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322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6174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403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东昆仑小庙基性岩脉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昆仑小庙辉绿岩脉侵位于前寒武纪金水口群变质基底中,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是以低TiO2和较低的MgO,Nb、Ta亏损和Th富集为特征,贫P2O5,Na2O>K2O,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Sr和LREE,高场强元素分异明显,地壳源区对辉绿岩的影响很大,形成于大陆拉张带或裂谷初期环境。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1 996~2 428 Ma年龄可能代表岩浆捕获锆石年龄,形成于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3个较一致点的加权平均年龄(733.6±6.6) Ma(MSWD =0.038)为辉绿岩结晶年龄,可能代表了新元古代东昆仑地区裂解的时间,这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相对应。  相似文献   
962.
青田县石平川钼矿床是浙江省现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钼矿床,多数人认为石平川钼矿床的形成与钾长花岗岩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从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石平川钾长花岗岩,并探讨其成岩环境及成因。研究表明,石平川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形成于早自垩世晚期挤压环境,源岩物质主要是壳源,并有少部分幔源物质成分参与。  相似文献   
963.
东昆仑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格尔木河西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构成火山通道侵出相,侵入到纳赤台群哈拉巴依沟组碎屑岩系中,其形成时代对于造山带火山作用的研究和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地层时代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对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流纹英安斑岩中25个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25.9 ± 2.6 Ma,它被解释为流纹英安斑岩的结晶年龄,说明三道湾次火山岩所代表的火山通道为早古生代造山晚期牦牛山组火山岩形成时的火山喷发中心之一,而非晚侏罗世次火山岩。野外地质关系和次火山岩年龄可以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形成于中志留世之前。   相似文献   
964.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 越南西北部地区是古特提斯造山带东段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记录了印支陆块和华南板块碰撞拼合历史.其构造归属是厘定该地区古特提斯板块缝合带位置的关键.报道了出露的基底岩石Sinh Quyen岩组副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年龄, 探讨其沉积物源和归属问题.该岩组主要由长英质副片麻岩和混合岩等岩石类型构成, 被认为是越南西北部中元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岩石.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分析了3个长英质副片麻岩样品的116粒碎屑锆石.123个分析点锆石年龄的统计结果显示, 碎屑锆石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约1.8 Ga左右, 有少量约2.2~3.0 Ga中太古代碎屑锆石, 暗示Sinh Quyen副片麻岩沉积物源主要为早古元古代基底岩石.基底岩石在形成时间上与华南板块古老基底相似, 推断Sinh Quyen岩组在构造归属上可能来自华南板块.部分碎屑锆石边部记录约250 Ma变质增生作用, 可能与华南板块—印支板块的印支期拼合有关, 记录了古特提斯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65.
次对藏北双湖山字形山玄武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结果表明,玄武岩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Ladinian期((2358±27) Ma)。主量元素SiO2质量分数为4284%~5222%,TiO2为161%~269%,FeOT/MgO为152~194,属亚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稀土元素∑REE含量为11409×10-6~20847×10-6,(La/Yb)N为490~650,相对富集LREE。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曲线与OIB型玄武岩相似。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主要受分离结晶作用控制,La/Nb、La/Ta、Zr/Ba等不相容元素比值与Ti含量表明,山字形山玄武岩可能是软流圈地幔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玄武岩较高的Zr含量与Zr/Y比值显示其处于板内伸展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中三叠世玄武质岩浆是南、北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板片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熔融的产物,而晚三叠世偏铝质-过铝质岩浆岩及高压变质岩折返剥露为造山带垮塌引起的伸展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6.
岗岔金矿是在西秦岭西段北缘发现的中型金矿床,有潜力达到大型。该金矿目前发现的5条金矿脉明显受断裂控制,赋矿围岩浅部主要是一套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侏罗系郎木寺组。采用锆石U-Pb法对其中的凝灰岩进行定年测试,结果显示年龄为(245±2) Ma,说明该火山岩不是侏罗系而应该属于三叠系。矿区内与金矿脉空间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二者年龄也分别为(242±2) Ma和(246±3) Ma。这说明矿区内侵入体与赋矿围岩属于近乎同时代(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上述测年结果进一步限定了岗岔金矿形成时间为三叠纪早期,即构造岩浆活动之期后的热液期。该结论为深入认识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和指导勘查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7.
林西县朝阳沟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带的东部.朝阳沟花岗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的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126.2±2.5 Ma).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花岗岩体具有富硅(SiO2=68.5%~72.1%)、铝(Al2O3=14.05%~14.95%)、碱(K2O+Na2O=8.34%~10.03%)和Fe2O(3 2.27%~4.15%)的特点,属于准铝质碱性花岗岩系列;A/CNK=0.97~1.09,Mg#值较高,为12.66~15.02;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和Ba、Ta、Nb、Sr、P、Ti亏损,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在(Yb+Nb)-Rb判别图解和R1-R2判别图解中,样品全部落于后碰撞花岗岩区和造山晚期花岗岩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中.  相似文献   
968.
为查明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依兰地区侵入黑龙江岩群的金沟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D2279样品锆石多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多在0.1~1之间,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61.18±0.74 Ma(n=20,MSWD=0.66),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金沟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969.
浙江是非金属矿大省,金属矿特别是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亟待进行。本文以里山岭斑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SHRIMP U-Pb对该岩体侵位时代进行精确限定,利用Sr-Nd同位素示踪含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不仅为浙江斑岩型矿床成因的深入研究增加了新资料,还对浙西下一步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常山里山岭斑岩型铜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受球川-萧山深断裂带控制。该矿床铜矿化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体中。含矿花岗斑岩为高硅、富碱、高分异、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体的稀土分布型式右倾,整体呈“海鸥型”,有明显负Eu异常。岩石亏损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Zr、Hf、Ti、Y、Yb等高场强元素。含矿花岗斑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1±2)Ma,为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背景。岩浆岩(87Sr/86Sr)i值为0.679 95~0.721 08,平均0.701 14。εNdt)值为-8.4~-5.8,平均-6.7。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含矿花岗斑岩源区主要为地壳,兼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970.
恰达地区的二叠系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分布于唐巴勒蛇绿岩带东侧、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紫红色(气孔)(杏仁)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6.6±8.1) Ma,MSWD=7.7(93%置信度),时代属早二叠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属亚碱性系列,全碱含量较高(w(Na2O+K2O)=3.95%~6.39%)且相对富钠。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La/Yb)N=3.49~14.66)且分馏较好((La/Sm)N值均大于1.00(1.68~3.51)),重稀土分馏较差((Gd/Yb)N=1.38~2.56)。仅部分样品有微弱的负铕异常(δEu=0.88~1.15)。微量元素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相对亏损,Zr、Hf轻微富集的特征。综合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相关构造判别图解及火山岩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哈尔加乌组火山岩的形成背景以板内大陆环境为主,兼有部分弧火山岩的特征,形成于俯冲碰撞造山期后的区域伸展背景下,火山岩的岛弧特征是对碰撞前混染弧组分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