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的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堂林  李钟杰 《湖泊科学》1999,11(4):333-337
本文对河蟹幼蟹蜕壳过程及蜕壳后的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初步探讨了蜕壳与光照、温度及生境的关系对于0.5-2g的幼蟹,蜕壳期大约需要3-6h,软壳期需要2h,薄壳期需要15h.幼蟹特别喜欢选择有草的生境作为蜕壳地点,也喜欢在池塘浅水区蜕壳,但是在2m以内水深对蜕壳成功率没有影响.蜕壳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蜕壳的数量显著高干夜间(F(1.30)=13.4,P=0.0009),蜕壳高峰发生在上午(07:00-11:00),低谷一般发生在夜间(23:00-03:00).协方差分析(昼夜为协变量)表明:水温的昼夜变化(28-35℃)对蜕壳并没有显著的影响(F7,11=1.99,P=0.1467),在水温高达 35℃时蜕壳仍然能顺利进行,蜕壳下限温度在14℃左右。  相似文献   
72.
新太古代片麻岩在辽西地区分布面积广阔,其中发育的金矿矿产资源丰富。为了研究辽西地区新太古代片麻岩金矿中共伴生元素对于Au元素成矿的重要性,本文以辽西地区新太古代片麻岩中典型金矿床及矿化点矿体的组合分析数据为样本,运用多重分形理论进行Ag、Cu、Pb、Zn、S元素质量分数与金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建立了基于多重分形理论的金与共伴生元素多重分形模型。根据多重分形的拟合分析结果显示,Au、Cu、Pb、Zn和S元素的拟合曲线分布状态均呈明显的下凸型,其均匀程度介于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之间,广义分维值均大于1.3,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银元素的拟合曲线分布状态明显不同于其它元素,说明银元素的富集不受或受到其它元素的影响很小。结合元素亲和性特征,以硫元素为核心,分析了Au、Ag、Cu、Pb、Zn的亲硫性,并将新太古代片麻岩金矿中金的演化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1)黄铁矿富集阶段,(2)自然金伴生阶段,(3)交代充填阶段,(4)变质氧化阶段。根据多重分形模型的拟合分析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新太古代片麻岩金矿中共伴生元素组合对于金元素成矿极为重要,它为后期找矿的方向及...  相似文献   
73.
非生物因子对底栖动物无齿相手蟹重金属富集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江口滨岸滩地生态系统一种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度、盐度、重金属间相互作用等几个主要非生物因子对无齿相手蟹积累Cu,Zn,Pb,Cr,Ni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无齿相手蟹对Cu,Zn,Cr,Ni的累积量高于其他季节,说明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动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秋季,无齿相手蟹体内的Pb含量与盐度显著负相关;春季,无齿相手蟹体内的Zn含量与盐度负相关;无齿相手蟹体内累积的Zn—Ni,Pb—Cr之间相关显著,二者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4.
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与养殖现状及其种质保护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谷孝鸿  赵福顺 《湖泊科学》2001,13(3):267-271
根据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及其养殖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各水系河蟹的种质变异及其河蟹幼蟹培育和成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华绒螯蟹 种质保护的要求,就防止河蟹幼蟹性早熟及和蟹养殖的遗传污染与种质混杂等问题,提出了对长江河蟹品质保持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5.
中华绒螯蟹鳃的组织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华绒螯蟹鳃详细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每条鳃由一扁平的鳃轴及其向两边发现片状鳃叶组成,鳃壁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和基膜构成。上皮细胞向角质层伸出指状突出以扩大表面积。上皮细胞向鳃腔突出延伸形成鳃腔隔。鳃腔内的膨大细胞实际上是上皮细胞向鳃腔内分裂形成突起,然后生长膨大而成,膨大细胞将鳃腔隔成迂回的通道,更有利于气候的交换和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76.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健康和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解(Eriocheir sinensis)进行了微病理学研究,在病蟹中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多呈球状或棒状,直径在0.22-035μm之间,具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典型的细胞核,该微生物在发病初期主要出现于血细胞中,发病晚期大量出现于鳃腔中和心脏、附肢肌肉、消化道、消化腺和生殖腺中的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中。回感实验表明该生物是江苏淮阴地区河蟹“主贺抖病:的  相似文献   
77.
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艳宏 《湖泊科学》1999,11(1):40-44
本文描述了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的外部特征并与一秋龄未成熟及二秋龄成熟河蟹进行比较,同时给出了体重与壳宽的回归方程,保安湖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秋龄雌蟹,体重大于29.8g全部成熟,而体重小于13.1g均不成熟,,体重在13.1 ̄29.8g之间,既有成熟又有未成熟,对于一秋龄雄蟹,体重大于26.0g,全部成熟,而于12.0g均未成熟,体重在12.0-26.0g之间,既有成熟者又有未成  相似文献   
78.
凡纳滨对虾亲虾常用天然饵料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亲虾培育中 4 种常用天然饵料———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去壳)和杜氏枪乌贼Lol igo duvancelii 的营养成分及组成。结果表明,杜氏枪乌贼的蛋白质(78. 41%)和胆固醇(16.1 mg·g-1 )含量最高;双齿围沙蚕的 EPA 和 DHA 含量最高(分别为 14. 15%和12.97%),∑n 3/∑n 6值为5. 79;长吻沙蚕的 EPA和 DHA含量略低(分别为 12. 36%和11.54%),但其∑n 3/∑n 6值最高,为 7.06;长吻沙蚕的α 生育酚含量最高,为 47.72mg·kg-1,以下依次为双齿围沙蚕(43.02mg·kg-1 )、近江牡蛎(42.31mg·kg-1 )、杜氏枪乌贼(38.93mg·kg-1)。双齿围沙蚕具有最高的抗坏血酸含量,为 110.12mg·kg-1,以下依次为长吻沙蚕(100.06mg·kg-1)、杜氏枪乌贼(91.41mg·kg-1 )、近江牡蛎(33.75mg·kg-1 )。通过比较这些天然饵料的营养组成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认为杜氏枪乌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及理想的氨基酸组成,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优质蛋白质和胆固醇来源;而长吻沙蚕和双齿围沙蚕具有高含量的EPA和DHA,以及更高的∑n 3/∑n 6值,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最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此外,2 种沙蚕的α 生育酚和抗坏血酸含量较高,对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79.
在盐度为12的海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aCl2(2、4、6、8、10g/L)可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溶菌酶(LZM)的活性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海水中浸泡4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河蟹肝胰腺中5种酶的活性随着CaCl2浓度的上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当CaCl2浓度为10g/L时,活性最低;ACP和AKP分别为对照组的56.72%和40.76%;SOD与CAT的活性在10g/L时为对照组的20.11%和7.32%;LZM的活性为对照组的60.14%;该结果说明:正常海水中CaCl2浓度的提高会导致河蟹体内自由基代谢的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力.除LZM外,当CaCl2浓度为4g/L时,其它免疫酶的活性均表现出向下的拐点.因此,继续提高海水中的CaCl2浓度,将对河蟹成活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传统观点认为,碳酸盐岩中的缝合线是在岩石负载或构造应力作用下压溶形成的,是一种化学压实作用的产物。对缝合线进行综合研究,发现其具有“四性特征”,即完整性、亲烃性、排孔性及胀裂汇聚性。综合以上“四性”认为,缝合线主要是岩石在负重或构造应力作用下烃类(或泥质)使岩石发生胀裂形成的一种锯齿状裂缝,是烃类(或泥质)开辟的排烃通道,压溶作用对缝合线的贡献还有待研究。与碳酸盐岩相比,泥岩不发育缝合线,主要在于泥岩优势孔隙半径较大,烃类可以通过微孔以渗透方式向外排放,不需要形成缝合线。通过缝合线形成机理探讨,查明了碳酸盐岩与泥岩排烃方式的区别,进而对碳酸盐岩与泥岩封盖性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