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217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05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514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铸体薄片、AxioVision图像分析、岩芯常规分析、地层水测试等方法,在明确了碳酸盐胶结物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进行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北部沙湾组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分布控制因素,并揭示了其对储层物性、油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车北地区沙湾组储层中发育大量的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均匀充填部分原生粒间孔,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岩芯常规测定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基础上,利用多次数、多视域的AxioVision图像分析补充测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与岩芯常规测定结果对比相对误差-0.14,弥补了数据点的不足。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平面上具有"北高南低"的差异性分布特征,胶结物形成于封闭性好、水体交替停滞的还原环境中,地层水Ca~(2+)含量的差异决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的差异,而地层水Ca~(2+)含量的差异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古高地水体较浅易富集Ca~(2+)是CaCO_3沉淀的良好场所,沉积微相在局部井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具有"双峰值"特征,并造成了高黏超稠油油藏复杂的油水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42.
曹瑜  游庆龙  蔡子怡 《冰川冻土》2021,43(5):1290-1300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9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夏季强降水与大尺度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青藏高原中东部强降水呈增加趋势。在强降水高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水汽辐合加强,中纬度西风和热带地区东风带向极移动加强,高层辐散流场、水汽输送以及上升运动条件,共同作用导致了强降水的产生。在强降水低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大部水汽异常辐散,区域内的季风水汽输送减弱,西风带和东风带均向赤道移动减弱,高层为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风暴轴、波作用通量和E-P通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偏强(偏弱)时,瞬变扰动作用加强(减弱),使得北大西洋地区高纬度西风加速(减弱),急流出口区的不稳定能量激发了欧洲西北部的异常反气旋(异常气旋),并通过Rossby波列调控季风输送,导致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强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43.
范凡  陆尔  葛宝珠  王自发 《气象科学》2019,39(2):178-186
为了解不同程度的降水对江浙沪地区大气PM_(2.5)的清除作用,搜集了2014—2016年该地区41个城市的降水和PM_(2.5)观测数据,通过对比2 a非降水和全时段PM_(2.5)平均浓度的差异,发现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说明降水对该地区PM_(2.5)具有清除作用。利用降水前与降水期间PM_(2.5)的浓度差异作为降水对PM_(2.5)的清除率,降水后与降水期间的浓度差异作为雨后浓度回升的增加率,分别研究了目标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降雨量以及不同降雨时长对PM_(2.5)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1)与江浙沪南部地区不同的是,北部地区降水清除率与降水前浓度存在正相关,降水后浓度的增加与当地的排放量呈正相关。(2)当降水量为30 mm或者降水时长为36 h时,清除率增幅减缓,说明降水对PM_(2.5)的清除效率存在着阈值。  相似文献   
44.
陈健康  赵玉春  陈赛  黄惠镕  郑辉 《气象》2019,45(2):228-239
利用福建省逐小时加密自动站资料、风廓线、S波段双偏振雷达与雨滴谱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NCEP逐6 h的1°×1°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2月21—22日福建中南部一次预报失败的冬季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类似于锋前暖区暴雨,自2000年以来仅此一例,十分罕见,是在低空急流偏强并长时间维持的背景下产生的,并未受到南支槽和冷空气的影响。(2)闽中大到暴雨带和闽南暴雨区的对流系统相互独立,有多个对流系统影响闽中地区,仅两个对流系统影响闽南地区。降水有较明显对流特征,属暖云弱对流降水,容易导致预报员对雨强估计不足。(3)此次冬季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地区,低层水汽条件与汛期暴雨相当,但整层水汽条件较汛期略差;低空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使暴雨区趋于不稳定,但对流不稳定度较汛期弱。(4)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为冬季暴雨带来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但暴雨区涡旋性不强,无明显正涡度柱。其中,闽中大到暴雨主要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有关,是在湿斜压作用下倾斜上升运动中产生,而闽南暴雨区既存在对流不稳定,也存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45.
我国中东部平原地区临界气温条件下降水相态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  谌芸  何立富  郭云谦 《气象》2019,45(8):1037-1051
基于2001—2013年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对地面气温位于0~2℃(以下称临界气温)我国降雪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雨的垂直热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引入了决策树判别方法对上述条件下雪和雨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临界气温下降雪出现频率总体高于降雨、雨夹雪出现频率,且在我国华北南部至江南北部的中东部地区分布较多,年均可达7.69~15.38站次;临界气温下,降水相态为雨或雪对应的平均温度廓线最大差异位于650 hPa附近,且地面气温较低时,平均温度差异更明显,平均湿度廓线差异则主要位于低层,且在地面气温较高时,平均湿度差异更明显;临界气温下,降水相态为雨时,地面上空存在暖层样本占比,较降水相态为雪时更高,且降雨时暖层主要位于中层,降雪时暖层则主要位于低层,降雨时其暖层强度显著大于降雪时暖层强度;在临界气温下雨雪判别分析中,地面气温能显著提升判别准确率,湿球温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判别准确率,基于云顶温度、中层融化参数、低层湿球温度构建的决策树判别模型,判别准确率达到91.86%,能较好地解决临界气温下雨和雪的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46.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a cylindrical casing–cement structure in a poroelastic stratum under dynamic radial tractions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issues during the analysis of downhole operations and the selection of safe material. Based on the Biot theory and general elastic mechanics, this paper gives a set of exact solutions for radial displacement, stresses for the casing–cement system and the pore pressure of the infinite surrounding poroelastic stratum in the Laplace transform space. Solutions are presented for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ient radial loadings acting on the surface of casing, i.e., suddenly applied constant load, gradually applied step load and triangular pulse load. Time domain solutions are obtained using a reliable numerical method of inverse Laplace transforms. A detailed parametric study about the transient response is presented both at the casing–cement interface and the cement–stratum interface,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pore pressure and the effective stresses in the stratum are also examined.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7.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cavenging of dichloromethane vapor by water drops falling at terminal velocit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UCLA precipitation shaft, in order to test the predictions of theoretical washout models. Wherea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ment was found for drops of radius 0.332 mm, computed gas uptake rates for 1.253 and 2.21 mm radius drops were much slower than those measured, just as reported previously for the washout of both sulfur dioxide and acetaldehyde. A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ory can be reconciled with all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by replacing the compound specific aqueous phase Fickian molecular diffusion coefficient used in the theory, by an effective diffusivity, having a constant value, (3×10-4 cm2 s-1), independent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nature of the absorbed species, for all drops of equivalent radii greater than 0.9 mm.  相似文献   
48.
Annual wet deposition of excess sulfate at Macquarie Island has been estimated from 5 months of rainwater composition data covering the Austral summer of 1985/86. The resulting figure of 2.1±0.6 mmol/m2/yr is at the low end of previous estimates of maritime excess sulfate deposition by precipitation. Within estimated uncertainty limits this fig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MS emission flux which would be predicted for latitude 50°–60° S, based solely on available Northern Hemispheric DMS measurements.Temporarily at the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Stockholm University, S-106 91, Stockholm, Sweden.  相似文献   
49.
湿位涡方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湿绝热、无摩擦条件下,推导了湿位涡方程及其近似表达式。然后通过尺度分析得到了大尺度条件下湿位涡守恒的性质,其形式与干位涡一样。由于考虑了水汽的作用,使用它较干位涡更为方便。最后,我们把湿位涡用于江南岭北3 月有无连阴雨的分析,其结果与预报员经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0.
用树木年轮重建伊犁南天山北坡西部的降水量序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11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每个采点的3种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与当年1~5月的降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该时段降水与树木年轮生长呈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NAUt)、昭苏上限(ZUt、ZUt 2)和特克斯下限(TLt)4个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在该时段的降水量。经交叉检验,所得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重建的降水序列是可信的。通过分析发现: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300年以来1~5月的降水大致经历了6个偏湿阶段和6个偏干阶段;有2.0~2.8年、24.8年、28.3年、33年、99年的变化准周期;在1909年发生由多向少的突变;1740年、1870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其中又以1870年前后的突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