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319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80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434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6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82.
对帕里西-维拉海盆PV090102孔深海沉积物中碎屑组分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碎屑组分的平均粒径为3.2μm,粒径总体变化范围在0.5~32μm,粒度频率分布呈双峰负偏态特征。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粒度数据进行拟合,分离出粗、细两个不同的端元组分。细粒端元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大多在0.5~16μm,峰值较高,众数粒径约为2μm,其特征与北太平中部风尘一致,推测主要为来源于亚洲大陆的风尘,它的百分含量在60%~90%,是碎屑组分的主要物质来源。粗粒端元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宽,约为1.6~32μm,峰较扁平,粒径的众数在10μm左右,主要是来自于周围海脊和岛弧的火山物质。PV090102孔沉积物碎屑组分中不同粒度组分对近2 Ma以来亚洲大陆干旱和大气环流系统增强有很好的响应,同时还记录了0.5 Ma以来西太平洋火山活动增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有助于重建第四纪以来东亚大陆干旱和大气环流历史。  相似文献   
83.
由于缺少对SSZ型蛇绿岩和洋内弧火成岩的系统研究,制约了古亚洲洋东段古生代洋内俯冲过程的进一步认识。本文报道了内蒙古迪彦庙SSZ型蛇绿岩带北部新发现的巴嘎哈尔早石炭世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巴嘎哈尔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324.2±1.8 Ma,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末期。巴嘎哈尔闪长岩SiO2含量为57.71%~61.24%;高铝(Al2O3含量为15.58%~16.68%);具有相对富钠(Na2O含量为3.29%~4.15%)、低钾(K2O含量为1.05%~1.69%)的特征,Na2O/K2O比值为2.18~3.95;MgO含量较高(3.30%~4.23%),Mg#为47.20~51.82;贫TiO2(0.65%~0.76%)和P2O5(0.14%~0.15%);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85.19×10-6  相似文献   
84.
前言     
  相似文献   
85.
兰州地区新近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25 m为间距对厚度210 m的兰州皋兰山剖面的新近纪地层采集样品901个,在实验室对试验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对其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测试。用粒度分布函数的方法分离了沉积物的各成因组分,确定了风成组分和水成组分在全剖面沉积物中所占的百分比。结合色度和磁化率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皋兰山剖面地层以风尘沉积为主,其间夹有河流相沉积的约15层砂岩。古环境的恢复表明,兰州地区从至少约7 Ma开始,沉积地层经历了由河湖相向风尘沉积转变,气候干旱化开始,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6~5.2 Ma构造稳定,是比较开阔的平原环境,并且气候条件比较湿热;5.2~3.5 Ma间构造波动比较频繁,形成了间隔性的河流相砂岩沉积,而在气候表现为干冷;自3.5 Ma开始,兰州地区发生相对构造沉陷,五泉砾岩层的发育是对青藏运动A幕的具体响应。  相似文献   
86.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作用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响应,它显示了系统的时、空变化。随着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从~65 Ma的接触-碰撞(即"软碰撞")转变到~45 Ma的全面碰撞(即"硬碰撞"),火山作用也逐渐从钠质+钾质变为钾质-超钾质+埃达克质。65~40 Ma的钾质和钠质熔岩主要分布于藏南的拉萨地块,少量分布于藏中的羌塘地块。从45~26 Ma,在藏中的羌塘地块中广泛发育钾质-超钾质熔岩和少量埃达克岩。随后的碰撞后火山作用向南迁移,在拉萨地块中产生~26~10 Ma间的同时代超钾质和埃达克质熔岩。尔后,从~18 Ma始,钾质和少量埃达克质火山作用重新向北,在西羌塘和松潘-甘孜地块中呈广泛和半连续状分布。此种时-空变异对形成青藏高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该过程包括:已消减的新特提斯大洋板片的回转、断离及随后增厚拉萨岩石圈根的去根作用,及因此而造成的印度岩石圈向北下插。青藏高原的隆升是自南向北穿时发生的。高原南部被创建于渐新世晚期,并保持至今;直到中新世中期,由于下插印度岩石圈的持续向北推挤,西羌塘和松潘-甘孜岩石圈的下部开始塌陷和拆离,高原北部才达到其现今的高度和规模。  相似文献   
87.
研究了东天山企鹅山群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火山岩Si O2含量介于47.75%~57.78%,Al2O3含量为17.92%~19.88%,Mg O含量为3.96%~6.46%,Mg#值介于52.16~58.20,属于亚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火山岩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火山岩ISr(t)变化范围为0.702 386~0.704 264,εNd(t)变化范围为5.61~8.66。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企鹅山群火山岩可能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而且含有洋中脊和火山弧的物质成分,是软流圈地幔熔体和被俯冲板片流体/熔体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楔熔体的混合物。企鹅山群火山岩的母体可能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大地构造位置,是板块碰撞后洋脊和火山弧物质在一狭长地带上的混杂堆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企鹅山群火山岩属于古亚洲洋南缘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这为古亚洲洋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约束。  相似文献   
88.
"成都粘土"由Thorp和Dye于1936年命名,用以指示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丘陵及高阶地上的含钙质结核粘土。Thorp和Dye并提出,"成都粘土"可能是遭受风化的风尘堆积。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发育完整的第四纪粘土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在Thorp和Dye之后的70多年间,"成都粘土"成为土壤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是,"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及"成都粘土"与青藏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成都粘土"作为可能的风成堆积,针对其的研究,对认识和了解地质时期,尤其是冰期和冰消期四川盆地西部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大气环流格局及强度,以及风尘源区的植被覆盖及干旱化等古环境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成都粘土"及其下伏的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是著名的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粘土,对于这一特殊土体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就有关成都粘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深入调查成都粘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地貌分布特征;2.开展成都粘土的精细年代学研究并建立标准剖面;3.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的成因及物源的深入研究;4.确认"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三者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沉积间断;5.阐明"成都粘土"与川西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之间的物源关系;6.重建"成都粘土"的风尘传输过程及机制;7.探索各层粘土的成因及后期风化改造对其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正>导读亚洲最大单体铁矿——本溪桥头大台沟铁矿3月5日正式坑探。张守诚:"1号坑探矿井之后,铁矿将陆续建设18口探矿井。而大台沟铁矿进入实质性开采阶段后,预计项目设计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铁矿服务期限在100年以上。"亚洲最大单体铁矿——本溪桥头大台沟铁矿3月5日正式坑探。首次开工的1号坑探矿井,井深达1250米,预计工期时长22个月,投资1亿多元。辽宁省地勘局从2005年开始着手研究大台沟铁矿,2006年申请并获得国土资源部大调  相似文献   
90.
《华北国土资源》2014,(3):24-24
近目,《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岩溶环境地质系列图》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项目旨在为我国和东南亚各国岩溶水资源规划、岩溶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