应力, 并在基岩下部产生应力为零的中性点; 轴向应力由小变大; 当第一含水层和下部含水层同时有水位下降时, 也有类似的规律。计算结果与淮北诸矿井壁变形位置及变化状况基本相符, 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井筒优化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杨微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407-1418
断裂带首波是沿着存在物性差异界面传播的一种地震折射波,在传播过程中携带了断裂带的重要信息,对分析和研究断裂带以及附近区域的精细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阐述断裂带首波的产生原理、波形特征、识别及分析方法等,介绍目前国际上识别及利用断裂带首波开展断裂带特征方面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地震危险区域存在物性差异的断裂带,提出可结合密集台阵观测技术,利用断裂带首波进行断裂带精细结构探测及其变化监测研究,提高潜在孕震环境及发生机理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50.
对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层精细结构的描述是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基础.不同板块或块体边界在构造或区域应力作用下,常常会形成速度间断面和低速的断裂带,间断面和低速带的存在会产生特殊的断裂带地震波,比如断裂带首波和围陷波,并会影响地震的物理过程、破裂速度和破裂方向等.本文主要利用2010年4月14日M_W6.9玉树地震后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站,对沿着甘孜—玉树断裂带传播的断裂带首波进行识别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不同区域均观测到了断裂带首波,在西段的结隆拉张盆地附近的3个台站沿断裂带界面的平均纵波速度差异值在5%~8%,而其他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为1%~3%.通过台站位置分布和断裂带首波特征关系,初步分析了断裂带拉张盆地的结构,结果显示结隆盆地的长度为~40km,宽度为5.35~5.97km,深度不超过5km,在地表浅层形成了一个低速区,分别与巴颜喀拉块体(NE)和羌塘块体(SW)产生了两个物性差异界面,但没有延伸到主震和余震区震源深度.我们的结果表明结合密集台阵资料,通过断裂带首波特征分析可以为断裂带精细结构及几何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