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178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陆志强  郑文教  马丽 《台湾海峡》2007,26(3):321-326
本文应用沉积物质量评价基准法对九龙江口及邻近港湾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并定量分析了多环芳烃的相对污染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各测站区多环芳烃相对污染系数均小于1,范围为0.022~0.620,污染程度尚属较低,引起生物毒性效应的几率相对较小.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芴、萘和二氢苊占总相对污染系数比例较高(平均分别为18.1%、16.7%和15.3%),因而具有相对较高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42.
本文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资料,讨论表层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以及在沉积与再悬浮过程中磷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磷含量最高值处距悬浮颗粒物最大沉降速率处下游约5km。磷在悬浮颗粒物上主要以颗粒态有机磷存在,在表层沉积物中主要以无机结合态磷存在。缺氧的沉积环境中可溶性磷自表层沉积物上释放以及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磷的解吸作用,是该水域溶解态无机磷再生的两个主要来源。潮汐运动对磷的形态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3.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4.
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黄勤  江锦祥  马平 《台湾海峡》2007,26(4):548-554
本文采用Ucdcg153、157、202微卫星引物对福建两个太平洋牡蛎(学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种群进行扩增分析和序列测定.与采自漳浦旧镇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比较,前者对以上三种引物全部呈阳性反应,后者只对Ucdcg157显阳性.与Genebank提供的相关序列比较,福建太平洋牡蛎与Genebank样品应属同源,其中漳浦霞美和厦门白礁的样品则可能代表同一种群的两个衍生品系.本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近亲繁殖的育苗方式已经导致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裂化;任其发展不利于维护良种优势.本次采集的样品中未发现显示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和美洲牡蛎微卫星特征的个体.  相似文献   
145.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的排放,对近江牡蛎四倍体的诱导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在25-28℃时受精卵发育同步性较高.在28℃条件下,CB适宜处理剂量为0.6mg/L.在个别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实施处理,至对照组的第一极体出现率达到50%终止处理,四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为11.0%,显著低于对照组72.4%的平均孵化率.在受精后4-12d期间处理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胚胎和D形幼虫阶段四倍体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1.8%和37.9%.四倍体的比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至受精后12d在各处理组已检测不到四倍体.2组幼虫完成附着变态,从受精卵至稚贝的累计存活率平均为0.3%.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可以有效诱导近江牡蛎四倍体,但所获得的四倍体幼虫存活力差,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  相似文献   
146.
冀西北宣化盆地九龙山组陆相沉积地层发育,但地层的时代归属缺少化石和同位素测年资料佐证。研究区杨家营-响水铺一带九龙山组中下部发育流纹质凝灰岩夹层,为准确确定宣化盆地九龙山组的时代和形成环境,笔者对流纹质凝灰岩采集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样品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样品,获得了(161.9±0.8)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LA-ICP-MS法),为晚侏罗世早期。岩石化学特征表明,流纹质凝灰岩属高Si、高K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为右倾型,轻稀土强烈富集,负Eu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亏损Sr和高场强元素(Nb、Ti)。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锆石Hf同位素εHf(t)值为-33.79~-2.71,二阶段亏损模式年龄(tDM2)为1 179~3 323 Ma,表明流纹质凝灰岩岩浆多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加厚的下地壳熔融形成。综合分析认为,宣化盆地九龙山组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的挤压构造背景,该研究成果为研究九龙山组的时代归...  相似文献   
147.
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古冰碛堰塞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东南作为青藏高原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河流堰塞-溃决洪水链式灾害频发地区。研究该区域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演化,对认识、评估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有一套湖相沉积地层,通过地貌填图和光释光测年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测海因里希事件1(H1)以来波堆藏布江谷地可能发生了一期古堰塞湖事件。该古堰塞湖可能是由波堆藏布江侧蚀白玉沟沟口冰碛垄,致使冰碛物滑塌并阻江形成的,古湖的最大湖面面积约为18.8 km2,库容蓄水量约为0.13 km3。该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可能介于H1~10 ka之间,其溃决时间可能在~6 ka之后,后期河流溯源侵蚀及下切作用形成了多级以湖相地层为基座的阶地。  相似文献   
148.
作为淡水生境的顶级捕食者,水獭的分布变迁反映了水域生态系统的演变。江苏沭阳吕台井出土的6件水獭亚科下颌骨,经考古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年代为唐代前期。根据现生江獭(Lutrogale perspicillata)与欧亚水獭(Lutra lutra)的形态差异(前者尺寸更大、 p4后附尖和m1下三角座更发育、下颌体更纤薄),确认吕台井标本分属江獭和欧亚水獭,其中江獭是纬度最高的出土记录。通过形态学研究,我国江獭还出土于中-晚更新世的安徽和县龙潭洞、广西荔浦洞穴、江西万年吊桶环,以及全新世早中期的广东英德牛栏洞、浙江余姚河姆渡、宁波傅家山、湖南洪江高庙等遗址。古文献考证表明,江獭和欧亚水獭分别对应了史料中的“猵(獱)”和“獭”;西汉至北宋时期,两者曾共存于黄淮流域。北宋以后,江獭从黄淮流域消失,反映了黄河泛滥导致的湖泊变迁;最终,江獭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灭绝,现仅残存于珠江口和西双版纳。江獭在我国的区域性灭绝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大型淡水水体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9.
通过参照本土云南松次生林土壤的性质,对外来的不同生长段桉树林土壤进行系统的物理性质分析,揭示桉树种植对土壤结构的改造过程。测定结果分析表明:相对于云南林次生林,不同生长段的桉树林土壤在容重、细颗粒含量上表现出较高值;而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等值却很小。因此,桉树种植改变了本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导致土壤结构状况变差。  相似文献   
150.
通过测定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酸提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桐花树、秋茄两种红树植物各部位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在两红树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和迁移能力,并初步探讨了两种红树植物体内各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红树林区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酸提量顺序为:FeMnZnPbCuCrN iCo,Cu和Pb的平均酸提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同种元素在两种红树植物不同部位中的含量顺序一致:Cu为根枝叶;N i为叶根枝;Fe、Mn、Cr、Zn、Pb、Co为根叶枝。两种红树植物对N i、Cr、Cu、Zn、Fe、Mn的富集能力高于Co和Pb。秋茄对Cu、N i、Mn、Fe、Co的富集能力比桐花树略强些,而对Zn、Cr、Pb的富集能力则相对弱些;但两种植物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都达不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两种植物对N i元素的富集能力都大于其他元素,且都集中在叶部,其他元素则主要集中在根部。除N i外,其余元素在两植物体内的迁移系数均小于1。桐花树中的Cr和秋茄中的Cu、Zn、Mn主要来源于林地沉积物,其他元素在两植物各部位均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