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484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土壤样品中铜、锌具有很多的相同特性,因此其测定常常放在一起讨论。它们的样品分解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碱熔法,碱熔法分解样品完全,因添加了大量的可溶性盐,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燃烧器上有时会有盐结晶生成及火焰的分子吸收,致使结果偏高,可能引起污染的危险性也较大。另一类为酸溶法,有较多的实验表明:用含有氢氟酸的酸溶法分解样品,测定结果与碱熔法相近,但分解液中残留的氢氟酸可能会腐蚀AAS或ICP光谱仪。本实验室采用酸溶法。  相似文献   
992.
文章简要介绍了海底观测站的历史。阐述了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种模式及其基本要素,对两种模式的投入成本、功能与效率及其未来发展做了比较,以期对我国未来的海底观测站/系统的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93.
云南千湖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特点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湖山(4249 m) 是横断山脉中段保存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千湖山海拔3500 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冰川发育依托海拔4000~4200 m的夷平面及其支谷地形。冰川形态类型为小型的冰帽以及由冰帽边缘溢流进入山谷的山谷冰川。应用相对地貌法,光释光(OSL) 年代测试,本文确定千湖山地区的冰进系列:末次冰盛期(LGM,22.2±1.9 ka BP)、末次冰期中期(MIS3b,37.3±3.7 ka BP、45.6±4.3 ka BP45.6±4.3 ka BP)、末次冰期早期(MIS4)。千湖山冰川前进规模是MIS3b 阶段大于末次冰盛期,主要原因是末次冰期中期(MIS3b) 时本区气候相对湿润,而在末次冰盛期(MIS2) 时气候条件比较干燥。在总体相似的气候背景下,与横断山其它存在多期次冰川作用的山地相比,千湖山只发育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其差异性说明该地区冰川发育主要受山体构造抬升控制。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的7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年代测试,结合地层和孢粉分析得到晚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如下:16~10 ka B.P.,风成砂出现,沙地活化;10~3 ka B.P.,砂质古土壤发育,沙地固定;约3 ka B.P.前后,风成砂出现,沙地活化;3 ka B.P.至今,多层弱发育砂质古土壤和风成砂的交替出现,指示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的多次固定与活化;从约4~2 ka B.P.,沙地环境由草甸草原逐渐退化为典型草原。分析表明,3 ka B.P.以前科尔沁沙地的演化完全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之后(尤其是辽代以后)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995.
以硝酸钴、氢氧化锂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钴酸锂超细粉体。通过XRD、SEM研究了粉体的晶体结构、形貌等,表明水相共沉淀法合成的粉体层状结构、晶体发育完善,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范围窄,大部分颗粒粒径在2~3μm间。充放电循环测试表明,电压平台高,在0.2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89.8 mAh.g-1。电化学性能及阻抗测试表明,在4.027 V/3.829 V一对氧化还原峰,对应于Co2+/Co3+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996.
马袅-铺前断裂为1605年海南琼山7.5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其活动历史研究对琼北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防震减灾以及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马袅-铺前断裂西段由三条近东西向平行展布的北倾阶梯状正断层组成,并构成南北宽约2.5 km的断裂带。老城人工开挖南北宽达70 m的断裂带剖面揭露了该断裂晚更新世活动历史,道堂组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断裂在距今16~31 ka期间经历了两期活动:第一期表现为南、北相向倾斜的正断活动,累计垂直位移3.3 m;第二期为南倾的正断活动,活动强度较大。马袅-铺前断裂错断不同时代地层的位移量表明该断裂自上新世以来开始活动,第四纪活动强烈,现今仍是琼北控制地震活动的重要断裂。  相似文献   
997.
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西北部发育了多期次的滑坡事件。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较好地保留了多期次滑坡的遗存,有研究历史滑坡发育规律的良好素材。文章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初步厘清了滑坡空间分布及新老滑坡相互叠置关系,总结得到本地区滑坡的四种发展类型:压裂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滑移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蠕变型中浅层黄土-泥岩滑坡和塌滑型黄土滑坡。不同时期发育的滑坡在野外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发育于晚更新世的古滑坡有圈椅状的地形和高陡的后缘陡壁,滑坡堆积体已固结,堆积体表面冲沟发育;发育于全新世早期的老滑坡除了具有圈椅状地形和高陡后壁外,堆积体较为松散,堆积平台形态较为完整;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的新滑坡则保留了更多的滑坡特征,可见滑坡后缘和侧缘裂缝。巴谢河流域滑坡大多有多次滑动的迹象,不同期次的滑坡相互重叠,在同一范围发生多次滑动,形成多级滑坡堆积平台。滑坡埋压动植物、滑坡洼地短期水体沉积物等有着明显的滑坡指示意义。通过采集此类样品,利用14C和光释光等测年手段,获取了本地区一系列滑坡事件的年龄。对测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的五个滑坡高发时段,分别为100~63 kaBP、45.2~41.5 kaBP、33.3~28.2 kaBP、22.5~15.2 kaBP和10.4~0.2 kaBP。以上滑坡高发时段的推断将为认识去环境变迁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998.
二维孔隙介质中重非水相液体饱和度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二维均质饱和孔隙介质中利用光透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定量监测重非水相液体(DNAPL)的运移过程与饱和度。 将光透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相结合,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对 DNAPL 在饱和多孔介质中渗流过程的定量监测。在二维砂箱 中进行 DNAPL 的入渗试验,应用光透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动态监测,分别利用 CCD 相机、LCR 数字电桥采集数据。 光透法的数据处理采用“水-DNAPL”两相中 DNAPL 饱和度的计算公式。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处理是将获得的电阻值 数据转化为电阻率值,然后利用 Archie 公式获得重非水相液体的饱和度空间分布。Archie 公式中参数β值本文采用与光透法 相结合的新方法来获取,克服了传统方法获取β值时存在的困难。根据不同时刻的饱和度空间分布可以估算注入砂箱内的 DNAPL 总量,并将其与实测的入渗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光透法结合后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能定量监测饱和孔隙介 质中 DNAPL 的入渗过程,且估算的 DNAPL 入渗量与实测值比较吻合,提出的基于光透法计算β值的新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Algal biotechnology has advanced greatly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any microalgae are now cultivated to produce bioactive substances. Odontella aurita is a marine diatom industrially cultured in outdoor open ponds and used for human nutr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ulture conditions in cylindrical glass columns and fiat-plate photobioreactors, including nutrients (nitrogen, phosphorus, silicon, and sulfur), light intensity and light path, on O. aurita cell growth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protein, carbohydrate, β-1,3-glucan, lipids, and ash). The optimal medium for photoautotrophic cultivation of O. aurita contained 17.65 mmol/L nitrogen, 1.09 mmol/L phosphorus, 0.42 mmol/L silicon, and 24.51 mmol/L sulfur, yielding a maximum biomass production of 6.1-6.8 g/L and 6.7-7.8 g/L under low and high light, respectively. Scale-up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fiat-plate photobioreactors using different light-paths, indicating that a short light path was more suitable for biomass production of O. aurita. Analyses of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showed that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d while carbohydrate (mainly composed of 15-1,3-glucan) increased remarkably to about 50% of dry weight during the entire culture period. The highest lipid content (19.7% of dry weight) was obtained under 0.11 mmol/L silicon and high light conditions at harvest time. Fatty acid profiles revealed that 80% were Cx4, C~6, and C20, while arachidonic acid and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accounted for 1.6%-5.6% and 9%-20% of total fatty acids, respectively. High biomass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profiles make O. aurita a promising microalga for the production ofbioactive components, such as EPA and D-1,3-glucan.  相似文献   
1000.
陈富云  李川  陈尔阔  熊新  李英娜 《岩土力学》2013,34(11):3340-3344
采用双膜油腔结构研制了一种双膜式光纤Bragg光栅土压力传感器,偏压试验表明,此土压力传感器有效改善了与土压力传感器接触部分土压力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土压力的作用下,一次膜片变形产生的压力经传压油传递给二次膜片,传压杆与等强度悬臂梁刚性连接,二次膜片中心发生的挠度变化推动传压杆,使等强度悬臂梁的自由端发生同样大小的挠度变化。通过检测粘贴于等强度悬臂梁表面中心轴线上的光纤Bragg光栅的波长移位可获得土压力。载荷试验表明,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412.7 pm/MPa,非线性误差为1.97%FS,重复性误差为3.68%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