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296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210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陕西关中气溶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能见度的影响,利用MODIS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产品、陕西关中地区43个气象观测站能见度资料、西安泾河太阳光度计CE318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泾河站风速、相对湿度、能见度观测资料,分别分析了卫星MODIS/AOD和地基CE318/AOD与能见度、低能见度日数的关系以及在不同风速、相对湿度时AOD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关中MODIS/AOD的空间分布与能见度分布具有明显对应关系,冬、春季AOD与08:00(北京时,下同)能见度相关最好,夏、秋季AOD与14:00能见度相关最好。去除降水因素后,空气中颗粒物污染是造成秋、冬季出现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地基观测的气溶胶波长指数在0.8~1.2之间时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大。空气中颗粒物造成的能见度下降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湿度越大,能见度下降越明显。风速小,大气中的颗粒物容易聚集,使能见度变差;风速大,有利于空气中颗粒物扩散,使能见度得到改善。用AOD估算能见度时,需要考虑大气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提出了一种实验上可行的,通过光学谐振腔内多通道参量下转换过程直接产生多色连续变量对纠缠频率梳的方案,腔内增益介质为周期极化的准相位匹配的钽酸锂(LiTaO3)一维光学超晶格.通过连续变量纠缠判据证明了每个通道中产生的每对参量光之间是相互纠缠的.讨论了对纠缠频率梳的纠缠特性随系统参数的变化.此方案在量子通信网络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3.
森林郁闭度是森林资源调查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对森林质量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有效协同不同空间覆盖能力的遥感数据实现区域森林郁闭度的估测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提出了一种协同应用高密度无人机激光雷达和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对区域森林郁闭度进行定量估测的深度学习模型(UnetR)。对用于图像分类的Unet模型的损失函数进行改进,并在卷积层后加入批量归一化层,使其具有对连续变量进行定量估测的能力。与全卷积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UnetR模型的均方根误差较低,估测精度较高,为实现区域森林郁闭度遥感监测提供了一种人力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的估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4.
杨元喜  任夏  王建荣 《测绘学报》2022,51(6):854-861
航天对地观测已经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的主要手段。本文简单梳理了国际上现有大地测量类对地观测卫星的概况,侧重分析了我国地形测量类对地观测卫星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未来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趋势,载荷集成型综合测绘卫星发展的可能性及其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总体认为集成型测绘卫星尽管单星观测效率高,但是整体观测效益不高;分析了微小卫星密集组网型对地观测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载荷模块化设计、卫星小型化设计、卫星最佳组网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卫星在轨弹性调配技术和星上数据快速处理技术等;对未来智能卫星对地观测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星上观测智能识别技术、星间智能传输与星地智能传输技术、星上和地面智能数据处理技术等。此外,卫星的智能避障、运载火箭落点的智能跟踪和智能控制也是航天对地观测需要考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5.
随着对地观测系统以及空间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建成星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从GB级转向TB级,轻小型智能遥感卫星有限的带宽容量和存储空间都严重限制了遥感信息的智能实时服务,由此提出了一种面向任务的智能压缩方法。首先,基于遥感影像的数据特点以及轻小型智能遥感卫星星地数传的瓶颈,分析了传统在轨压缩算法的局限性,论述了面向任务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智能压缩处理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基于珞珈三号01星平台面向任务的智能压缩方法,通过星上高质量成像和高精度几何定位获取观测区域;然后,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利用信息提取模型获取感兴趣目标/区域;最后,利用压缩模型对该区域进行自适应码率分配来实现高倍率压缩任务,并生成码流文件回传到地面。针对不同的任务需求,合理分配码率,可通过该方法有效实现遥感影像的高倍率智能压缩。  相似文献   
146.
The study of fluid inclusions in high-grade rocks is especially challenging as the host minerals have been normally subjected to deformation, recrystallization and fluid-rock interaction so that primary in- clusions, formed at the peak of metamorphism are rare. The larger part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found in metamorphic minerals is typically modified during uplift. These late processes may strongly disgui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peak metamorphic fluid. A detailed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host minerals, notably quartz, is therefore indispensable for a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Cathodoluminescence (CL)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trace element analysis of quartz (EPMA, LA- [CPMS) have shown to be very helpful in deciphering the rock-fluid evolution. Whereas high-grade metamorphic quartz may have relatively high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like Ti and A1, low- temperature re-equilibrated quartz typically shows reduce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 ing microstructures in CL can be basically distinguished in diffusion patterns (along microfractures and grain boundaries), and secondary quartz formed by 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Most of these textures are formed during retrograde fluid-controlled processes between ca. 220 and 500 ℃, i.e. the range of semi-brittle deformation (greenschist-facies) and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this way modified and re-trapped fluids can be identified, even when there are no optical features observed under the microscope.  相似文献   
147.
赵应权  沈忠民  王鹏 《岩矿测试》2014,33(5):674-680
传统显微镜光源主要包括卤素灯光源、纯水过滤热射线光源、LED光源等,由于卤素灯光源含有大量760~1400 nm区段的红外线,纯水过滤热射线光源滤除红外线不彻底且水会导致透射光线的部分散射,LED光源在500 nm波长附近的光照强度不足、波形存在缺陷,容易灼伤样品或使成像质量受限,都难以满足需要采用大功率冷光源进行无损、高质量显微观察成像和测试的要求。本文在总结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方式、光源类型及各类光源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三棱镜-凸透镜组分频合成冷光源的新思路。该思路首先利用三棱镜将卤素灯光源光谱按频率顺序打开,然后选择可见光区域内的光谱,用凸透镜组校正可见光方向后,再由三棱镜将这些可见光合成不含热射线的冷光源。理论和砂岩荧光薄片实际测试效果表明,该方法既可完全排除热射线,从而使样品免遭受破坏,又保持了完整的可见光光谱,解决了大功率冷光源红外线生热和光谱存在缺陷的难题,这为采用大功率冷光源的光学显微镜投影高质量成像提供了新的方法及切实可行的依据。该套分频合成光源的装置主要配置为:玻璃材质的同规格的三棱镜与凸透镜各两个,卤素灯光源一个。结构简单,可在需使用大功率冷光源进行无损成像和测试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8.
徐国栋  王冠  程江  董随亮 《岩矿测试》2014,33(6):808-812
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喷流沉积-热泉水改造型锰铁锑铅锌银矿床,已有研究表明矿床中除了铅锌矿还伴生有银、锑、铜、硫、锰、砷等多种元素。本文在化学多元素分析和光学显微镜镜下鉴定的基础上,结合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扎西康铅锌矿中伴生组分Mn的含量、矿物种类、嵌布和包裹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原生矿石的主要成矿元素Pb和Zn的含量分别为6.00%和4.00%,伴生元素Mn的含量平均达到4.36%;原生矿石中的主要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其次为黄铁矿、毒砂和菱锰矿等。原生矿石中伴生元素Mn主要以独立的菱锰矿和铁菱锰矿形式存在,与闪锌矿和方铅矿密切共生,是成矿早期重要的载矿矿物,嵌布在石英、黄铁矿、闪锌矿和毒砂的粒间、边部及空隙间,其次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菱铁矿和菱锌矿中。进一步对扎西康铅锌矿选冶产物中的伴生元素Mn的含量和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Mn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在原生矿石、铅精矿、锌精矿和尾矿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36%、0.51%、0.95%和5.36%,显示Mn很少一部分进入铅精矿和锌精矿,而绝大部分进入尾矿;Mn在尾矿中仍主要以菱锰矿形式存在,存在形式与原生矿石相比未发生改变,可通过强磁选工艺从铅锌尾矿中综合回收利用Mn。  相似文献   
149.
飞来峡水利枢纽库区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超  黄本胜  洪昌红  邱静  胡培 《水文》2014,34(5):51-56
根据飞来峡水利枢纽库区水流及水质特点,选取不同设计流量,建立二维水流水质模型。通过水槽实验,拟合水质衰减系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以获取模型水质计算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概化排污口排污量与混合带长度响应关系计算,确定各排污口混合带长度在1 300~2 500m之间;在90%最枯月、50%最枯月及多年平均流量水文条件下,飞来峡库区干流水域COD纳污能力分别为162 107.7t、199 220.2t及372 104.3t;NH3-N纳污能力分别为2 757.4t、3 408.4t和6 276.4t;飞来峡库湾的纳污能力远小于库区干流水域,库湾COD纳污能力仅相当于干流的25%,NH3-N纳污能力仅相当于干流的5%;飞来峡库区纳污能力年内逐月差异显著,其中汛期(4~9月)纳污能力较大,COD、NH3-N纳污能力约占全年纳污能力的58%,飞来峡库区年内月纳污能力与月平均流量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0.
考虑资源三号卫星轨道、姿态数据和光学传感器内部结构,构建合适的内方位模型和外方位模型描述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的误差变化,选取合适的平差模型进行自检校区域网平差。实验结果表明正确的平差模型能显著提高资源三号卫星的立体几何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