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添加0·01、0·10、1·00、5·00mg/L的铜(Cu2 )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血淋巴和鳃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肝胰腺和血淋巴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血蓝蛋白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鳃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 ,K -ATPase)、钙镁三磷酸腺苷酶(Ca2 ,Mg2 -ATPase)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均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肝胰腺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环境中添加0·01mg/L Cu2 就可对中华绒螯蟹代谢酶产生显著影响,并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对中华绒螯蟹机体的影响逐渐加剧。表明代谢酶活力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Cu2 的胁迫程度和毒性。  相似文献   
92.
通过两年度的小试和生产性试验,从越冬亲虾入池至产卵过程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其成活率和性腺发育要好于投沙蚕、四角蛤的鲜活饵料组(对照组),生产性试验的产卵量、孵化率和幼体变态率优于对照组。试验用饵的成本比对照组低45.3%。  相似文献   
93.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正常样品作对照,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整蟹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旨在为颤抖病病原的确定及诊断等提供参考,同时期望加深对河蟹发病机制及死亡过程的认识。结果表明,患病河蟹的鳃、心脏、肝胰腺、腹节神经等组织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浊肿、变性、坏死,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鳃、心脏、肝胰腺、腹节神经是病原体感染河蟹的主要靶组织器官;河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鳃、心脏、肝胰腺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使其功能遭到破坏,这可能是导致河蟹发病死亡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4.
本文报导了无论海捕,还是人工培育的越冬亲虾首次产卵后可通过切除眼柄来促进其性腺再发育、成熟并产卵。室内试验表明,切除眼柄后最快3天即成熟、产卵。人工越冬虾平均产卵量为4.6万,孵化率高于70%。在室内水泥池中,不切除眼柄诱导性成熟相当困难,而在室外土池中无须经切除眼柄处理,性腺也能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95.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围栏封闭预防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病毒性流行病使世界的养虾业遭受到了严重挫折 ,其中又以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病流行最广 ,危害最大。针对这种病的病原、病理和流行病学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于如何预防也做了很多探索 ,但迄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养虾界总结出高位池塘养殖、内地淡化养殖、远海岸卤水、井水或渗水养殖和虾池配养肉食性鱼类等办法 ,都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办法大多要求一定的条件 ,缺乏普适性 ,而且往往有时效限制 (即养殖年久后也会发病 ) ;有的则只是减小了发病机率 ,并不是十分可靠 (如配养肉食性鱼类 )。因此 ,研制出一种具有普适性 (特别是能…  相似文献   
96.
作者提出镉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脏R—细胞亚显微结构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影响。在亚显微结构水平上,R—细胞中,受影响变化最明显的是线粒体;线粒体体积和其内膜嵴的破坏程度与介质镉浓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镉浓度的升高,细胞器减少,内质网膨胀,细胞质和线粒体基质变稀薄。SGPT活力也随镉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并与R—细胞亚显微结构变化程度一致。本文还就处于不同镉浓度下的标本,与生理机能相联系的R—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R-细胞线粒体亚显微结构变化与SGPT活力变化的关系及SGPT活性变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7.
采用高pH不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血清、肌肉、鳃、心脏、肝胰腺、精巢和精子等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谱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2种底物(乳酸钠和α-羟基丁酸钠)进行了特异性反应,并对其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乳酸钠为底物时,中华绒螯蟹的肌肉、鳃、血清和心脏有2条谱带,而精巢和精子有3条谱带,但在肝胰腺中未发现谱带;以α-羟基丁酸钠为底物时,只在血清、精巢和精子发现有1条谱带。从而说明,中华绒螯蟹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精子存在特异性乳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98.
藻、虾、蟹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受庆 《海洋学报》1990,12(3):388-394
江蓠属海产藻类,是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在我国台湾省已经池养了30多年[1].对虾、青蟹肉味鲜美,是国内外畅销的海产品,青蟹还有一定的药效作用[2].对虾养殖业在我国早已兴起,青蟹养殖业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蓬勃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可作养殖的池塘面积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是当前海水养殖业发展所寻求的一个新方向.1984年张起信等研究了虾、藻混养技术,提高了对虾产量[3].  相似文献   
99.
日本对虾亲虾性腺多次成熟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经济种类之一.近年来,对虾养殖业经受严重滑坡,人们对原来北方地区主养中国对虾(P.chinesis),南方主养斑节对虾(P.monodon)的格局在养殖品种选择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日本对虾倍受青睐,其养殖面积及区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南起海南北至辽宁均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并日益扩大[1].  相似文献   
100.
主要从水的处理、单胞藻的选择、亲贝的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随着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闽粤沿海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