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5篇
  免费   744篇
  国内免费   928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733篇
地球物理   233篇
地质学   2632篇
海洋学   48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27篇
自然地理   22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0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毛蚶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对毛蚶性腺发育、产卵孵化、浮游幼虫及稚贝习性等的研究,初步探索了其人工育苗中主要技术环节。2龄毛蚶全为雄性或雌雄同体,3龄以上群体雌性占70%以上。26.6~27.4℃,受精卵22h发育到D形幼虫;26.5~23.0℃,D形幼虫经过15天发育到眼点幼虫;25.O~20.0℃,投附着基、13天左右稚贝壳长达到600μm时,可以出池到室外进行中间育成。  相似文献   
22.
本文根据植物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艾比湖ZKooB孔中孢粉组合及植被生态的定量分析,阐述了北疆内陆干旱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演化状况。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植被生态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受大气降水以及大气和土壤中相对湿度波动变化的影响,艾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在最近15000a中至少经历了10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变化,并且与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基本符合,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晚更新世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是在全球变  相似文献   
23.
24.
中国对虾幼体期视觉器官的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4年3-5月,以中国对虾无节幼体6个亚期,蚤状幼体3个亚期,糖虾幼体3个亚期及仔虾各时期的幼体为材料,用日产Olympus万能研究显微镜观察研究各期幼体单眼及复眼的发育。结果表明:在中国对虾无节幼体N1-N66个亚期,单眼的两侧均有复眼的原基组织。  相似文献   
25.
26.
27.
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 Ⅰ.亲鱼的室内自然产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1995年在漳州市东山湾水产增殖中心进行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对人工繁殖研究时,对亲鱼产卵前及产卵期间的摄饵,每天的产卵量及卵质进行了观察、研究,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亲鱼亲鱼共19尾,于1994年12月初购自东山县海上网箱养殖户,系从自然海区钓捕,经2~3a养殖的群体。养于海上网箱,日常投喂小杂鱼,并定期投喂一定比例的维生素饲料添加剂。至1995年5月21日测得平均全长35.9cm,体重916.5g。5月28日亲鱼移往室内产卵池,经检查雌、雄比为:雌:雄:不…  相似文献   
28.
29.
北凯尔特海盆西北部3个NEE走向活化大断层系统向西北下降,制约着中生代3个半地堑的位置.断层的位置是根据下伏基底构造确定的.其年代为华力西期.该地区的华力西构造与局部构造相比较,显示出叠瓦状断层的一系列特征.这些中生代活化构造决定了该区半地堑盆地的位置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30.
大珠母贝人工养殖过程中,幼贝死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1993年11月至1995年5月,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研究和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珍珠贝养殖场自然海区吊养的A,B,C3批养殖贝和陵水新村珍珠贝养殖场养殖池吊养的D批养殖贝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凋查.结果显示,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是以暴发性方式发生,幼贝群体的大批量死亡高峰一般发生在4~6月龄期,8个月以后随着龄期的延长,死亡率显著降低.幼贝群体死亡率与贝体平均体长的关系是4cm以下的贝体死亡率较高,1~3cm阶段处于死亡高峰期内,5cm以上的贝体死亡率显著降低.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率与类立克次体感染(即RLO平均感染严重度指数S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RLO感染的高峰之后或当中部相应伴随贝群体死亡率的高峰,随着RLO感染的降低,贝群体的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在4批养殖贝群体中,仅在A批养殖贝群体样本中发现有少量纤毛虫寄生(感染率为87.5%,感染强度为3.56个/10倍物镜).这几批幼贝群体的死亡与海水温度、盐度之间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