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4篇
  免费   875篇
  国内免费   1701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4348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215篇
海洋学   56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敏感性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台风生成参数中各因子与西北太平洋7-9月台风生成数(WNPSTYN)的相关关系,也比较各因子在北半球台风主要源区的纬向距平分布特征,发现涡度因子与WNPSTYN的关系最好,在台风生成条件中相对富有但不特别富足的特性决定了其是WNPSTYN年际变化的敏感性因子.同时还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涡度因子年际变化的来源和表征台风生成数的优越性,发现关键区涡度因子年际变化与南方涛动、南极涛动和澳洲东部高度场的年际变化有关,体现了南半球两大系统和ENSO对WNPSTYN的影响;涡度因子与WNPSTYN的显著相关区与台风生成源地集中区一致,表征台风年际变化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些特性对关于WNPSTYN的影响机制研究和气候模式模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2.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东亚冬季气温存在复杂的季节内变化.本文研究了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的月际转折及可预测性.结果 表明,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前冬(2020年12月-2021年1月中旬)偏冷,后冬(2021年1月中旬-2月)偏暖.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前冬和后冬也出现转折变化.在前冬,由于2020年9月巴...  相似文献   
973.
97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提供的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5月21~23日和2013年5月26~29日南疆西部两次暴雨过程中等熵面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到暴雨过程中的动力热力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南疆西部暴雨过程是在中亚低涡系统影响下,高、中、低空急流耦合并叠加地形强迫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中亚低涡前部中高层向东输送的冷空气翻山后下沉,与低层南疆盆地东部向西输送的冷空气汇合抬升,与中层暖空气交汇,同时上升运动加强促使水汽辐合凝结,是降水的重要原因,短时强降水时冷空气强度弱于暖空气,持续性降水时反之。中低层等熵面位涡与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75.
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改善的EVAD技术,从影响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大气动力学角度,详细分析了2006年2月6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850hPa“人”字型切变及地面气旋相配置是这次大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随着0.7~1.1km高度上中尺度逆切变的出现和4.8km高度上西南急流的建立并向低层扩展,风场辐合明显加强,辐合层加厚,从而为强降雪的出现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中尺度逆切变和西南急流存在的时间与强降雪出现及维持的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另外冷锋过境时风场辐合再次加强使得较强降雪继续维持。同时用改善的E-VAD技术计算了降雪不同阶段的大气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结果表明:中尺度逆切变系统和冷锋的出现均对应着明显的辐合和上升,辐合和上升又促使强降雪出现和维持,因而从大气动力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中尺度逆切变和冷锋的存在及其与强降雪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76.
大理近地层山谷盆地湖陆风及湍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湖陆风特征不仅能够为提高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而且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近地面通量观测系统的2007年3月-2008年5月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等分析了大理近地层中湖陆风、峡谷风特征及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理地区白天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夜间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进一步对湍流和湍流通量特征分析发现,大理地区白天不稳定层结多于夜间;湍流强度白天强于夜间,并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湍流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量交换形式以潜热为主。  相似文献   
977.
主要分析了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强度和面积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夏季环流,水汽输送和降水量的影响,发现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度减弱,面积缩小的变化趋势,并以面积缩小更为显著,这正对应于北极涛动(AO)指数在该时段的显著升高.在这种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影响下,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在近54年显著南移,冷空气活动的南侵程度明显增强,从而造成低空偏北风显著增强而偏南风减弱.与此相应,近54年整个中国区域内低空纬向风速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总的来看,东亚夏季风环流发生了明显减弱.同时,流经中国的中纬度西风水汽输送在近54年也表现出一致减弱的趋势,而南风水汽输送大致以110°E为界,以东的夏季风区呈显著的减弱趋势而以西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种水汽输送的变化影响了中国不同区域内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改变,进而使得夏季降水量发生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亚洲极涡的面积和强度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和夏季降水呈正相关,而与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西部呈显著负相关,夏季亚洲极涡在近几十年的面积缩小和强度减弱是中国夏季降水长期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78.
979.
在常动量通量海面风漂流层内, 基于所导出的海浪能量和涡度变化首次积分与破碎的运动学判据和数学合理性判据, 推演出一致的破碎海面起伏表示和海浪破碎发生条件, 从而用Heaviside函数组合的方法给出破碎海浪海面起伏的函数表达式. 基于所导出的破碎海浪海面起伏函数表达式和海浪总是小波陡的事实, 提出一种包括基底海浪、弱非线性海浪和破碎海浪的海浪海面起伏三重复合函数表示. 海浪的三重复合函数表示和基底海浪的正态分布律的总合, 就是所提出的海浪海面起伏统计数学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980.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通量受到降水和土壤水分可利用性的强烈影响,时空变化显著.所以,整合卫星遥感和田间通量观测成为准确刻画中国北方内蒙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区域碳循环动态的重要基础.基于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通量数据,研究发现:对于内蒙古锡林郭勒温带草原试验站,遥感增强植被指数(EVI)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相关关系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GPP的关系.因此,利用基于EVI的植被光合模型(VPM)对该站点的总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遥感模拟,模型的输入包括增强植被指数,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平均空气温度(勋)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对比2003年5月到2005年9月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植被光合模型可以准确模拟研究时间段内总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动态限(R^2=0.903,N=111,p〈0.0001);研究时间段内模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641.5g C.m^-2,仅高估了约6%,且植被光合模型模拟效果优于其他生产效率模型(比如:TURC,MODIS-PSN).因此,引进改进的植被指数(比如EVI和LSWI),植被光合模型可以成功模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可能成为区域碳通量准确模拟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