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Baiera叶部化石是欧亚大陆中生代植物群中的常见分子,广泛分布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地层中.本文根据首次发现于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五九盆地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的多块保存完好角质层的Baiera叶部压型标本的形态学和表皮构造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种-两叉状拜拉(新种)(Baiera bifurcata sp.nov.).  相似文献   
402.
基于GIS技术的三江北段铜多金属成矿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元地学信息的成矿预测与评价,能够优选和圈定成矿远景区,并为区域矿产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是国内外定量地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文中选取西南三江北段为研究区,针对研究区铜多金属矿床具有海拔高、坡度大、近地表出露和矿区剥蚀环境发育等特征,在以往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控矿因素进行区域预测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矿床的变化和保存条件研究内容,提出兼顾区域控矿、变化-改造、保存因素的成矿预测评价新认识。为了检验新认识,文中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和已查明的24个铜多金属矿床,利用GIS技术提取铜多金属矿床赋存相关的29种多元信息,选取了证据权重法,开展基于控矿因素的20个因子和基于控矿、变化-改造和保存因素的29个因子两种区域铜多金属成矿预测与评价,编制成矿后验概率图,结合已知矿点和野外验证分析,认为基于控矿、变化-改造、保存因素的成矿预测结果优于单一的控矿因素预测结果:一方面剔除了冰川、水蚀或风化等近地表营力作用产生的非成矿异常区,另一方面提取了近地表赋存矿体的地层和岩体相关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403.
对-20℃下冰冻,常温下酒精、甲醛溶液和Bouin氏液等保存条件下的鱼体组织(血液、肌肉、鳞片、鳍条)的DNA提取方法作了比较,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及RAPD扩增结果验证。结果表明,除鳞片外,新鲜组织、-20℃冰冻组织以常规方法可提取出较高质量的DNA;保存于70%酒精或10%甲醛溶液中的组织,经预处理,亦可得高质量DNA;新鲜、冰冻、70%酒精或短时间10%甲醛固定的鳞片经适当预处理也可提取出较高质量的DNA。  相似文献   
404.
对-20℃下冰冻,常温下酒精、甲醛溶液和Bouin氏液等保存条件下的鱼体组织(血液、肌肉、鳞片、鳍条)的DNA提取方法作了比较,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及RAPD扩增结果验证。结果表明,除鳞片外,新鲜组织、-20℃冰冻组织以常规方法可提取出较高质量的DNA;保存于70%酒精或10%甲醛溶液中的组织,经预处理,亦可得高质量DNA;新鲜、冰冻、70%酒精或短时间10%甲醛固定的鳞片经适当预处理也可提取出较高质量的DNA。  相似文献   
405.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埋藏演化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层埋藏状况对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保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地层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史的恢复,对比盆地不同地区之间地层剥蚀和埋藏特点,探讨地层埋藏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分析地层埋藏对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经历的4期(T3、J1、J2、K1)沉降—抬升循环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沉积埋藏深度和埋藏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导致各地区间长7烃源岩进入生烃的时间提前或滞后.北部古峰庄地区和中部白豹地区在J2期已进入早期生烃,姬塬和镇北地区在J3期进入早期生烃,而南部西峰、洛川地区和东部陕北地区早期生烃的时间是K1早中期.进入大量生烃阶段的时间基本都在K1期.另一方面导致地区间成藏封存条件的变化.在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地层埋藏深度大,沉积速率高,形成很好的封闭条件.各生烃阶段,特别是早期生成油气也可很好地保存而成藏.  相似文献   
406.
王丽霞 《地球》2010,(2):104-104
辽宁省古生物资源丰富,其数量品种之多、保存状况之好、科研价值之高、经济潜力之大,举世罕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止独一无二的“身披羽毛的恐龙化石”,以及原始的早期鸟类、被子植物,早期哺乳动物等,堪称石破天惊,为华夏而栩栩生辉。  相似文献   
407.
楚雄盆地油气保存单元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辉  梁秋原 《云南地质》2005,24(3):303-308
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燕山期是油气藏关键时刻.晚燕山期后上覆K2-E地层成为新的区域盖层,喜马拉雅运动的挤压作用加强和改造了原先形成的圈闭,使油气重新分配,形成新的油气保存单元.将楚雄盆地现今油气保存单元划分为持续型、残留型、改造型及重建型四种基本类型,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08.
著名的埃迪卡拉纪化石Dickinsonia是最有争议的一种生物,曾被认为是刺胞动物、扁行动物的、环节动物,甚至被归入非后生动物文德生物界或地衣类。从俄罗斯白海地区冬季海岸5亿5千5百万年前的细砂岩中新发现的一枚化石标本保存了可靠的内部器官解剖构造印痕,从而肯定了它是后生动物的属性。这些构造可与现生的栉水母动物的胃水管系统类比。另外,我们观察发现Dickinsonia显示了两辐射对称的特性,并非以前认为的两侧对称生物。而栉水母动物门是现生36个后生动物门类中唯一具两辐射对称的动物类别。因此,我们认为Dickinsonia无疑属于后生动物,…  相似文献   
409.
运用地球化学方法评价油气资源潜力是盆地勘查阶段的战略问题之一。选择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进行油气资源潜力浅表地球化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总结了油气保存条件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能系数的新概念,定量表征油气运移过程中组分分异强度,研究了预测油气远景靶区的GIS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可以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重要的浅表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410.
李世臻  姜文利  王倩  刘丽君 《地质通报》2013,32(9):1440-1446
美国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发促进了中国页岩气地质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认识到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理论和开发技术有待突破.从中国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分布规律、生气机理与富集规律、页岩气储层物性及微结构、保存条件、资源评价与选区评价等方面对目前中国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讨论了中国在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中国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认为沉积、构造对页岩层段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需加强,页岩气吸附机理的理论认识需深入,微结构定性定量测试分析技术需提高,评价现今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指标体系需建立,选区参数体系和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