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1.
汶川8.0级地震水坝震害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5.12”汶川地震中水坝损毁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震后对69座溃坝险情和310座高危险情水库水坝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典型震害现象包括坝体裂缝、塌陷、滑坡、渗漏、启闭设施损坏和其他附属设施的损毁等。文中给出了不同烈度区的水坝震害分布,并对地震中水坝的震害现象做了初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72.
胡腾  路星  杜瑞林 《内陆地震》2009,23(4):450-454
利用全球免费的高精度DEM数据——SRTM数据,依据Farrell提出的质量负载产生的地壳形变理论,计算三峡库区3次蓄水后的垂直形变。结果表明,库区垂直形变分布严格遵守三峡库区新增库容,形变量随离岸距离增加急剧衰减,最大值出现在香溪段,坝区次之。  相似文献   
73.
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王治华 《现代地质》2005,19(2):157-164
“数字滑坡”技术,就是以遥感(RS)和空间定位方法为主,结合其他勘探、试验、调查手段获取数字形式的、与地理坐标配准的滑坡基本信息;并利用GIS技术存贮和管理这些数字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地学原理进行空间分析,研制各类模型,并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研究、滑坡灾害评价、危险预测、灾情评估、滑坡防治等。通过金龙山三维数字模型,卫星监测易贡滑坡、三峡库区重点城镇滑坡及千将坪滑坡等地的遥感调查说明数字滑坡技术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4.
三峡工程库首区分布着许多大型滑坡 ,在空间上具有丛集性规律。为探明滑坡空间上丛集性与线性构造关系 ,并查明线性构造的发育特征 ,采用了SPOT卫星像片线性构造解译及线性构造密度统计和失真指数分析方法。结果显示 ,滑坡密集区与线性构造的高密度区有较好的吻合关系  相似文献   
75.
三峡永久船闸中隔墩岩体变形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三峡永久船闸中隔墩变形监测资料所反映出的几种典型变形规律,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等研究手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隔墩岩体水平位移值的波动是由于临槽的不同步开挖引起的;第二闸室至第三闸室首的中隔墩向北“一边倒”是因为南北闸室地应力的差异和结构面的存在;中隔墩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数值发生突变的原因是结构面的存在。并为研究岩土工程变形监测资料中的“个性问题”(或称异常情况)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蓄水前后三峡库首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发现,相对于蓄水前,蓄水至135 m水位时,官渡口断裂-马鹿池断裂-牛口断裂围限区、秭归地理中心和九湾溪断裂带,出现了4个主应力下降区和共轭的主应力增长区,形成了差应力场;175 m水位与135 m水位相比,局部差应力场呈现逆向变化,即形成了加载效应与卸载效应的交替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水库诱发地震的诱震(或触震)因素。  相似文献   
77.
基于IDL的三峡永久船闸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DL(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交互式数据语言)是进行二维及三维数据可视化显示、分析及应用开发的理想工具。详细介绍了IDL语言的特点,并以三峡永久船闸为例,阐述了基于IDL的三维建模方法,利用IDL图形对象提供的接口,建立模型对象与数据库的连接,实现数据的交互式可视化查询以及查询结果的可视化显示,对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分析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8.
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成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数量众多的内动力成因的断裂带。巴东斜坡区浅表生变形破坏类型可概括为侧向拉裂、“雪崩式”垮塌、表层风化、侧向滑移张剪破裂、岩层折断变位、软岩膝折剪破裂和压扭破裂又重胶结7种重力卸荷破坏力学模式。斜坡系统内部发育分期分区(块)滑动(滑坡)现象,但不存在构造地质意义上的“断层”形迹。在地貌形态上,巴东大斜坡被4条冲沟分割成5个斜坡单元。在斜坡地质结构、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上,巴东大斜坡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表层崩塌滑坡成因为主的堆积层(第一层次),冲沟分割且浅表生地质形迹发育的层状顺倾的中间基岩层(第二层次)和整体连续顺倾的深层基岩层(第三层次)。分形几何计算证明,巴东大斜坡的地貌形态尚处于侵蚀发育的青(幼)年期。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在长江侵蚀下切的不同阶段,巴东斜坡体前缘和后缘接近底界面位置塑性变形区分布集中,但不具备沿深层界面发生整体滑动剪出的可能性。基本认识是,“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官渡口-东瀼口向斜南翼(单斜山)的地质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外动力作用,河谷岸坡快速临空导致其自身重力产生强烈的侧向卸荷与滑移等浅表生地质改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可简单地概括为“重力成因论”。  相似文献   
79.
80.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 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三峡谷地南北汇合型及聚集增强型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南北汇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提供了主要的动力抬升机制,地面气流汇合及Ω型温度场的形成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南北汇合增强,并受地形影响,沿峡谷向东移动。2)聚集增强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和地面形成的有组织的涡旋结构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发展,地面温度锋区的形成进一步促使零散分布的对流系统产生聚集增强,并由南向北移动。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三峡谷地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