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沙、西沙群岛海区表层沉积物中微型腹足类、双壳类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种类和广温性种类组成,并以典型的热带珊瑚礁型种类为主,见有腹足类176种,双壳类48种。可划分出3个沉积组合类型。温度、水深、底质、海底地貌是控制本区腹足类、双壳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腹足类、双壳类遗壳埋藏群由原地埋藏类型和异地埋藏类型组成。在珊瑚礁深水处这两种类型呈明显混合分布。在水深22,90,115m处属原地埋藏的潮间带或浅水类型含量丰富,优势属种明显,这表明自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南海海平面上升过程出现3次间歇性停顿。随水深增大,异地埋藏类型增多,反映了群岛区陡峻的地势与海流在礁壁处形成的垂直分流对生物埋藏群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在厦门港岩石岩潮间带采集的软体动物,论述了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活型及影响软件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共发现软动物54种。其中,多板类6种,腹足类33种,双壳类15种,优势种有僧帽牡蛎,黑荞麦蛤,复瓦小蛇螺,粗糙滨螺等。与60年代初调查结果比较得出,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群落是相对稳定的,潮汐是决定河口结果比较得出,厦门港岩石岩潮间带  相似文献   

4.
珊瑚礁是热带海岸的生物堆积,我国海南岛沿岸珊瑚礁分布甚广,在全岛1620公里的岸线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岸段分布着珊瑚礁。海南岛的珊瑚礁主要由造礁石珊瑚的骨骼组成。礁的类型主要为岸礁,还有少数岛礁和泻湖岸礁等。海南岛的岸礁在沿岸成不连续分布。在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了广东饶平海山区腹足类。经整理和分类研究,共鉴定出腹足类16科25属30种。这些种均为现生分布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特别是浙江以南海区,少数分布在黄海较北部海区。大多数种类栖息于低潮线至浅海几十米水深的沙泥质或泥沙质海底,也出现一些潮间带岩礁栖息型种类。可能反映了具较高海水能量的浅水沉积环境。根据动物群的组合特征,它们应为第四纪全新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南沙群岛海区珊瑚礁灾害性地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有独特的灾害地质类型。珊瑚礁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通过珊瑚礁的地质记录研究了内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活动断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外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海底槽谷与地形突变带、崩塌、滑坡、峰礁与埋藏礁、泥丘、埋藏负地貌等),同时还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珠江工口以东近海水域污损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别为15.7和71.7km、水深27和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1站,各水层的污损生物均以无柄蔓足类、海葵和双壳类及多毛类等华南沿岸海区常见种类为主,其中网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而远岸的Z2站,则主要是有柄蔓足类和水螅,且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低于Z1站.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海底地形地貌研究可以揭示海底表面形态特征,探索海底物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通过单波束测深、单道地震、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和潮汐水文水动力实测等方法,开展了宣德环礁水文要素和水动力条件定量化研究,对宣德环礁水下沙洲动力地貌特征及动力作用下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宣德环礁潟湖内水深50~55 m及60 m发育的礁滩体和埋藏珊瑚礁,与全新世50~60 m的低海平面时期发育的系列特征地貌应为同时期形成,水深50~55 m处的地貌边界很可能保留了早全新世时期古潟湖礁盘地貌轮廓形态;宣德环礁潟湖发育5类动力地貌特征形态的水下沙洲,环礁底层涨落潮流是塑造水下沙洲的主要现代动力因素。在常态天气下,涨落潮流输运的砂质沉积物足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沉积和发育形成现今水下沙洲地貌形态。影响水下沙洲发育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依次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地形基础(珊瑚礁格架、礁盘岸线、口门)和涨落潮流。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污损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涛  严文侠 《台湾海峡》1999,18(3):325-331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别为15.7和71.7km、水深27和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1站,各水层的污损生物均以无柄蔓足类、海葵和双壳类及多毛类等华南沿岸海区常见种类为主,其中网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而远岸的Z2站,则主要是有柄蔓足类和水螅,且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低于Z1站。  相似文献   

11.
南沙群岛珊瑚礁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是发育于海洋环境之中、由造礁珊瑚和生物历经生物和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体,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在南沙群岛珊瑚礁体上,水动力作用和沉积类型、地形地貌都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因而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亦具有分带性。在珊瑚礁海洋水动力环境分带的基础上.研究了南沙群岛珊瑚礁的剖面结构、内部结构和浅地层结构特征以及工程地质分层和岩性,将珊瑚礁岩体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和5个工程地质相带,并对各分带的工程特性及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性群体。2010年通过水肺潜水分析了三亚珊瑚礁区的珊瑚藻种类组成和丰度, 以及群落空间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3科10属25种珊瑚藻, 其中珊瑚藻科占优势地位。三亚珊瑚礁区的珊瑚藻优势种分别为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拟中叶藻Mesophyllum simulans、串胞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fosliei、中叶藻M. mesomorphum、圆锥呼叶藻Pneophyllum conicum、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和布氏水石藻Hydrolithon boergesenii。基于多元统计的分析结果, 将调查采样站位分为近岸型和离岸型2个主要集群, 其中近岸型的珊瑚藻种类以浊度、沉积速率(0~63μm)和悬浮物耐受种类为主, 离岸型则以光依赖-沉积物敏感种类为主。以珊瑚藻种类组成和丰度为基础的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 其空间变异处于显著性水平。生物与非生物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最佳两变量组合(浊度和盐度)显著影响三亚珊瑚礁区2种类型调查站位中的珊瑚藻集合。在同一个研究站位, 因受干扰程度不同, 深水处的珊瑚藻的覆盖率比浅水处高。分析结果表明, 在三亚独特的珊瑚礁区中, 自然或人为的物理干扰因素都对调节珊瑚藻群落结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影响双壳类元素组成的可能因素,从胶州湾沿岸不同取样点采集黄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分别测量了3种壳体的矿物物相类型和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研究表明:3种壳体分别属于文石质、方解石质和混合质壳;Ca,Mn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褶牡蛎和紫贻贝壳体中没有差别,而Mg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壳体中含量较低,在褶牡蛎壳体和紫贻贝壳体中含量较高,Sr元素恰好与Mg元素相反。双壳类壳体中元素组成主要受壳体矿物物相类型的制约,而与水体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弱。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陆架区底层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在断面分布上,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其中,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汕头海域最低;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粤东海域较低;在100m水深范围内,渔获率随水深的增...  相似文献   

15.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夏季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8月在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分别使用浅水Ⅰ型和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72种和浮游幼虫19个类群(或类型),其中桡足类的种数最多达45种。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种数分布由近岸往远岸递增,约3/4的种类属于终身浮游生物,1/4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中小型的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大。两种网具采集的浮游动物总种数、总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中小型优势种的密度差异相当显著,而大型优势种的密度差异不明显。用浅水Ⅱ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总密度平均值为5270ind/m3,是浅水Ⅰ型网的110倍。桡足类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72.45%,其次幼虫占23.41%。浮游动物密度呈斑块状分布,最高达16257ind/m3,底质为珊瑚礁的测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一般较多。优势种主要是中小型种类和底栖动物的幼虫,如强额孔雀哲水蚤、蔓足类无节幼虫、细长腹剑水蚤、驼背隆哲水蚤、无节幼虫、双壳类面盘幼虫、桡足幼体、简长腹剑水蚤等。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红树林区底相大型动物的群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吴启泉  郑凤武 《台湾海峡》1992,11(2):161-166
本文据1987~1989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了大亚湾红树林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分布于湾顶5种红树林内的底栖生物70种,主要由多毛类(23种)、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12种)和星虫动物(8种)组成;平均生物量219.77g/m~2,平均栖息密度281个/m~2;在数量上以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占优势。文中应用群落结构指数进行分析,并与九龙江口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西北侧大陆架向大陆坡转折处表层沉积物中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具有混合的生态特征,这与现代海洋沉积环境并不一致。腹足类动物群中除少数种类为陆坡深海分子,多数种类属内陆架区或近岸浅水分子。因此,动物群主要反映了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平面的海洋环境,而少数深海种类的混入应与黑潮暖流在冲绳北端所形成的上升流有关。根据本区腹足类在其他海区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认为在更新世末次冰期,黑潮暖流仍对本区有重要影响,并控制着腹足类的分布。本区腹足类这种混合的生态特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各种海洋动力环境叠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岛屿周围珊瑚礁在抵御海啸灾害中的作用,采用激波捕捉类Boussinesq模型FUNWAVE-TVD,对孤立波在理想化三维岛礁地形上的传播及爬坡开展了现场尺度的平面二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入射波高、礁坪水深、礁坪宽度、礁前斜坡坡度、礁后斜坡坡度、珊瑚礁糙率对岛屿四周孤立波爬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珊瑚礁的存在总体上可有效降低岛屿四周孤立波的最大爬坡高度;入射波高、礁坪水深、礁坪宽度、珊瑚礁糙率是影响珊瑚岛礁四周孤立波爬坡分布的主要因素,岛礁四周最大爬坡高度会随入射波高和礁坪水深的增大、礁坪宽度和珊瑚礁糙率的减小而不断增大;当礁坪水深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珊瑚礁主要会对岛屿背浪面的爬高失去影响,而当礁坪宽度和珊瑚礁糙率减小至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岛礁四周最大爬高高于无珊瑚礁时爬高的现象;礁后斜坡的变缓会使岛礁周围的最大爬高有所减小,而礁前斜坡坡度对珊瑚岛礁周围的最大爬高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进行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蟹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定量分析了群落结构与水文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周年4个季度月调查共鉴定出蟹类21种,隶属7科、12属,其中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3种。不同季节的蟹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而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少,其中,以秋季的蟹类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从不同水深区域的渔获种类分布趋势来看,蟹类种类以20~30 m水深带较多,30~40 m水深带较少。夏季多样性指数低于其他季节,以水深来看,多样性指数在10~20 m水深带较高,30~40 m水深带较低,蟹类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呈反比。根据冗余分析认为,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0.
杨宗岱 《海洋科学》1993,17(3):17-18
1 中国红树林的种类及其分布 红树林和珊瑚礁一样是热带海岸独特的景观。红树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区域的高、中潮带,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在高潮线附近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在组成红树林的种类中不仅包括红树科植物,而且包括多种其他科的植物共同组成红树林群落。根据资料记载,全世界的红树植物已达24科30属82种,目前我国已发现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