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Abstract A deep section of accretionary complex, the metamorphosed Susunai Complex, is observed on Sakhalin Is., Russia. High pressure part of pumpellyite-actinolite facies metavolcanics, metacherts and metapelites are well exposed and constitute a tectonic pile preserving primary structures related to underplating of the oceanic crust. Three stages of deformation, D1 through D3, suggest successive deformation during subduction, underplating and exhumation of the complex. Oceanic material in the complex is more abundant than other well documented ancient accretionary complexes (e.g. the Shimanto Belt in southwest Japan and the Ghost Rocks Formation in Alaska), which were shallowly underplated. At Susunai, deep down-stepping of a décollément has scraped off the upper part of the oceanic crust, primarily the pillowed basalt horizon. This down-stepping results from crustal weakening as overpressured water is released from the fractured oceanic crust during metamorphism.  相似文献   
72.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构造—热演化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由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于1.85Ga沿中部带碰撞形成,且碰撞前东部地块的西缘为活动陆缘,研究程度高。相比之下,东部地块的东缘大面积分布的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带研究薄弱。根据新近多学科研究成果,综合揭示出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的构造—热演化和深都地质作用过程如下:早期底侵可能与深都地幔柱相关,发生于2.53~2.36Ga之间,导致2.47~2.33Ga岩墙事件、胶辽吉裂谷带的形成和双峰式火山活动。该幕底侵不仅导致地壳上都沉积格架的不同,也导致地壳内初始热结构的分异,从而决定不同空间上变质作用类型和PTt轨迹的差异。晚期底侵导致地壳下部于2.17Ga左右产生A型辽吉花岗岩、2.2Ga与2.0Ga的伟晶岩事件和顺层伸展变形。其主要的造山运动发生在1.911~1.883Ga之间,裂谷封闭、收缩变形,在该造山带南部出现高压变质。之后,1.875~1.66Ga之间,出现小断块的拆沉、环斑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正长岩的非造山岩浆事件、伟晶岩脉和基性岩墙群事件和榆树砬子群沉积。东都地块南缘大别—苏鲁一带1.7~1.6Ga期间应是一个重要的古元古代强烈活动陆缘带。中元古代1.6Ga以后大别—苏鲁一带经历了一系列再造事件而与东都地块主体形成显著差异。总之,胶辽吉造山带的底侵样式、碰撞过程、拆沉方式都直接制约着浅部地壳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3.
张瑞生  路凤香  郑建平  储玲林 《世界地质》2003,22(3):237-245,2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体系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物质运动机制。通过对地核、核幔边界、过渡带、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幔柱理论、壳幔边界和地壳内热、物质的交换和圈层流变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的热与物质的交换机制以及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岩浆部分熔融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壳幔作用过程表现为一种阶段式、递进式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不仅是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机制,而且与深部地幔的交代及上地壳变形、造山带、盆地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耦合过程。基于壳幔热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对上地幔及更深层次的地质作用过程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74.
苏鲁地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采 《地质学报》2002,76(2):173-179,T003
底侵作用是研究壳幔物质交换与大陆增生演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对岩浆底侵作用的判识是十分困难的科学问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项目在苏鲁地区积累的地震学,地热学及地电学资料表明,在苏鲁地区发生过与大陆裂谷同期的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发生了时段主要为始新世,它的发育与沿嘉山-晌水大陆裂谷带在时空上有密切联系,这里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可达3km,推测为橄榄岩与基性麻粒岩互层。结合岩石学资料可以推算出由浆底侵作用造成大陆地壳增厚的平均速度约为0.1mm/a.  相似文献   
75.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冈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讨论了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问题。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大约在140Ma以前发生了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辉石巨晶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晶是由底侵的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在28~33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与下地壳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基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而辉石堆积岩是由中基性岩浆在19~21km深处的浅位岩浆房中与中地壳的浅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76.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rmal perturbation beneath the east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Indian shield resulted in the eruption of the Rajmahal Trap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magmatic process that originated in the deep mantle on the lower crustal level of the eastern Indian shield and adjoining Bengal basin the conspicuous gravity anomalies observed over the region have been modelled integrating with available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The 3-D gravity modelling has delineated 10–15 km thick high-density (ρ = 3.02 g/cm3) accreted igneous layer at the base of the crust beneath the Rajmahal Traps. Thickness of this layer varies from 16 km to the west of the Rajmahal towards north to about 12 km near Kharagpur towards south and about 18 km to the east of the Raniganj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egion. The greater thickness of the magmatic body beneath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egion presents itself as the locus of the potential feeder channel for the Rajmahal Trap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rustal accretion is the imprint of the mantle thermal perturbation, over which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Indian shield opened around 117 Ma ago. The nosing of the crustal accretion in the down south suggests the possible imprint of the subsequent magmatic intrusion along the plume path.  相似文献   
77.
扬子板块北缘阳坝岩体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阳坝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62~773℃,平均值为769℃,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52~770℃,平均值为760℃.这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增厚下地壳在有外来流体注入的条件下发生低温(770℃)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外来流体则可能是底侵作用早期由富含挥发分的偏基性岩浆发生去气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8.
吉林至珲春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岩成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蛟河——敦化——珲春地区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闪长质岩石中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广泛发育,其形成与基性岩浆同酸性岩浆混合作用有关。该岩浆岩带形成于晚古生代末期陆——陆碰撞造山的动力背景下,碰撞过程中俯冲岩石圈的拆沉导致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是其形成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9.
信阳基性麻粒捕虏体及其华北南缘早中生代下地壳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信阳早中生代火山角砾岩中高压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主元素、微量元素、Nd同位素组成及计算的温压条件和岩石物性结果。这些基性麻粒岩主体为具细粒变晶结构的石榴石 单斜辉石 斜长石 角闪石±碱性长石±石英±钛铁矿组合,其中可见残斑单斜辉石±石榴石组合。它们的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橄榄拉斑-石英拉斑玄武岩,具LREE平坦到富集的稀土配分形式(LaN/YbN=0.98-9.47),且Eu异常不明显(Eu/Eu=0.95-1.11)由细粒变晶矿物组合所计算的温压条件是765-890℃和1.25-1.59GPa(相当于存在深达52km的厚地壳)。麻粒岩的计算波速(Vp)和密度(D)分别为7.04-7.56km/s和3.05-3.30g/cm3。全岩143Nd/144Nd测试值为0.512267-0.512700,εNd(T)为-5.72至 1.01,Nd模式年龄(TDM)为1.8-1.9Ga。由这些高压基性麻粒岩所反映的华北南缘早中生代下地壳,其初始物质可能形成于早元古代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并受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它们在晚第三纪玄武岩喷发前大部分发生了拆沉作用。  相似文献   
80.
胡乐  李以科  宋扬  王安建 《地质学报》2018,92(4):704-721
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壳幔互动频繁,此期间形成的岩体中含有大量角闪石巨晶和堆积岩,已有研究表明它们是底侵至下地壳的幔源岩浆在下地壳岩浆房中的演化产物。本次研究首次从角闪石堆积岩中分离出了岩浆锆石,并对其和寄主岩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测年数据表明,堆积岩和其寄主岩的形成年龄值分别为144.67±0.41 Ma(MSWD=0.25)和137.27±0.41 Ma(MSWD=0.25)。堆积岩中锆石的发现一方面证实了区内下地壳岩浆房中的岩浆活动,另一方面限制了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以及壳幔相互作用的时代。角闪石矿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为具较高Al_2O_3(13.52%~13.81%)、TiO_2(2.63%~2.98%)含量的韭闪石和镁绿钙闪石,但其较低的Cr(1.78×10~(-6)~3.12×10~(-6))、Ni(21.55×10~(-6)~26.10×10~(-6))含量和Mg值(68~69),暗示其非形成于原生幔源岩浆。综合分析认为,铜陵地区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为一套经历了一定演化的富水玄武—安山质岩浆,角闪石是其最后的主要晶出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