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青海省54个气象站1961-1990年雷暴日数的30年整编结果,分析了全省雷暴日数、雷暴初日和终日以及终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1961-1998年全省和西宁市暴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作了探讨,38年间全省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宁雷暴日数总的趋势却叶上升状况,且90年代起雷暴日数增加趋势明显洽省雷暴日数与汛期下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92.
针对上海地下工程中遇到的浅层沼气地质灾害问题,本文搜集分析了大量的实测资料,总结了上海地区浅层沼气的产出和分布规律,并最终尝试从地质灾害的角度对其进行分区。  相似文献   
93.
中国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雷电活动资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涉及防雷减灾问题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中国672个地面站点1961~2006年的雷暴日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同时利用星载闪电探测器(OTD/LISOptical Tran Sient Detector/Lightning Imaging Sensor)的闪电观测资料集(1995~2005年),对中国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再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中国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②闪电密度和雷暴日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③中国和中国不同地区闪电活动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④中国不同地区包括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闪电密度的各种特征.  相似文献   
94.
统计了江苏省气象部门雷电探测系统2008-2009 年闪电记录,对江苏省闪电强度、闪电频数等闪电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江苏省的雷电流强度和闪电分布都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并且闪电频数和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相反分布;同时利用地闪记录与雷暴日数的关系&得出了适用于江苏13 个地级市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5.
城区与郊区不同地形地貌下云地闪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磊  潘解祥 《气象科技》2009,37(6):729-733
利用上海3台SAFIR3000闪电定位仪的测量数据、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统计方法对上海地区云地闪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受地形地貌及高大建筑的影响,上海地区的云地闪分布规律是南北多,东西少,城区多,郊区少;②在郊区发生的云地闪密度虽然低于城区,但是其雷电流的平均强度要高于城区;③上海地区14:00-21:00是云地闪发生最为频繁的时间段。雷暴日是用于表征某地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并据此进行风险评估及确定雷电防护等级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此参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用"闪电密度"或者"地闪密度"代替雷暴日的设想。  相似文献   
96.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97.
利用德州市1951-2006年雷暴日数、总云量、相对湿度、气温、降水等资料,计算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年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1.28天,春季增加0.04天/10a,夏季减少1.1天/10a,秋季减少0.22天/10a。夏季雷暴日数占全年的77.39%,春季占14.14%,秋季占8.47%。总云量、相对湿度、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温明显升高,德州气候呈干旱化趋势。雷暴日数减少与气候干旱化密切相关,年雷暴日数与3—11月大于或等于10.0mm的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541,相关最密切。  相似文献   
98.
任崇  温亚丽 《广东气象》2012,34(1):32-34
利用1951~2009年夏季风时期(5~9月)湛江市逐时雷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时期湛江市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并对引起雷暴日数异常的大气环流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夏季风时期湛江市雷暴日数从1980年开始整体变少,以1980年为界夏季风时期湛江市雷暴日数可分为两个阶段,1951~1979年为多雷期,1980~2009年为少雷期。②夏季风时期湛江市由多雷期转为少雷期时大气环流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亚洲西南季风明显减弱,湛江市低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明显减少;二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强度明显增强,位置偏西,我国南方低纬地区多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脊区内下沉运动明显增强,湛江上空对流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9.
对泸溪县1959年~2011年5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泸溪县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泸溪县属于多雷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7.5d;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6d/10a;全年4个季度均有雷暴活动发生,发生的频率以夏、春两季最高;一年中雷暴活跃期出现在3~9月,活跃期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85.1%;雷暴初日和终日都呈缓慢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平塘县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等方法,分析平塘县50来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得到:平塘县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且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季节划分分析得到,除冬季外,其它季节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分析50 a的月平均雷暴日得到雷暴多发生在4—8月,多年月平均雷暴日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雷暴初终日出现的年际变化较大,即雷暴持续期年际变化较大,得到90%保证率的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下旬,90%保证率的雷暴终日出现在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