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09篇
  免费   3806篇
  国内免费   4397篇
测绘学   2435篇
大气科学   2414篇
地球物理   1982篇
地质学   9246篇
海洋学   4728篇
天文学   278篇
综合类   1316篇
自然地理   1613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718篇
  2022年   854篇
  2021年   932篇
  2020年   771篇
  2019年   1071篇
  2018年   806篇
  2017年   609篇
  2016年   699篇
  2015年   806篇
  2014年   1176篇
  2013年   932篇
  2012年   1097篇
  2011年   1095篇
  2010年   959篇
  2009年   1076篇
  2008年   1016篇
  2007年   901篇
  2006年   772篇
  2005年   749篇
  2004年   667篇
  2003年   584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596篇
  2000年   458篇
  1999年   455篇
  1998年   412篇
  1997年   350篇
  1996年   367篇
  1995年   361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84篇
  1991年   216篇
  1990年   223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7篇
  1954年   9篇
  1946年   8篇
  1944年   5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72.
73.
于1985年,一颗独特的凸缘微玻璃陨石被发现于采自北太平洋(9°33′N,167°00′W;水深4928m)深海沉积物中。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它的显微特征、微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凸缘微玻璃陨石的形态和结构与达尔文的凸缘澳大利亚石(或玻璃陨石)和查普曼的人造凸缘玻璃陨石相似,从而揭示了玻璃陨石和微玻璃陨石的凸缘结构是由空气动力消融作用的产物。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4.
南海表层流场的卫星跟踪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卫星跟踪漂移浮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海流 ,研究了有关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结果表明 ,秋、冬季入侵南海的黑潮水有一小部分沿台湾南岸折回黑潮主干 ,并有时在台湾西南外海形成反气旋涡旋 ,其余大部分黑潮水西行进入南海内部。吕宋岛西部沿岸流始于 1 3°N以南 ,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抵达吕宋岛西北角 ,与黑潮水混合后西行  相似文献   
75.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相似文献   
76.
台湾海峡1999年8月表层温盐的走航式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年8月台湾海峡的调查资料中走航式温盐仪的资料,对该海区的表层温盐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该海区存在多处上升流和冲淡水。台湾海峡调查海区的上升流区大致可分为两类:(1)海峡西部沿岸上升流区:平潭上升流区、东山上升流区和南澳上升流区;92)台湾浅滩附近的上升流区。冲淡水主要有九龙江冲淡水、珠江冲淡水和闽江冲淡水,此外还有粤东沿岸水。  相似文献   
77.
冯伟民  蓝Xiu 《热带海洋》1997,16(4):1-10
中沙,西沙群岛海区表层沉积物中微型腹足类、双壳类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种类和广温性种类组成,并以典型的带珊瑚礁型种类为主,见有腹足类176种,双壳类48种,可划分出3个沉积组合类型。温度、水深、底质,海底地貌是控制本区腹足类、双壳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腹足类、双壳类遗壳埋藏群由原地埋藏类型和异地埋藏类型组成。在珊瑚礁深水处这现任中类型呈明显混合分布。在水深22.90,115m处属原地埋藏的潮间带或浅不  相似文献   
78.
用6—甲氨基嘌呤诱导贻贝四倍体胚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国雄鲍蒙.  AR 《热带海洋》1996,15(4):26-30,T002
在滤过海水中以4×10^-4mol·L^-16-甲氨基C嘌呤(6-DMAP)处理贻贝Mytilus edulis受精卵或胚胎,受精激活后50或120min处理20-30min,分别抑制第一或第二次有丝分裂,以诱导四倍体胚胎。顶荧光显微观察表明,6-DMAP有效地抑制了第一和第二次卵裂。它使细胞核染色质分散,抑制了原核的移动和染色体的分离,并防碍卵裂沟和极叶的形成,从而诱导出四倍体胚胎。对第一次卵裂  相似文献   
79.
探索塘水体理化因子与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之间的关系,反映水质好坏的理化因子主要有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和硫化氢等。水温升高,对虾摄食量减少,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盐度高低会影响细菌的繁殖速度和病毒的复制速率。  相似文献   
80.
重磁数据处理的根本任务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信息,以丰富重磁异常解释的方法,提高地质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希尔伯特变换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在重磁异常中已有所应用,主要有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进行二维位场分量的互算;通过二度体重磁异常的某一分量与其希尔伯特变换来反演异常体埋藏深度和产状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