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6篇
  免费   806篇
  国内免费   1728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141篇
地球物理   454篇
地质学   2151篇
海洋学   135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37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991.
张绪教  何科昭 《地质通报》2012,31(203):235-240
为了定量地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在滇西中甸、保山、景东、景谷四地分别取新近纪煤岩样,在野外实测煤层上覆地层残留厚度和测得样品的镜质组反射率并确定有效作用时间后,根据三者关系曲线图计算出成煤时的最大古地温和最大埋深,进而计算出滇西高原上新世时期自北而南的隆升幅度在1500~1700m之间。该时期隆升表现出总体均匀抬升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2.
刘琦胜  叶培盛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12,31(203):250-257
在1∶5万马厂幅、道街坝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高黎贡山南段的2个二长花岗质糜棱片麻岩样品所作的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473.5±2.9)Ma和(461.5±7.3)Ma,属于中奥陶世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的SiO2、Al2O3、K2O含量高(SiO2=71.06%~73.88%,Al2O3=13.03%~14.27% ,K2O=2.81%~5.53%),CaO含量低(CaO=0.67%~1.71%),属于过铝质(AL/CNK=1.4~1.8)钙碱性岩;稀土元素Eu明显亏损(δEu=0.19~0.47);微量元素中Rb、Th相对富集,Ba相对亏损;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143Nd/144Nd为0.512022、0.512056。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所作的综合研究认为该期花岗岩为壳源岩石,反映了泛非运动晚期冈瓦纳大陆北部陆-陆碰撞环境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93.
高黎贡构造带属于冈底斯地块东缘,滇西高黎贡花岗岩是冈底斯构造活动重要的岩浆记录。对高黎贡构造带的勐连花岗岩体南段的蒲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表明,蒲川花岗岩主要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并表现出较强的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均表现为向右陡倾的LREE富集模式,具较弱的Eu负异常;花岗岩具后碰撞的特征,形成于主碰撞之后地壳向后碰撞-陆内转换的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蒲川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28.9Ma±2.4Ma),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与高黎贡构造带北部和中部一致,其形成可能是滇西怒江带碰撞作用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994.
黄勇  郝家栩  邓贵标  白龙  黄喆 《地质通报》2012,31(203):314-320
施甸地区的卧牛寺组玄武岩分布广泛。通过近年的野外工作,发现施甸地区的卧牛寺组玄武岩中缺乏沉积夹层,其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具有大陆溢流相喷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5.
周春景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12,31(203):326-336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高永娟  林仕良  丛峰 《地质通报》2012,31(5):726-731
报道了滇西梁河—潞西地区新生代英安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英安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Sr、P、Ti,具有Eu负异常和Pb正异常。火山岩的εNd(0)为-10.3~-8.72,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为1.2~1.4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英安岩源于区域基底岩系的部分熔融,并与该地区同期幔源玄武质岩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  相似文献   
997.
在河南省西部寒武系的渑池-登封小区,共出露23层叠层石,主要集中在馒头组、张夏组和三山子组.笔者在逐层详细描述该叠层石外部宏观形态和地层展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叠层石上下地层岩相变化,找出寒武纪叠层石地层展布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认为影响叠层石地层展布的主要因素有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和后生动物干扰等,并讨论了叠层石生长与核形石、竹叶状灰岩和后生动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叠层石与后生动物共生的生态位观点  相似文献   
998.
对朝阳-北票断裂上的北票黄花营子水准场地和朝阳桃花吐水准场地进行跨断层土壤气Rn、CO2、CO和H2浓度测量,结果表明,黄花营子水准场地土壤气Rn、CO2、CO和H2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27~14.35 kBq/m3、0.1%~0.77%、0.2~1.4 ppm和21.45~303.4 ppm;桃花吐水准场地土壤气Rn、CO2、CO和H2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88~18.15 kBq/m3、0.23%~4.53%、0.2~2.6 ppm和12.03~399 ppm。土壤气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Rn、CO2、CO和H2浓度在水准测线范围内具有准同步高值异常变化特征,且测线内多点浓度高于异常下限,揭示朝阳-北票主干断裂在2处水准测线范围内经过,水准数据自2018年以来出现的张性变化真实可靠,主要与构造活动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99.
Based on the dai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position varia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in June 2005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iabatic heating in the subtropical East Asia are analyzed using the complete vertical vorticity eq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on variation of the WPSH is indeed associated with the diabatic heating in the subtropical East Asian areas. In comparison with June climatology, stronger heating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WPSH and relatively weak ITCZ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convection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WPSH occurred in June 2005. Along with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WPSH, the convective latent heating extended northward from the south side of the WPSH. The heating to the west of the WPSH wa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at inside the WPSH, and each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the heating field corresponded to a subsequent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PSH. In the mid troposphere,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heating on the north of the WPSH was greater than the climatology, which is unfavorable for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WPSH. On the other hand,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heating south of the WPSH was largely smaller than the climatology,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anomalous increase of anticyclonic vorticity, leading to the southward retreat of the WPSH. Before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PSH in late June 2005,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heating rates to (in) the west (east) of the WPSH was largely higher (lower) than the climatology, which is in favor of the increase of anticyclonic (cyclonic) vorticity to (in) the west (east) of the WPSH, inducing the subsequent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PSH. Similar features appear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n a word, the heating on the north-south, east-west of the WPSH worked together, resulting in the WPSH extending more southward and westward in June 2005, which is favorable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rainbelt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000.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 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O.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 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