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3篇
  免费   671篇
  国内免费   922篇
测绘学   203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723篇
地质学   2751篇
海洋学   37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1.
论构造耦合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构造耦合作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现今东、西太平洋的构造差异及古太平洋和现今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差异与俯冲的洋壳板块性状有关,即:①俯冲角度;②俯冲角度的改变;③俯冲速率;④俯冲速率的改变;⑤俯冲深度;⑥俯冲板块前缘与海沟间的水平距离;⑦俯冲板块在670km上、下地幔界线处的构造形态;⑧俯冲板块的位移及位移方向。这种深部构造活动对浅部构造形成的制约和影响,是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耦合现象的具体表现。中国西北部的盆山耦合现象是大陆内部的构造耦合作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导致中亚地区产生陆内A型俯冲,A型俯冲是造成盆地消亡、山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2.
基于信息块法的矢量符号库的建立和符号化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试验成果,详细介绍了基于信息块法的矢量地图符号库的建立和空间信息的符号化。  相似文献   
113.
Dredged samples from the Geophysicist seamount volcano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Kurile Basin include volcanic and volcanoclastic rocks ranging from basalt to andesite. The rocks have geochemical features typical of high-K island-arc calc-alkaline volcanism. They are enriched in LILE and depleted in Zr, Ti, Nb, Ta and Y. The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of LREE similar to those of island-arc lava from the submarine volcanoes of rear-arc zone of the Kurile Island Arc. The volcanic rocks have a wide range of 87Sr/86Sr ratios (0.70287-0.70652), varying 143Nd/144Nd and Pb isotopic ratios. Their trace-element compositions and Sr-Nd-Pb isotope signatures may be explained by a small addition of crustal continental component to mantle-derived magmas that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thinned continental basement under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urile Basin.  相似文献   
114.
Flexure of the Indian plate and intraplate earthquak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flexural bulge in central India resulting from India's collision with Tibet has a wavelength of approximately 670 km. It is manifest topographically and in the free-air gravity anomaly and the geoid. Calculations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within a flexed Indian plate reveal spatial variations throughout the depth of the plate and also a function of distance from the Himalaya. The wavelength (and therefore local gradient) of stress variation is a function of the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of the plate, estimates of which have been proposed to lie in the range 40–120 km. The imposition of this stress field on the northward moving Indian plate appears fundamental to explaining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e earthquakes and their mechanisms. The current study highlights an outer trough south of the flexural bulge in central India where surface stresses are double the contiguous compressional stresse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Bhuj, Latur and Koyna earthquakes and numerous other recent reverse faulting events occurred in this compressional setting. The N/S spatial gradient of stress exceeds 2 bars/km near the flexural bulge. The overall flexural stress distribution provides a physical basis for earthquake hazard mapping and suggests that areas of central India where no historic earthquakes are recorded may yet be the locus of future damaging events.  相似文献   
115.
介绍了数字图像压缩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即在将给定的图像块根据纹理特征分为平滑块、斜面块、曲面块、边缘块后,在基于不同多项式对不同类图像块分别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对于包含大量高频信息的边缘块,通过提取边缘轮廓位置信息,减少图像块内的高频信息量,而后再对被边缘轮廓分割的新图像块进行分类、处理:由于把图像边缘轮廓的大部分高频信息分解于边沿信息中,因此提高压缩比时不会丢失太多高频细节,减少了物体的边界噪声和可见的图块边界,从而在相同压缩比的前提下,更加保证了图像的视觉效果。文章中给出了此种方法的理论公式、推导过程以及整个实现过程,并通过实例比较了此方法与二维离散余弦变换在图像压缩中的性能差异。  相似文献   
116.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断层异常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燕  车兆宏 《地震》2003,23(2):121-126
系统分析了青藏块体边界断层的形变资料,研究了断层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孕震影响范围达到青藏块体的周边地区;发震断层所在的构造带震前断层活动最为剧烈;加强对构造块体断层整体活动的宏观动态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判定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地段;震后应力将转移并集中到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  相似文献   
117.
王椿镛  刘琼林 《地震学报》2003,25(5):503-511
简要回顾了近4年来(1999~2002年)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大陆地震的范畴,因此,中国地震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大陆地震上.中国在九五期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为地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4年来的地震构造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8.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块体系统环境中,地块边界断层上发生1966年邢台地震、 1969年渤海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等不同类型破裂模式大震的破裂过程. 数值模拟结果给出每个大震释放的主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地震前后位移变化矢量图,发震断层滑移随时间变化以及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 这些结果与地震的震源机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得到的震源参数,宏观等震线,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 其中1969年渤海地震正交破裂模式的结果与宏观等震线及小震分布图像更接近. 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式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更相符. 表明用DDA+FEM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能较好地模拟地震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119.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中强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鄂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大别山西部,历史中强地震(M≥43/4)主要发生在土地岭-落儿岭及商城-麻城断裂带上,且“互动”和“连动”的特征较为显著。根据这一特征,在研究东大别山区域地质、地壳结构、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可将鄂豫皖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作为秦岭-大别山活动地块中的次级地块的整体活动来看待。该区历史地震活动整体表现为丛集特征,而主要发震断层(土地岭-落儿岭断裂)的历史地震活动则具有相对较好的准周期性。地震复发周期研究提示,该地块近期发生M≥5.0左右地震的危险性较大,而霍山-六安地区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危险区。  相似文献   
120.
PreliminaryresultsonkinematicmodeloftectonicblocksderivedfromhighprecisionGPSobservationsinSouthwestChinaLIRENHUANG1)(黄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