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2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138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利用天气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4-2013年5-9月影响山东的切变线天气特征和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将影响山东的切变线按热力性质分为冷切变线和暖切变线,10a间影响山东的切变线共发生59次,其中暖切变线出现43次,占切变线总发生次数73%;冷切变线出现16次,占切变线总发生次数27%。切变线发生频数7月最多,6月次之,分别占切变线总数的35.6%和23.7%,9月最少,约占0.05%。影响山东典型切变线的发生与副高关系密切,冷切变线多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受阻,在对流层低层逐渐形成,暖切变线则出现在西风带小高压与副高合并,副高北抬时形成。针对2次典型冷暖切变线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其暴雨落区、雷达回波特征和动力机制等,结果发现:暖切变线降水的强度、暴雨范围和持续时间明显大于冷切变线降水。暖切变线暴雨的GPS可降水量在强降雨出现前8h快速上升,可降水量峰值对应地面降雨大值,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不敏感,物理量呈垂直分布,强回波单体基本位于暖切变线雨带的中间。冷切变线暴雨的GPS可降水量短时间内增幅大,地面强降雨在峰值出现1h后发生,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较敏感,物理量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且上升运动区较深厚,回波单体位于切变线南侧。  相似文献   
32.
利用FNL及常规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年2月22—24日(过程Ⅰ)和2015年12月10—13日(过程Ⅱ)天山北坡2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暴雪区上空θse锋区陡立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及次级环流是形成暴雪的主要机制。不同点是:过程Ⅰ暴雪产生在西西伯利亚低涡底部强锋区上,南北支短波槽汇合的区域,冷高压为西北路径;过程Ⅱ是乌拉尔山大槽东移北收,冷高压为偏西路径;2次过程在温压的时间演变上有显著的区别。在高低空配置上也有明显的区别:过程Ⅰ 500 hPa以下为暖平流,以上为冷平流,低层为暖湿结构;过程Ⅱ 700 hPa以下为冷平流,700—600 hPa为暖平流,低层有湿冷空气锲入。过程Ⅰ暴雪区位于θse锋区上,锋区低层强,中高层弱;过程Ⅱ暴雪区位于θse锋区中后部,锋区低层弱,中高层强。水汽输送和输入量及比湿过程Ⅰ大于过程Ⅱ。  相似文献   
3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模拟的台风Chanchu(0601)的输出资料,探讨了Chanchu减弱变性过程的强度及结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Chanchu北移过程中,高层的暖心被破坏,强度快速减弱,眼壁对流发展高度降低,眼壁对流由对称结构演变为非对称,内核对流减弱。此减弱变性过程与惯性稳定度减小、垂直风切变增强、低层锋生等环境要素有关。惯性稳定度与台风强度变化一致,随着惯性稳定度降低,最大切向风减弱并不断外扩,Rossby变形半径增大从而潜热释放不集中难以维持台风强度,台风减弱;同时,内核区的高层暖心更易径向频散,从而高层暖心难以维持;环境的垂直风切变增强使台风的斜压性增强,台风垂直结构的倾斜度增大,对流发展高度降低;低层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趋于填塞,也利于台风强度减弱;台风登陆以后冷暖空气对比导致的锋生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重新加强了Chanchu环流内的中低层对流活动,但较台风最强时刻而言对流强度减弱。总体减少的对流和降低的对流高度,导致潜热能释放减小,其向心输送也减少,不足以维持强暖心结构,最终使得台风减弱并变性。   相似文献   
34.
邱云  李燕初  李立  许德伟 《台湾海峡》2010,29(4):547-554
利用1951~2003年HadISST资料集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讨论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IPWP)海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及其周边海域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SST的年际变化均与ENSO相关,但印度洋与南海的响应特征与西太平洋的相反且不同步.前者海温变化滞后Nio3指数3~6个月,而热带太平洋西边界和ITF流经海域海温则超前1~3个月.沿ITF及其东印度洋出口,SST的年际变化规律不同于热带印度洋而与太平洋的相似,分析表明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ITF海洋桥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海域SST的波动规律也有明显不同.以巽他岛弧(苏门答腊、爪哇和小巽他群岛)为界,从赤道西太平洋向西沿ITF流径,太平洋一侧SST的季节变化以0.5a周期的波动占主导,印度洋一侧则以1a周期占主导.  相似文献   
35.
36.
The Kuroshi'o front eddy's surface and sectional isotherm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in April 13-16 of 1989 in the East China Sea. It was found from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se isothermal distributions with those in January and beginning of June for the years 1986-1990 that the Kuroshio front eddy often occurred from March to the beginning of June. The Kuroshio front eddy movem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spring was along two routes: the Okinawa Trough rout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slope route. The two moving routes both in the surface layer and in the section are described, their causes are discussed, and differences are compared.  相似文献   
37.
湖北黄岗晚更新世孢粉动态组合的统计分析及古气候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明中  曹伯勋 《地球科学》1990,15(5):505-513
  相似文献   
38.
计算机天气图图形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振海 《气象》1994,20(6):20-23
根据天气系统的定义和实际业务中的天气图分析规范,总结出了500、700、850hPa3层高空天气图上特征等高线,特征等温线,槽线(含切变线),高(低)中心,冷(暖)中心以及热带气旋的识别方法及其判别式,并给出了实现计算机自动识别的程序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39.
A synoptic climatology of warm season heavy rainfall is developed from patterns of 850 mb thermal advection over the Appalachian region. Heavy rain events a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a warm air advection (WAA) ridge, a feature found in nearly two-thirds of the events. Numerous study events occur within the conditionally unstable region of the WAA ridge. In fact, numerous occurrences of heavy rainfall are tied to a superpositioning of a WAA and air mass instability ridge in the vicinity or upstream of the heavy rain area.  相似文献   
40.
Lu Riyu 《大气科学进展》2001,18(2):270-282
诊断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弱和强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和海温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本文中西太平洋暖池是指(110-160°E,10-20°N)地区,向外射出长波辐射(OLR)在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年际变率。对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弱和强之间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差别进行了合成分析。首先,利用 NCEP/ NCA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的 OLR资料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再分析计算而得的OLR资料重复进行了合成分析。合成结果表明由这两套资料所分析得到的结果非常相象。与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弱(强)对流显著对应的大气环流表现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东退),以及副高西北侧更强(弱)的西风。此外,在局地(即暖池)上空,还显著对应着东(西)风异常和下沉(上升)气流异常。对应于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强弱,最为显著的海温差别(对流弱减去对流强)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正海温异常。也就是说,西太洋暖池上空的对流与局地海温异常只有微弱的联系,而与其西部的海温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