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5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912篇
大气科学   385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603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3篇
自然地理   303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41.
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SD)在情景模拟和宏观因素反映上的优势和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构建一个耦合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并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对模型的实证应用做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这种耦合模型不仅能够对研究区域未来城镇土地扩展数量给予一个比较好的预测,而且还对其空间分布效果做了一定精度上的模拟,这使得城市规划在土地利用预测方面有一个相对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2.
以吉林省为例,在假设历年采暖建筑物标准室温为18℃和不同建筑物热工特性相同的前提下,认为在一定建筑设计标准下,直接影响严寒和寒冷地区城镇住宅采暖耗能的因子主要有采暖强度、城镇人口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1978年城镇人口数、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经济资料的基准值,以1971~2000年采暖强度的30 a平均值作为气候条件的基准值,得到采暖耗能基准值,进而计算1979年开始的逐年采暖耗能变化值,得出无论气候变暖或变冷,由于城镇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使各地采暖耗能增加.气候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以起到降低能耗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943.
基于混合像元分类的城市地表覆盖时空演变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能性理论和中心点聚类方法的原理,提出可能性C中心点(PCRMDD)聚类方法.运用该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混合像元分类,并自动获取地物端元盖度分布图及影像端元光谱,解混精度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和端元光谱信息.根据各时期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揭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944.
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和房地产开发,既随着城市功能外溢而分化,又随着中心城区的二次开发而重构.以越秀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分别针对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的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以街道为基本分析对象,通过空间和行为分析等方法,发现中心城区商业业态与房地产开发具有2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商业业态空间下商业配套与居住的关系,二是城市化进程下商业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从第一层含义看,人口的空间分异和居民的消费习惯,解释了商业与房地产开发的空间分异、商业中心的业态构成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社区商业发育程度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从第二层含义看,地价的空间差异和政府的规划行为导向,成为影响商业与房地产开发关系的深层原因,巨大的经济效益差异型塑了商业业态和房地产空间.特别是在旧城区,商业与房地产一体开发下的商业设施,已经不再是传统单纯的配套功能.以购物中心、高档商住大厦、高档商业办公楼为代表的商业新形态通过引导房地产开发,直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45.
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城市生产性空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高度化为切入点,在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的两种方式,即产业结构横向高级化和产业结构纵向高级化的基础上,仅以空间经济为视角,运用阿隆索(W.Alonso)的竞标地租理论,分析了产业结构横向高级化、产业结构纵向高级化分别对城市工业和服务提供空间的影响,指出了城市生产性空间布局的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以及违背产业发展规律而强行重组城市空间的危害性.只有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现方式并结合产业类型,有针对性地提供发展空间才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46.
上海大都市协调发展的规划体制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都市区域乡的统筹发展是实现都市区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现行大都市区的规划管理体制实行切块式城乡规划和分散于多个职能部门的规划管理,这不利于综合性空间规划的全覆盖;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行业(或专项)规划的衔接;更不利于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的融合与协调.基于此,以上海大都市区为实证,围绕现行规划管理体制的弊端,重点分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规划体制诉求,探索性构建出中国大都区规划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947.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07,62(6):609-620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 研究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中, 所选取 的16 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5.19 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联系; 平均每个旅游节点充当旅游流中介者次数为6.07, 旅游节点之间距离相互联系比较紧密。但各旅游节点之间分布不十分均衡,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新街口、总统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处于核心点, 旅游网络中集聚和辐射功能都很强, 且结构洞水平较高, 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 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旅游流瓶颈问题。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密度不是很高(0.35), 旅游空间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分层, 其中共有7 个旅游节点成为核心区的成员, 核心区内部成员间联结密度达0.81, 形成了强中心线型结构。同时, 根据Dianne Dredge 提出的旅游目的地3 种空间结构模型, 结合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判定了南京市城市旅游空间发展阶段及布局模式为发展阶段的多节点布局模式。最后, 指出了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8.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扩展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利用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和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 结合NOAA/AVHRR、MODIS 反演的月地表温度数据, 定量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热岛增温效应对区域温度气候趋势的贡献, 结果表明: ① 1992-2003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快速的空间扩展过程, 宁镇扬、苏锡常、上海大城市区、杭州湾4 个城市群构成了一个“之” 字形城市带, 城市群之间出现城市化连片趋势, 城市带区域内1961-2005 年年平均气温增温 速率为0.28~0.44 oC/10a, 显著高于非城市带区域。② 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平均温度的影响以夏秋季最强, 春季次之, 冬季最弱。③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热岛强度和城市总人口对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④ 城市带增温效应使得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在1961-2005 年间增加了0.072 oC, 其中1991-2005 年间增温幅度为0.047 oC; 年最高气温升高了0.162 oC, 其中1991-2005 年间 增温幅度为0.083 oC, 表明1991-2005 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空间扩展正在改变区域温度变化趋势, 且这种增温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949.
杨振山  蔡建明 《地理研究》2007,26(2):363-372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进程中崭新的农业形态,但缺乏对其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对互润(国际)食品集团的调查实例,详细分析了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成长机理,指出制度平台、政府行为和社区沟通是企业发展的外层机理,是企业平稳运行的基础;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不断的扩张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内层机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及市场的内、外部控制所形成的内核机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据此,文章总结了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并就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0.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   总被引:40,自引:10,他引:30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学报》2005,60(1):131-142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广州城市二维形态和三维形态与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二者存在一定互为因果的关系;交通方式的转化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城市形态引导着交通需求的总量和布局;同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是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产生的原因和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模型分析表明,近年来广州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均衡性增强,直接影响了交通需求的产生与分布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有利于居民就近选择就业,并使通勤交通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此外,居住与就业人口迁移先行,引导公共设施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公共设施服务空间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需求作用型和供给作用型两种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