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412.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岩芯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综合探讨了下扬子南部地区的有利构造保存条件。地震解释剖面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下扬子南部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重要的构造作用:第一期为印支期挤压作用造成褶皱变形和逆冲断层以及隆升剥蚀;第二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和正断层活动。皖泾地1井在二叠系页岩地层中获得页岩气显示,在下三叠统殷坑组灰岩中钻遇轻质油,表明下扬子南部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潜力。构造保存条件分析表明皖泾地1井位于褶皱冲断带内的向斜部位,印支期隆升剥蚀量小,晚白垩世以来伸展拉张幅度小,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成藏条件,是有利的构造保存部位。   相似文献   
413.
保存条件是影响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本文综合利用地质、钻井等资料,分析了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顶底板条件、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和气体组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影响页岩气保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西昌盆地保存条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盆地各凹陷主要由走滑-冲断带相隔,凹陷内地层缓倾,构造样式表现为宽缓-开阔褶皱,由于受到盆缘断裂冲断作用的影响,盆缘褶皱常表现为紧闭-闭合褶皱,地层近于直立,局部发生倒转;西昌盆地内部构造缩短量较少,缩短率均<20%,指示整个盆地内部构造变形强度较弱;盆地南部布拖区域,龙马溪组页岩可形成典型压力封存箱式地质结构,箱内与箱外存在一定压力系数差,箱内地层压力稳定,保存条件好;综合多期构造作用下的断裂和裂缝发育状况、隆升剥蚀、构造变形条件等因素,在西昌盆地东缘优选出昭觉和布拖两个页岩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41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处在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及北祁连褶皱带之间的特殊构造位置,因而也是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盆地本部的一个复杂构造区。本文试图在西缘南段与盆地本部沉积演化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关系的研究,评价优选西缘南段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区带和目标。主要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相对盆地本部而言,西缘南段早古生代沉积结束的晚、晚古生代沉积开始的早,表现出拉张、裂陷为主的早期构造活动特征,形成上、下古生界两套有利的成藏组合;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以来,则由于受冲断推覆构造活动的影响,西缘南段侏罗系及其后续构造层系的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各构造层系的厚度差异可达千余米以上;2)西缘南段在大规模冲断推覆构造前即已基本成藏,燕山中-晚期以来的强烈冲断推覆构造,使部分地区古生界地层抬升剥露至近地表附近,导致古生界先成气藏遭受大面积破坏;3)在推覆体系的宽缓向斜区、以及主冲断层下盘的原地岩体中,古生界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受断裂破坏程度低,仍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4)综合分析认为石沟驿向斜、韦州向斜、红寺堡向斜及银洞子向斜等4个宽缓向斜构造区的上古生界,以及处在惠安堡-沙井子主冲断层下盘原地岩体中的奥陶系台缘相带,是西缘南段古生界岩性圈闭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15.
王正和  邓敏  程锦翔  张海全 《地球科学》2018,43(10):3616-3624
盐源盆地复杂的断裂体系及频繁的构造与岩浆活动对盆地内页岩气及常规油气保存的影响有待探讨.通过对断裂、岩浆活动与两套主要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匹配性分析,认为:(1)盐源盆地的边界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断裂在喜马拉雅期均有活动,且其活动作用主要是破坏早期的油气藏,并对油气的空间配置进行再次调整,对自生自储的原位页岩气保存主要起破坏作用;(2)盐源盆地内部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褶皱中仍然可能残留保存相对较完好的构造圈闭,并且可能富含气和轻质油;(3)盐源盆地及邻区所发育的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4期岩浆活动对盐源盆地中油气生成与运移的有利作用在于催熟烃源岩,加速其生油气,并提供潜在的运移通道;不利作用在于会破坏有利圈闭或先期油气藏,且烃源岩中的岩浆底辟会对自生自储的原位页岩气保存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16.
选取5%的甲醛,–20℃冰冻和液氮为保存方法,以中国近海的2种优势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为研究对象,以体长、体宽和面积为体型参数,研究了上述几种保存方法在2个月的时间内对浮游动物体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华哲水蚤,甲醛保存2个月后,体长下降为原始体长的99.4%,体宽和面积都增加为107%;冰冻和液氮保存2个月后,体长分别增加为原始体长的101%和106.8%,体宽下降为90%和81.6%,面积下降为92.2%和88.8%。对于强壮箭虫,在甲醛、冰冻和液氮3种保存条件下,保存2个月后体长有所下降,分别为原始体长的92.8%,50.7%和48.4%。体宽和面积有所增加,体宽分别变为原始体宽的139.9%,159.4%和263.8%,面积分别变为原始面积的119%,97.8%和107%。综合分析发现,胶质类浮游动物在冰冻和液氮保存条件下,身体变形严重,因此用ZooScan测得的结果误差较大,相较而言,甲醛对胶质类浮游动物体型的影响较小;中华哲水蚤比强壮箭虫在各种保存条件下体型的变化要小;保存初期,浮游动物体型的变化幅度较大,后期趋于稳定;在3种保存条件下,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体长的变化最稳定,其次是面积。对浮游动物的体型进行研究时,推荐使用甲醛保存条件下的体长或面积。  相似文献   
417.
对有孔虫的DNA进行有效保存及提取是开展有孔虫分子鉴定工作的前提。本研究以探索适合玻璃质壳类底栖有孔虫的DNA保存及提取方法为目的,以中国近海优势属——玻璃质类底栖有孔虫卷转虫属(Ammonia spp.)为模式生物,考察不同温度(20—120°C,间隔10°C)烘干、冷冻(–20°C、–80°C,有水、无水)以及脱氧胆酸钠裂解液(Na deoxycholate,简称DOC)处理(含和不含EDTA)保存有孔虫DNA方法,同时进行了DOC裂解液法和Guanidine裂解液法对Ammonia spp.DNA提取效能的比较。结果显示,烘干保存法中20°C组和30°C组显著优于40°C组(P0.05);冷冻保存法中无水组显著优于有水组(P0.05);DOC裂解液保存法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保存方法综合效果表现为冷冻组显著优于烘干组和裂解液组(P0.05);两种DNA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都很好,但DOC法更廉价且操作简便。本文给出了一套适用于玻璃质壳类有孔虫的DNA保存和提取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18.
利用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岩心观察及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探讨了贵州北部安场向斜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页岩顶底板致密、封盖性能好,有效阻止了气体逸散;东翼陡峻西翼较缓、轴面微向北西倾斜的不对称向斜构造样式使其核部龙马溪组页岩埋深介于2 500~3 000m,适宜保存。断裂虽发育但集中在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仅有2条断层切穿含气目的层段,但并未与大气连通,裂缝的发育有效改善了页岩储集物性。埋深小于600m的页岩测试结果显示含气量较高,均值达2.19m3/t,初步推断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保存较好。通过此次研究,为页岩气资源勘探寻找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19.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复杂,二叠系和志留系含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依据岩性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寒武系膏盐层与中-下三叠统膏盐层对构造变形有重要控制作用,多数断层沿膏盐层滑脱。研究区包括盆内和盆缘两部分,盆内发育形态对称的盖层滑脱式褶皱;盆缘发育基底卷入式褶皱冲断构造,分为山前推覆带和山前转换带,前者发育高陡的三角楔构造,后者由冲断带、褶皱带和斜坡带组成。构造演化分析表明:晚侏罗世齐岳山断层开始发育,盆内地层发生挠曲变形;白垩纪盆缘形成三角楔构造,盆内主要构造和断裂已经发育;新生代齐岳山褶皱隆升,盆内寒武系之上沉积盖层褶皱形成多个背斜和向斜。山前推覆带构造高陡、变形强烈,页岩气保存条件差;山前转换带构造变形程度适中,其褶皱带背斜完整,页岩气保存条件好;盆内中-下三叠统膏盐层封盖性好,埋深适中的背斜为页岩气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420.
黄沙铀矿区主要矿床受EW向黄沙断陷带控制。野外断层调查和ESR测年表明,控制断陷带的黄沙和上竹坑断层的断层泥ESR年龄分别为21.28±2.0Ma和22.42±2.2Ma,断层错移活动主要发生于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黄沙断陷带是新构造期形成的矿后断陷带,它们没有控制铀矿床的形成过程,但由于在不断隆升剥露的新构造背景下,断陷带不断下陷而受到的侵蚀剥露程度较低,故其中矿体可以得到较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