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ynamic wheel–rail interactions, a dynamic model of coupled train–bridge system subjected to earthquakes is established, in which the non‐unifor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wave input from different foundations are considered. The bridge model is based on the modal comprehension analysis technique. Each vehicle is modelled with 31 degrees of freedom. The seismic loads are imposed on the bridge by using the influence matrix and exerted on the vehicles through the dynamic wheel–rai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The normal wheel–rail interaction is tackled by using the Hertzian contact theory, and the tangent wheel–rail interaction by the Kalker linear theory and the Shen–Hedrick–Elkins theory. A computer code is developed. A case study is performed to a continuous bridge on the planned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Through input of typical seismic waves with different propagation velocities to the train–bridge system, the histories of the train running through the bridge are simulated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bridge and the vehicles are calculated. The influences of train speed and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on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bridge–vehicle system are studied. The critical train speeds are proposed for running safety on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s under earthquakes of various intensiti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2.
深部成矿预测已成为海沟金矿当务之急。为进一步加强区内,外找矿工作,本文提出金矿预测新思路-控矿构造层次。依据金矿产出地质条件的不同,将金矿控矿构造划分为中部,浅部,浅-表部和表部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征性的控矿鉴别标志,分别反映出是大陆张裂、隆-滑和拆离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最后通过纵、横向不同层次控矿构造特征变化规律进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63.
积30年来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本文对我国地震预报的前提,基础,科学思路及技术途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4.
This paper simulates soil vibration under the train speed below and over the soil Rayleigh speed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Two vibration isolation schemes were studied including the soil improvement around the railway and the concrete slab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rail and soil.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ibration increases considerably and decays slowly when the train speed exceeds the soil Rayleigh speed. The wave direction and dominant frequencies are the simple functions of the train speed, the soil Rayleigh speed and the train compartment length. When the train speed exceeds the shear wave speed, the vibration magnitude is critical and not sensitive to the train speed. To reduce this vibration, the two isolation scheme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are useful for the train speed over the soil Rayleigh speed, but they are not efficient for the train speed below the soil Rayleigh speed.  相似文献   
65.
文中分析了江淮流域旱涝过程与南北半球经向波列遥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地区高层大气的三维热力结构异常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异常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年与前期春季低纬高层大气热力结构呈显著的反位相特征,且两者垂直方向均呈跨越南北半球经向波列结构特征,该波列扰动源可追溯到南极冰盖强信号因子。采用EP通量诊断分析可进一步揭示出与江淮流域旱涝过程相关的经向波列传播及高层大气波射线折射特征。  相似文献   
66.
龙胜里市地区位于华南板块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南缘与华南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加里东造山运动期,该区处于华南褶皱带变形的前锋,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形成以紧密的线性褶皱和推覆构造为主要背景的构造环境,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是目前广西找矿的热点地区之一。但是,由于该区处于广西北部与湖南省交接的高山区,深山密林,山势陡峻,植被茂盛且覆盖面积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采用传统地质勘查方法在该区找矿难度很大,且成本高和效果不明显。为此,在该区投入了遥感技术和化探分散流结合的找矿预测研究。利用遥感空间信息量和波谱信息量大,且地物信息获取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以及化探分散流可以快速定位、定量获取成矿信息的优点,开展了以寻找钨锡多金属矿为目标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7.
云南哀牢山东侧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少华  周泓  艾永智 《气象》2014,40(11):1345-1353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TBB等资料,对2012年6月15日发生在哀牢山东侧突发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hPa切变线移到哀牢山后受滇缅脊和地形阻挡形成与山脉同向的切变线.地面冷锋移到哀山东侧后形成静止锋,受不断南下冷空气补充.形成冷空气下沉,暖湿气流上升,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切变线附近辐合云带内形成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产生的"列车效应"导致了突发性暴雨发生。来自东海和孟加拉湾水汽在切变线附近交汇,受切变线两侧风向辐合产生强烈的水汽辐合,并在哀牢山附近形成深厚的水汽辐合层,是本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特征。逐小时地面自动站海平面气压场和对流有效位能在哀牢山沿线突发性暴雨发生前有明显变化,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地面中尺度暖低压附近和对流有效位能高值区,此分析对此类短时强降水预报和预警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8.
多时间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海棠(0505)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苏源  吴立广 《气象科学》2011,31(3):237-246
利用滤波方法将NCEP/NCAR提供的FNL风场资料分离出天气尺度和低频环流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环流对台风海棠(0505)路径的影响。热带气旋海棠路径的特征可以分两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海棠西侧的天气尺度反气旋和低频流场副高南侧气流共同引导海棠向西南运动;第二阶段初期,天气尺度环流抑制海棠向北转向,但海棠西侧的QBW气旋和MJO尺度的气流共同引导海棠向北运动。海棠运动后期,海棠与低频气旋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天气尺度流场中波列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热带气旋的传播分量,令海棠产生了向东北转向的趋势,但是由于MJO环流场中副高的北抬和QBW气旋的引导,最终导致海棠向西运动。  相似文献   
69.
胡雅君  张伟  赵玉春  陈德花 《气象》2020,46(5):629-642
利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与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8年5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强盛的超低空西南急流区内;超低空急流具有明显的脉动特征,其突然增强引起低空扰动加强,造成明显的低层辐合;深厚的西南急流导致对流回波形态与回波移动方向高度一致,使得多个强降水对流系统接连经过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这是强降水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中,水平方向存在风向、风速双重辐合,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波状运动,上升运动位于强回波前部,使其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同时在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东南侧存在明显的补偿性次级环流,使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维持;高浓度的小雨滴与大雨滴并存是此次暖区强降水云微物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0.
本文应用统计方法讨论6~11月的准PNA型,得到如下结论: 秋季,低纬中太平洋热源异常,能发出位置与PNA型相类似的遥相关型——准PNA型。这种遥相关型呈二维Rossby波列,具有相当正压结构,在西风带中沿固定波导向极向东传播,从而影响中太平洋和北美天气。 夏季,由于热源位置的差异,则不存在与PNA型相类似的遥相关型。从而认为热源的扰动在遥相关型的成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