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青藏高原增暖海拔依赖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由于复杂的地形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关键区.古气候代用指标、常规气象台站以及卫星反演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变暖显著,最低气温升温趋势高于最高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且存在海拔依赖性,即升温幅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大.在此基础上,不同大气环流模式试验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原气候变化模拟结果也表现出明显的海拔依赖性.而模式资料分析表明,海拔依赖性的存在可能与高海拔地区冰雪反馈和云量有关.但由于青藏高原5000m以上常规观测台站稀少,难以获得连续的气象观测资料,而当前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仍较低,缺乏对复杂地形描述和模拟,这使得海拔依赖性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当前海拔依赖性研究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获取更高海拔地区的观测和模式资料,运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来检验海拔依赖性存在与否的问题,如6000m以上站点和格点;第二,如果这种依赖性确实存在,如何从物理机制上解释高原气候变暖的海拔依赖性.  相似文献   
32.
断层带摩擦稳定性转换及其对应的微破裂特征对于地震成核条件和慢地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双轴实验装置研究了硬石膏断层带摩擦稳定性的转换及其对应的应变变化、微破裂特征,并分析了实验标本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σ2和加载点速度对断层滑动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在低σ2条件下,硬石膏断层带出现不稳定滑动,变形以局部化的脆性破裂和摩擦为主;随σ2的增加,断层由不稳定滑动向稳定滑动转换,断层带变形方式逐渐转变为分布式的破裂.在低σ2条件下,硬石膏断层带在较低加载点速度下表现为速度强化且滑动稳定,在中等加载点速度下表现为速度弱化并伴有准周期性的黏滑,在较高加载点速度下又有转向速度强化的趋势,σ2的提高使得速度弱化的范围逐渐减少,滑动趋于稳定.上述两次转换对应不同的微破裂特征,在较高速度下从速度弱化转换为速度强化时,断层滑动伴有能量较小但频度很高的微破裂活动,而在较低速度下从速度弱化转换为速度强化时,断层滑动伴有间歇性的微破裂,这与断层带的微观结构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其转换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3.
利用两种模型对宁夏及邻区尾波 Q 值进行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Aki模型和Sato模型,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了宁夏及邻区平均尾波Q值,并拟合了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结果为:Aki模型为Q(f)=(212±87.62)f0.7584±0.19;Sato模型为Q(f)=(44.81±15.87)f0.9491±0.0805.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均显示本区域Q值较低,对频率依赖性较高.研究结果认为两种模型均适合对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热水条件下黑云母断层泥的摩擦强度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路珍  何昌荣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4):1123-1132
黑云母是自然界常见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摩擦系数不高且化学稳定性好,对其摩擦性质的关注可能会对弱断层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次工作选取的实验温度条件对应于典型地壳强度模型中脆塑性转化带的范围,为300 ℃和400 ℃.有效正应力为200 MPa,孔隙水压包括10 MPa和30 MPa,在此条件下对黑云母模拟断层泥进行摩擦实验研究.实验得出黑云母的摩擦系数平均在0.36左右.速度依赖性随温度升高速度弱化的程度增强,表现为300 ℃为十分微弱的速度弱化,而在400 ℃出现了黏滑行为,代表了更强的速度弱化.显微结构中同时出现了脆性剪切变形和塑性扭折变形,但决定宏观力学性质的显然是脆性剪切变形.在黑云母存在的情况下,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有助于理解大陆地壳脆塑性转化带中地震的可能性和弱断层深部的变形机制、宏观力学行为以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35.
高守亭 《大气科学进展》2009,26(6):1108-1114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cloud hydrometeors have larg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which makes accurate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 difficult. Thus, dependence of accurate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cloud simulation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We report a cloud-resolving modeling analysis on this issue by comparing the control experiment with experiments perturbed by initial temperature, water vapor, and cloud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accurate only if the root-mean-squar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turbation experiments and the control experiment is smaller tha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The analysis may suggest that accurate precipitation and cloud simulations cannot be obtained on both fin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simultaneously, which limits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could lead to accurate precipitation and cloud simulations on daily time scales, but it may not be beneficial to precipitation and cloud simulations on hourly time scales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cloud processes.  相似文献   
36.
鲜水河断裂的几何形态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整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的几何特征以及从1327年有记录以来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断层破裂位置和长度。选用速率和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代表断裂区域物理性质,构建了鲜水河断裂3D物理模型模拟强震周期性。模拟结果与历史地震的发震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模拟结果在第二次地震周期之后,明显出现分段现象与鲜水河断裂分段的几何特征较为一致;2断裂北西端结构较为简单,地震发震情况也偏单一,在7级以上地震发震之前有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此类现象与模拟结果一致;3断裂中段结构复杂,不仅存在分段还有轻度弯曲,模拟结果显示中段地震逐渐减小,破裂长度逐步缩短,并且出现级联破裂现象与历史地震较为吻合;43D模拟结果中,地震破裂区域起始与终止位置大都发生在断层转折的区域,特别是在乾宁和康定两处断层出现弯曲的位置,这与鲜水河断裂历史地震发震情况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37.
钟振  胡云进 《岩土力学》2015,36(11):3085-3093
为研究石灰岩裂隙的摩擦滑动特性,搭建了三轴试验系统,进行了劈裂石灰岩岩芯在湿润和干燥条件下的滑动-控制-滑动试验、速度步长试验和渗透试验。通过滑动-控制-滑动试验和速度步长试验分别研究了石灰岩裂隙摩擦强度的时间依赖性和滑动稳定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水对裂隙摩擦强度特性的影响,同时还通过渗透试验观察了裂隙渗透率在滑动过程中的变化。滑动-控制-滑动试验表明:裂隙的摩擦强度具有时间和应力依赖性,裂隙摩擦强度在控制时间内的下降量及重新滑动后的愈合量均与控制时长成正比,而与有效压应力成反比;此外,摩擦强度特性还明显受到水的影响。速度步长试验则表明:石灰岩裂隙摩擦强度随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现速度强化特性。最后通过不同有效正应力下(介于1?3 MPa之间)的渗透试验发现:裂隙的渗透率不仅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而且在各级正应力下亦随滑动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8.
利用两台架设在北京台的海底地震仪样机记的1998年1月10日6.2M张北地震的余震,选其中信噪比较高的记录利用单台叠加频谱比法得到Lg尾波Q及频率依赖因子,结果显示,所有地震的Lg尾波Q值都比较接近,并且由两台仪器记录的同一地震得到的Q值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单台叠加频谱比法是求Q值的较稳定的方法,(2)两台仪器的性能比较稳定,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39.
中国陆区S波分裂的频带相关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中国陆区8个天然地震台站的资料进行Butterworth带通滤波处理, 研究了不同频带宽度下的S波分裂现象, 得出: 中国陆区S波分裂时差、快波偏振方向随频带的不同而变化. 其中, 乌鲁木齐台在0.1 - 0.2 Hz频带内不发生S波分裂, 北京、恩施、昆明与牡丹江台S波分裂时差随频带增加而减小, 兰州与琼中台分裂时差随频带变化规律相似; 随频带增宽, 恩施台快波偏振方向由西向东变化, 海拉尔台快波偏振方向由东向西变化, 北京、昆明和牡丹江各台的快波偏振方向基本一致. 并对中国陆区S波分裂的频率依赖性的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0.
本文讨论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中三类典型的不适定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1.综述与三类典型不适定问题有关的问题及研究概况; 2.建立一个更接近物理实际的不适定问题的新提法; 3.给出三类典型不适定问题解的Hlder连续依赖性的估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