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5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286篇
测绘学   912篇
大气科学   385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603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3篇
自然地理   303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01.
实用主义VS科学主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取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云刚  许学强 《地理研究》2010,29(11):2059-2069
从学科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对今后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讨论。中国城市地理学30年来秉承实用主义传统,学科获得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范式也日渐扎根普及。这些变化表现在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和内容上,具体体现在点的研究相对减少,而面的研究相对增多;实证研究中研究区域的尺度下降,更加重视案例分析;更加重视可量化的科学方法;更多关注科学问题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变化使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出现分化,形成科学和实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讨论,并呼吁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应合理引导研究取向,促进科学研究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902.
城市化视角下北京农村居住用地非正规市场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冉  黄大志  刘盛和 《地理研究》2010,29(8):1355-1368
针对北京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农村居住用地大量非法流转、亟待规范管理等现状特点,选择海淀区肖家河城中村和通州区张家湾镇小产权房分别作为非正规住房租赁市场和非正规土地交易市场,开展微观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农村居住用地非正规市场形成与发育的制度根源,城市化快速发展与低价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为其宏观背景,农民对现行土地征用与补偿制度的日益不满和主动争取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强烈意愿是其内在原因。非正规市场采用"低成本-低地租-高利润"的微观运作机理,市场参与个体(农民与消费者)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也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对于城市与社区,非正规市场则会带来较严重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03.
绿化对冬季山谷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AMS模式模拟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对冬季兰州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山绿化改变了近地面的温度场和风场,从日平均温度来看,绿化在兰州冬季表现为明显的增温效应;从风场来看,白天14:00南山的谷风环流增强,北山变化不明显;晚上02:00北山的山风环流明显增强,南山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绿化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绿化后由于地表反照率的减小,使得到达地面净辐射增加,增加的净辐射其中一部分以感热的形式来加热大气;绿化后地气之间的湍流交换增强,增加了大气不稳定度,减弱了白天城市上空的悬浮逆温;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绿化布局对白天悬浮逆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4.
幂次法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界的现象,在都市体系中亦可观察到此一现象。过去的文献仅仅对于幂次法则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解释,并未能完整地解释其形成的机制。本研究尝试由复杂理论中“递增报酬”的观念来探讨幂次现象的成因,采用计算机程序来仿真都市聚落体系形成的过程,并观察递增报酬与幂次现象之关系。该仿真包含了3 种不同的区位发展吸引模式,分别为相邻关系、规模吸引以及同时考虑规模与相邻的混合模式。计算机仿真显示:① 规模吸引与混合两种模式比相邻吸引模式能够更好地解释都市聚落的成长;② 依照递增报酬法则而仿真形成的都市聚落,与幂次现象呈高度相关。随后的数理仿真演算显示,幂次法则为一统计上的普遍现象,但在递增报酬等经济因素驱动下的都市聚落体系结构与真实的状况较为吻合。因此我们推测,递增报酬极可能是形成真实世界幂次现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05.
中国中西部发展中城市的增长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善咨 《地理研究》2010,29(3):521-534
为了分析增长极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对我国中西部地域相连、经济水平接近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陕西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42个市县2000~2007年非农业GDP和就业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模型估计表明,中西部地区各市县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自身的投入,同时,中心城市也存在明显的扩散和回流效应。地级市的非农业GDP增长对县级市有扩散效应,意味着城市间经济有一体化趋势,但是地级市的就业增长对县级市有抑制作用;地级城市对相对更不发达的县镇的GDP和就业增长同时具有带动作用;相邻的县级市相互间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邻近县镇却有抑制倾向。  相似文献   
906.
重新发现哈尔滨地理位置的价值:基于洲际航空物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春亮  程林  宋伟 《地理研究》2010,29(5):811-819
基于洲际航空物流的视角,通过构建基本航线,对比哈尔滨与北京、上海、广州、新加坡和仁川在中美航空物流网络中的可达性,论述哈尔滨在优化中美航空物流网络中的作用。研究认为,洲际航空货运需要在商载和航程之间进行选择,因而可以有不同于客运的枢纽布局安排。哈尔滨处于中美之间航空物流联系的门户位置,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仁川等城市具有更好的可达性,具有发展成为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潜力。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功能的成长,将使哈尔滨由东北地区主轴的"末端"转变为"门户",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地位,由此可见,航空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使某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具有了新的属性,并需要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07.
铁路枢纽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机制研究——以怀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铁路枢纽城市怀化为例,利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9.2软件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地统计分析、空间形态分析、等扇分析及分形理论方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扩展强度、扩展形态和扩展分异3个方面分析其扩展特征,最后在分析影响怀化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力的基础上总结了其扩张机制。  相似文献   
908.
叶锋  曹洪  董志良 《岩土力学》2010,31(10):3324-3328
城区渗流场中地下阻水结构物众多,由于结构物的角点为奇异点,而且结构物的尺寸跟整个城区渗流场的尺寸相比非常小,这导致现有的计算方法难以对城区渗流场进行模拟分析。针对城区渗流场的这些特点,通过引进流体力学的复势、偶极子等理论,采用抽注水井对结构物进行模拟。通过控制井流量的大小,以形成强弱程度不同的阻水效果,而单元尺寸可以以井点间距为尺度,用较少的节点和单元即可对地下结构物进行处理,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抽注水井法是一种简化的模拟算法,它忽略了结构物附近局部区域流场失真的情况,强调在宏观上与真实流场接近。  相似文献   
909.
With the urbanisation drive comes steady growth in urban water demand. Although in the past this new demand could often be met by tapping unclaimed water sources, this option is increasingly untenable in many regions where little if any unclaimed water remains. The result is that urban water capture,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associated phys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now often implies conflict with other existing uses and users. While the urbanisation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in great depth, the processes and, critically, impacts of urban water capture and appropriation are not well researched or understood. This paper undertak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pecific case of Hyderabad, one of India's fastest growing cities, to shed light more generally on the process of water capture by cities and the resultant impacts on pre-existing claims, particularly agriculture. It does this by examining the history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 to Hyderabad's urban–rural water contest; how the results of that contest are reflected i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hydrology; and the eventual impacts on agricultur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agnitude, and sometimes even direction, of impact from urban water transfer vary in space and time and depend on location-specific rainfall patterns, the nature of existing water 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 and farmers' adaptive capacities and options, notably recourse to groundwater. Broader consideration of the specific finding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olicy mechanisms to reduce the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s from the global, and seemingly inexorable, flow of water to the world's growing cities.  相似文献   
910.
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采用DEA方法首先对淮海经济区2006年20个地级城市的效率进行测评,进而选取1995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从动静结合角度对近10年来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呈皖北鲁南高、苏北豫东低的空间格局;1995~2005年10年间,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已初步形成,总体呈现东进南拓的发展态势;城市效率东部继续加强,西部开始崛起,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还不稳定。近11年来,影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因此,从纯技术效率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