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51.
负地闪不规则脉冲簇事件的宽带干涉仪三维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宽带干涉仪的三维观测数据,对发生在负地闪继后回击前的不规则脉冲簇事件CPT进行了研究.首先对CPT事件快电场时域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CPT事件的辐射源时空发展特征,并对这些CPT事件、梯级先导和直窜先导在30~290 MHz频段辐射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次CPT事件的快电场脉冲间隔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3~9.0μs和2.7~4.9 μs.CPT事件的击穿过程为负极性击穿,其发展特征与直窜先导或企图先导没有明显区别.10次CPT辐射源发展速度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发展速度在3.23×106~1.93×107 m·s-1之间,平均值为1.02×107 m·s-1,与企图先导或直窜先导的速度统计结果相当.10次CPT事件在30~290 MHz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平均值分别比同次地闪中的梯级先导和直窜先导强1.8~11.6 dB和2.4~12 dB.  相似文献   
552.
甘晶晶  高坤 《气象学报》2013,71(2):250-260
利用50余年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发现在过程前2—1周的对流层中高层西风带上,中西亚、中国东部沿海和白令海南侧相继有低压槽发展,呈现显著的罗斯贝波列信号特征。分析表明,正是该欧亚波列的东传和消失伴随的环流调整,导致了有利于持续性暴雨产生的稳定环流的形成。进一步采用区域数值模式检验了该波列特征对后期持续性暴雨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以1991年一次典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根据欧亚波列信号特征设计一组初始流场扰动,进行初值集合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过程强雨带及其环流背景的模拟对于初始场上欧亚波列信号区的扰动特征是相当敏感的,该初始扰动对模拟环流的后继影响,与持续性暴雨期间稳定环流特征的建立和维持确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53.
通过进行地裂缝与斜交地铁隧道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地裂缝与斜交马蹄形地铁隧道的动力相互作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地铁行驶产生的振动在土层中各个方向传播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地裂缝对地铁振动具有阻隔作用;地裂缝附近隧道下方土层的振动要比上部土层强烈;地铁隧道的拱底部位相比拱腰和拱顶部位振动响应更强烈。地裂缝未活动时,隧道底部与土体的接触附加压力较大;地裂缝上盘下降时,位于地裂缝附近的下盘隧道底部和上盘隧道顶部与土体的接触附加压力较大。地裂缝未活动时,激振作用产生的隧道顶部和底部的附加应变均较小;地裂缝上盘下降后,位于上盘的隧道顶部和位于下盘的隧道底部产生负的附加应变,位于下盘的隧道顶部和位于上盘的隧道底部产生正的附加应变,且随上盘下降量的增大,附加应变逐渐变大。  相似文献   
554.
Vessels operating in shallow waters require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finite-depth effect. In present study, a Rankine source method that includes the shallow water effect and double body steady flow effect is developed in frequency domain. In order to verify present numerical methods, 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o measure the wave loads and free motions for ship advancing with forward speed in head regular waves. Numerical results are systematically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s and other solutions using the double body basis flow approach, the Neumann-Kelvin approach with simplified m-terms, and linearized free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 double-body m-terms.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depths on added mass and damping coefficients, wave excitation forces, motions and unsteady wave patterns are deeply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finite-depth effect is important and unsteady wave pattern in shallow water is dependent on both of the Brard number τ and depth Froude number Fh.  相似文献   
555.
桩网复合地基是高速铁路广为应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其在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对列车运营安全和周围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以现浇X形桩为对象,建立了桩网复合地基大比例尺模型,开展了桩网复合地基在高铁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揭示了加载频率、加载幅值及振次的改变对桩网复合地基振动速度影响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速度响应幅值沿着路堤横向衰减较快,路堤耗能作用显著,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速度响应幅值沿桩网复合地基深度方向的衰减规律与横向振动传播规律有所不同。速度响应幅值从轨道板与钢筋混凝土底座到基床表层,衰减最快;加筋碎石垫层次之,相当于一个隔震垫层;地基中桩的存在使振动衰减变得缓慢,使由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影响深度加大。速度响应幅值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在25 Hz时出现峰值;速度响应幅值随着加载幅值的增加逐渐变大;速度响应幅值随着振次增加而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556.
列车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的首选工具和主力,特别是高速列车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于高速列车和传统列车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速度高,因此所产生的环境振动越厉害,使得列车运输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矛盾越发激烈.因此,高速列车运行产生的环境振动问题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文中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从列车振动的理...  相似文献   
557.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5 min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18年6月8日夜间昆明主城区突发的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地形作用、中尺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低压、切变线与地面冷锋是此次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充沛的水汽条件、对流不稳定条件是强降水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主城特殊的地形及南侧滇池水体对降水有增幅作用。多普勒雷达特征显示",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集中在中低层,具有明显的辐合;6 min的雷达组合反射率CR和雨强分布RZ与5 min的雨量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58.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ERA5 0.25 °×0.25 °再分析资料及WRF数值模拟资料,对2018年5月19—20日发生在重庆武陵山区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中尺度环境条件及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演变、触发和维持机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无明显冷空气强迫,斜压性弱,边界层高温高湿,对流层中下层存在明显条件不稳定层结;(2)石桥强降水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演变主要有3个阶段:分散对流组织成东西向带状对流、带状对流断裂后雨团准静止维持、东北-西南向带状对流快速重建;(3)沿武陵山脉分布的边界层辐合线触发雷暴发生,强回波单体沿辐合线移动和加强,形成“列车效应”;(4)石桥东部山顶雷暴冷池出流下山,与环境暖湿气流和地形作用共同维持石桥强降水;(5)山区地形对降水有重要影响,近地面偏东风与石桥西部山体相互作用形成局地气旋性小涡旋触发降水,而受到石桥东部山体阻挡作用,地形性涡旋移速变慢,利于强降水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