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5篇
  免费   655篇
  国内免费   111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43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2609篇
海洋学   35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8篇
自然地理   27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The Esino Limestone of the western Southern Alps represents a differentiated Ladinian-Lower Carnian (?) carbonate platform comprised of margin, slope and peritidal inner platform facies up to 1000 m thick. A major regional subaerial exposure event lead to coverage by another peritidal Lower Carnian carbonate platform (Breno Formation). Multiphase dolomitization affected the carbonate sediments. Petrographic examinations identified at least three main generations of dolomites (D1, D2, and D3) that occur as both replacement and fracture-filling cements. These phases have crystal-size ranges of 3–35 μm (dolomicrite D1), 40–600 μm (eu-to subhedral crystals D2), and 200 μm to 5 mm (cavity- and fracture-filling anhedral to subhedral saddle dolomite D3), respectively.The fabric retentive near-micritic grain size coupled with low mean Sr concentration (76 ± 37 ppm) and estimated δ18O of the parent dolomitizing fluids of D1 suggest formation in shallow burial setting at temperature ∼ 45–50 °C with possible contributions from volcanic-related fluids (basinal fluids circulated in volcaniclastics or related to volcanic activit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ts abnormally high Fe (4438 ± 4393 ppm) and Mn (1219 ± 1418 ppm) contents. The larger crystal size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D2, 108 ± 9 °C; D3, 111 ± 14 °C) of primary two-phase fluid inclusions, and calculated salinity estimates (D2, 23 ± 2 eq wt% NaCl; D3, 20 ± 4 eq wt% NaCl) of D2 and D3 suggest that they formed at later stages under mid-to deeper burial settings at higher temperatures from dolomitizing fluids of higher salinity, which is supported by higher estimated δ18O values of their parent dolomitizing fluids. This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ir high Fe (4462 ± 4888 ppm; and 1091 ± 1183 ppm, respectively) and Mn (556 ± 289 ppm and 1091 ± 1183 ppm) contents, and low Sr concentrations (53 ± 31 ppm and 57 ± 24 ppm, respectively).The similarity in shale-normalized (SN) REE patterns and Ce (Ce/Ce*)SN and La (Pr/Pr*)SN anomalies of the investigated carbonates suppor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lomite generations and their calcite precursor. Positive Eu anomalies, coupled with fluid-inclusion gas ratios (N2/Ar, CO2/CH4, Ar/He), high F concentration, high F/Cl and high Cl/Br molar ratios suggest an origin from diagenetic fluids circulated through volcanic rock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occurrence of volcaniclastic lenses in the investigated sequence.  相似文献   
142.
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58)g/m2。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所确定的前三位优势种一致,分别为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深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其余优势种存在细微差异。各站位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河口和中部海域低,近岸和外围海域高的分布规律。在50%相似度水平上,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4个群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环境整体清洁,底层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43.
桂西地区二叠系合山组铝土岩的沉积环境存在海相、陆相之争。通过对桂西二叠系铝土岩的区域调查及钻孔样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认为桂西二叠系铝土岩产出于陆相环境。从铝土岩分布情况看,桂西二叠纪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上均广泛分布铝土岩沉积,该区域产出特征证明矿层是在碳酸盐岩台地全部暴露地表的环境下形成的。从铝土岩层与下伏茅口组灰岩的接触关系来看,铝土岩层底部存在茅口组灰岩砾石,在部分剖面尚见下伏茅口组灰岩中充填铝土岩等现象,说明铝土岩矿化过程直接于茅口组灰岩的古喀斯特面上完成。此外,在矿层中发现古植物根茎化石也是铝土岩形成于陆相环境的有力证据。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来看,来自铝土岩层样品的硼含量均小于10×10-6,Sr/Ba值范围为0.29~1.61,平均值为0.92,Rb/K值范围为0.0011~0.0025,平均值为0.0017,以上指标结合V/Zr-Zr/Cu图解的判别,结果均指示铝土岩形成于陆相淡水环境。  相似文献   
144.
以渤海湾沿海低地的QX02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和底栖有孔虫统计,结合加速器质谱~(14)C测年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探讨了该孔记录的第Ⅱ海相层埋深和形成时代。第Ⅱ海相层厚度11.4m,记录相对海面高度-26.83~-15.43m。AMS~(14)C年龄表明,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甚至更早。OSL年代学研究显示,Ⅱ海样品等效剂量离散度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2个区间,计算得到新、老2个年龄阶段。基于OSL测年原理的常规判断,认为较老的83.5~62.6ka阶段系受曝光不充分组分的影响,通常采用较年轻的51.9~39.9ka阶段为QX02孔的Ⅱ海沉积年龄。但是,较老的一组年龄从新的视角,暗示了可能的原始沉积过程及相应的海侵发生时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5.
北票组是辽西地区重要的一套煤系地层,被认为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坤头营子剖面和卧龙剖面是该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北票组地层剖面,对于研究北票组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技术对2个剖面的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样品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坤头营子剖面的烃源岩样品抽提物正构烷烃的质量色谱图均为单峰态,主峰碳数以C19为主,姥鲛烷/植烷比值(Pr/Ph)在3.0~4.0之间;甾烷系列中以C29甾烷为优势,C23三环萜烷含量相对较低,伽马蜡烷指数低(平均0.08).取自卧龙剖面的样品质量色谱图大部分呈现双峰态,Pr/Ph值低;甾烷系列中C27占优势,萜烷系列中C23三环萜烷含量高,具有较高的伽马蜡烷含量(平均0.23),且各项生标成熟度参数均已达到异构平衡化阶段.结合样品的全岩分析显微组分分析结果,认为两者主要差异可能是剖面附近的侵入岩造成,北票组烃源岩有机质具有陆源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双重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46.
根据冀北-辽西-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具有相关沉积建造组合、火山-沉积建造组合、生物组合和构造类型组合特征,提出建立与造山运动"同期"的构造地层单位概念.认为这种构造地层单位的概念有利于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理解"同造山期"陆缘活化区陆相沉积以及火山-沉积盆地地层系统的复杂性,并从区域构造学角度提出该地区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7.
扬子陆块西缘安益大湾山地区出露一套由变质玄武岩等组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前人将其归为中元古界,并作为寻找磁铁矿的主要对象。调查发现,安益大湾山变质基性火山岩与下伏浅变质岩系间发育一套稳定沉积的砾岩。应用LA-ICP-MS技术对其底砾岩之上最底部的变质玄武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781.3±1.9Ma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和1008±14Ma、1142±15Ma、2714±10Ma的继承性岩浆锆石~(207)Pb/~(206)Pb年龄,指示该套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南华纪,并将其从浅变质岩系中解离出来,对比为澄江组。继承性锆石年龄数据指示,扬子地块西缘安益地区存在新太古界和中元古界物质记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近来获得的年龄数据,将滇中澄江组的时代界定于820~740Ma,并将南华系的底界界定于820Ma。大湾山中-大型磁铁矿产于扬子地块西缘澄江组的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其主成矿期为南华纪,可能属于热液氧化物-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8.
滇西云县—景洪一带广泛出露的中元古界团梁子岩组是一套与扬子基底岩系密切相关的中低变质沉积岩夹火山岩系,其形成时代、沉积充填序列及大地构造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出露于云县漫湾地区的团梁子岩组发育厚数米的绿片岩(原岩玄武岩)及绢云石英千枚岩(原岩流纹岩)。采集绢云石英千枚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1497±14Ma的岩浆结晶年龄和893±17.3Ma、425±15.7Ma、321±27Ma的变质年龄。认为团梁子岩组中以绿片岩、绢云石英千枚岩为主体的原始沉积岩系形成于中元古代中期,在新元古代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过程中被青白口纪花岗岩侵入并发生变质作用;在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经历古生代造弧作用;同时还获单颗粒2310±15Ma的碎屑锆石,推测滇西云县地区应存在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由此可知,团梁子岩组应是扬子陆块褶皱基底岩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9.
华南西部滨海湿地调查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遥感、单波束测量、地质取样、海水取样、钻探、地下水采集与监测等多种调查手段及工作方法,首次在我国华南西部开展1∶10万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对滨海湿地类型及分布、滨海海域地形地貌、沉积物环境质量、海水环境质量、生态地质演化、地下水化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项目系统查明了该区滨海湿地类型、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湿地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华南西部滨海湿地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建议,为后续我国南方滨海湿地调查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50.
中河花岗斑岩体位于河南省崤山东部,该岩体是最近发现的中河大型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母岩。选取2件花岗斑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件样品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29±0.7)Ma(MSWD=0.78)和(131±1.5)Ma(MSWD=1.70),表明中河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河岩体具有高的w(SiO_2)和w(K_2O)、低的w(Na_2O),其A/CNK比值为1.03~1.63,Mg#值介于25~50,总体上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的w(Yb),中等-弱的铕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轻稀土元素分馏相对强烈,但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中河岩体有相对低的w(Sr)和w(Y),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Zr、Hf、Ti和重稀土元素。中河岩体锆石εHf(t)值为-34.4~-23.2,平均为-26.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2485~3182 Ma,平均为2714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表明中河岩体的岩浆源区主要为新太古代地壳物质,并有少量的中太古代地壳物质,中-新太古代增生的具有弧岩浆特征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早白垩世的中河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